广东居民储蓄差异化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居民储蓄的概念及一般理论 1
2.1 概念界定 1
2.2居民储蓄一般理论 1
3 江苏广东居民储蓄差异分析3
3.1江苏广东居民储蓄规模差异 4
3.2江苏广东居民储蓄行为差异 6
4 江苏广东居民储蓄差异计量分析11
4.1变量选取说明11
4.2模型构建 11
4.3实证分析12
5 基于省际储蓄差异的储蓄分流对策15
5.1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度 15
5.2加大落实科教兴国政策力度 15
5.3适时调整生育策略 15
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图1 2000-2012江苏广东居民储蓄余额状况4
图2 2000-2012江苏广东居民储蓄存款年增长趋势5
图3 2000-2012江苏广东人均储蓄占有量5
图4 江苏广东居民人均储蓄增长趋势6
图5 江苏广东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6
图6 2000-2012年江苏广东居民人均消费水平8
图7 名义利率变化9
图8 2000-2012年江苏广东少儿老年抚养比10
图9 江苏居民储蓄模型结果13
图10 广东居民储蓄模型结果14
表1 2000-2012年江苏广东居民储蓄与地区GDP 7
表2 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抽样调查)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3 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抽样调查)10
表4 江苏省数据12
表5 广东省数据1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储蓄率也屡创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直至2012年底中国国民储蓄余额突破人民币339551亿元,相当于2012年GDP的65.36%。
与此同时,2012年底江苏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30057.2亿元与1978年底(12.40亿元)相比增长了2423.97倍。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江苏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平均每年71.29%的速度高速递增。而同期江苏省GDP由249.24亿元增长到54058.22亿元,增长了216.89倍。从广东省范围来看,198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仅为154.88亿元。但1985年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在广东省的全面实施,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迅速增长。到2012年底,广东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达45533.8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293.99倍。2012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人均GDP达到54095.38元。
由此可见,江苏、广东两省在改革开放以后,省际储蓄总量和省际居民个体储蓄行为均存在差异。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居民储蓄的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会产生什么影响?
2 居民储蓄的概念及一般理论
2.1 概念界定
储蓄是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概念。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国民储蓄是该时期国民收入扣除国民消费后的余额,是未耗尽的收入。本文研究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个人将属于其部分收入在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存款。与中国不同,西方经济学同行的储蓄概念是,储蓄是货币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实物形式和金融资产的形式。尽管这里定义的居民储蓄和西方理论中定义的居民储蓄不大相同,但是由于中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且居民的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可以认为中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较好地反映了居民储蓄的变动情况。本文中所述居民储蓄率为居民储蓄和地区GDP的比值。
2.2 居民储蓄一般理论简介
过去的几十年里,储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假说和模型。总的来说,储蓄理论的演进可以分成三个代表理论:第一个代表理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第二代表理论是莫迪利亚尼与佛里德曼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第三代表理论是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不确定性因素,通过考察消费者的跨期优化行为而形成的预防性储蓄理论。
2.2.1 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理论。他认为消费者在短期内是根据即期的绝对收入水平来决定其消费和储蓄决策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消费的增加,但消费的增长量要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量,即消费增量占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重越来越少,这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该理论称为绝对收入假说。与此同时,凯恩斯还提出了著名的决定储蓄八大主观因素或动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影响人们储蓄行为的客观因素有:工资单位(wage-units)的变化;收入和净收入间差额的变化;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化;时间贴现(time-discounting)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以及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杜森贝里(1942)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了与绝对收入理论相对立的相对收入理论。该理论把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引入到个人消费函数中,来分析个人的消费储蓄行为。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受其周围相关群体的消费和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自己过去消费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他列举了相对收入假说的两种形式:一是示范效应,即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相互依赖的,人们的消费行为存在攀比和相互模仿的现象;二是荆轮效应,即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总的来说,杜森贝里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没有脱离凯恩斯的理论框架,但是它提供了一直考虑储蓄与消费的新角度,即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依赖于个体的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
2.2.2 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
莫迪利亚尼(1954)提出当今西方一种新颖的储蓄理论——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储蓄与终身收入和个人的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莫迪利亚尼认为,第一,储蓄既不是取决于本期收入,也不是取决于人均收入,储蓄主要取决于人的终身收入,储蓄的变化与生命周期息息相关;第二,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于他语气的一生的平均消费。由此得出个人储蓄行为的基本结论:短期中储蓄的多少,在本期收入与终生平均收入二者之间波动,长期储蓄的变化则与个人生命周期和家庭规模相关。
弗里曼得(1957)在《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持久收入理论,他提出了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看,消费与储蓄都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他把居民可分配收入划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而且,他把预期收入纳入持久收入内。相应的,把实际消费也分成了持久的消费和暂时的消费。他认为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的比例在数量上不受任何经济变量的影响。
