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防范对策以天山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轨迹是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和商业运作环境深化发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产生和发展既要受到银行业发展规律的推动和左右,同时也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经营实体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一种变动趋势。现如今,国际化运营的商业银行在全球经济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其经营网络几乎覆盖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而收益和风险是相生相伴的,全球化的收益也伴随着全球化的风险,金融业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累积的风险一旦发作,在一些因素触发下暴露出来后很容易酿成金融危机,危机一旦爆发,不但会为金融体系带来冲击,还可能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作,对宏观经济造成极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打击。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有质量地实现国际化经营,就必须构建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
目 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3
2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相关概述
2.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定义 5
2.2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识别 5
2.2.1 一般风险识别 5
2.2.2国家风险识别 5
3天山农商银行经营现状及风险
3.1天山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7
3.2天山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7
3.2.1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7
3.2.2财务收入情况 7
3.2.3营业支出情况 8
3.3天山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8
3.3.1传统粗放的管理体系限制了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8
3.3.2中间业务发展速度缓慢,缺乏创新能力 8
3.3.3资本充足率虽达到触发值,但存在隐患较多 8
4防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措施
4.1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优化管理体系 10
4.2拓展业务,提高效率 10
4.3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加强风险防范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面临的风险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其所面临的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严重性,防范和化解其经营风险的工作一直举步维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就显得更加突出,极易引发全局性或区域性的金融危机,直接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够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
天山农村商业银行是由乌鲁木齐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并发起设立,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地方银行发展之路。不失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借鉴。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自从2003年我国启动信用合作社改革以来,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改革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也受到了阻力。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中坚力量,农村商业银行制度不健全,纷杂混乱,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变缓。所以本文深入研究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各自的制度,并能针对各地不同的发展情况做出不同的方案,并且建立一套对风险来临时的应对机制和面对风险的避险机制。
理论意义上,本文研究农村商业银行在担任农村金融中坚力量时体制不健全,同时在面临风险时规避风险的意识很薄弱。本文通过天山农商银行为例分析得出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面有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的遗留问题、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人才、借款企业中乡镇企业和农户贷款受自然灾害和经济波动影响大等主要问题。以此提出对策和建议:加强信贷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监管体系、分散集中风险、优化贷款结构、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加强信贷文化建设。这样可以帮助其更健康的发展,能够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建立新农村的步伐。
现实意义上,商业银行风险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很雄厚的农民基础,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及各种制度的健全显得尤为重要。本题通过剖析天山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表现,对天山农商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相应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在严密的风险控制下,不断的提高经营水平和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提高同行业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且帮助农村的经济发展,并能够为其他的农商银行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财务的脆弱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内在特性将使他们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浪潮,金融中介的困境被传递到经济的各个领域,造成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随着经济的发展,后两类在借款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这些高风险经营企业效益滑坡,贷款数额较大的企业将难以偿还贷款,造成巨大的银行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强化对贷款的管理,优先支持第一类借款人,总额控制第二类借款人,坚决社绝对第三类借款人的贷款支持。
斯蒂格丽茨从金融风险的扩散效应、传染效应来研究银行风险。银行出现支付危机,由于信息不对称,存款者无法辨别他们的存款银行是稳健运行的银行还是出现清偿力危机的银行[1]。银行体系运行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挤兑现象同时在好银行和坏银行发生,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必然使银行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一家银行产生支付危机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引发整个金融体系出现危机。因此,需要定期、准确地公布银行的相关经营信息,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对称,以便于存款者能够清楚地辨别他们的存款银行是稳健运行的银行还是出现清偿力危机的银行。
阿伦强调利用合适的规章制度以支持多样化的小额信贷服务[2]。合适的规章制度可以发挥小额信贷的融资作用,即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动员储蓄以降低正规金融机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古铁雷斯等人认为小额信贷机构是特别的金融机构,具有社会属性,并能产生利润。
1.3.2国内研究现状
在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及定位方面,白欠先、谭庆华(2003)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应该具有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和衍生功能。基础功能是指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核心功能指资源配置功能;扩展功能指调节经济的功能;衍生功能特指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宏观控制功能[3]。张靖霞指出,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别是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主体的农业发展银行应充分发挥其政策扶持、逆向选择、首倡诱导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担农业弱质经济体的前期成本,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低利优惠贷款,配合政府产业政策,促进和保护农业生产经营,引导并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向“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42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