1 引言1
2 居民储蓄的概念及一般理论 1
2.1 概念界定 1
2.2居民储蓄一般理论 1
3 江苏广东居民储蓄差异分析3
3.1江苏广东居民储蓄规模差异 4
3.2江苏广东居民储蓄行为差异 6
4 江苏广东居民储蓄差异计量分析11
4.1变量选取说明11
4.2模型构建 11
4.3实证分析12
5 基于省际储蓄差异的储蓄分流对策15
5.1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度 15
5.2加大落实科教兴国政策力度 15
5.3适时调整生育策略 15
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图1 2000-2012江苏广东居民储蓄余额状况4
图2 2000-2012江苏广东居民储蓄存款年增长趋势5
图3 2000-2012江苏广东人均储蓄占有量5
图4 江苏广东居民人均储蓄增长趋势6
图5 江苏广东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6
图6 2000-2012年江苏广东居民人均消费水平8
图7 名义利率变化9
图8 2000-2012年江苏广东少儿老年抚养比10
图9 江苏居民储蓄模型结果13
图10 广东居民储蓄模型结果14
表1 2000-2012年江苏广东居民储蓄与地区GDP 7
表2 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抽样调查)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3 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抽样调查)10
表4 江苏省数据12
表5 广东省数据1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储蓄率也屡创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直至2012年底中国国民储蓄余额突破人民币339551亿元,相当于2012年GDP的65.36%。
与此同时,2012年底江苏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30057.2亿元与1978年底(12.40亿元)相比增长了2423.97倍。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江苏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平均每年71.29%的速度高速递增。而同期江苏省GDP由249.24亿元增长到54058.22亿元,增长了216.89倍。从广东省范围来看,198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仅为154.88亿元。但1985年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在广东省的全面实施,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迅速增长。到2012年底,广东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达45533.8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293.99倍。2012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人均GDP达到54095.38元。
由此可见,江苏、广东两省在改革开放以后,省际储蓄总量和省际居民个体储蓄行为均存在差异。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居民储蓄的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会产生什么影响?
2 居民储蓄的概念及一般理论
2.1 概念界定
储蓄是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概念。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国民储蓄是该时期国民收入扣除国民消费后的余额,是未耗尽的收入。本文研究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个人将属于其部分收入在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存款。与中国不同,西方经济学同行的储蓄概念是,储蓄是货币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实物形式和金融资产的形式。尽管这里定义的居民储蓄和西方理论中定义的居民储蓄不大相同,但是由于中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且居民的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可以认为中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较好地反映了居民储蓄的变动情况。本文中所述居民储蓄率为居民储蓄和地区GDP的比值。
2.2 居民储蓄一般理论简介
过去的几十年里,储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假说和模型。总的来说,储蓄理论的演进可以分成三个代表理论:第一个代表理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第二代表理论是莫迪利亚尼与佛里德曼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第三代表理论是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不确定性因素,通过考察消费者的跨期优化行为而形成的预防性储蓄理论。
2.2.1 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理论。他认为消费者在短期内是根据即期的绝对收入水平来决定其消费和储蓄决策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消费的增加,但消费的增长量要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量,即消费增量占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重越来越少,这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该理论称为绝对收入假说。与此同时,凯恩斯还提出了著名的决定储蓄八大主观因素或动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影响人们储蓄行为的客观因素有:工资单位(wage-units)的变化;收入和净收入间差额的变化;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化;时间贴现(time-discounting)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以及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杜森贝里(1942)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了与绝对收入理论相对立的相对收入理论。该理论把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引入到个人消费函数中,来分析个人的消费储蓄行为。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受其周围相关群体的消费和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自己过去消费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他列举了相对收入假说的两种形式:一是示范效应,即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相互依赖的,人们的消费行为存在攀比和相互模仿的现象;二是荆轮效应,即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总的来说,杜森贝里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没有脱离凯恩斯的理论框架,但是它提供了一直考虑储蓄与消费的新角度,即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依赖于个体的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
2.2.2 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
莫迪利亚尼(1954)提出当今西方一种新颖的储蓄理论——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储蓄与终身收入和个人的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莫迪利亚尼认为,第一,储蓄既不是取决于本期收入,也不是取决于人均收入,储蓄主要取决于人的终身收入,储蓄的变化与生命周期息息相关;第二,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于他语气的一生的平均消费。由此得出个人储蓄行为的基本结论:短期中储蓄的多少,在本期收入与终生平均收入二者之间波动,长期储蓄的变化则与个人生命周期和家庭规模相关。
弗里曼得(1957)在《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持久收入理论,他提出了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看,消费与储蓄都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他把居民可分配收入划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而且,他把预期收入纳入持久收入内。相应的,把实际消费也分成了持久的消费和暂时的消费。他认为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的比例在数量上不受任何经济变量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