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作为当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部控制制度始终是企业稳健运营的关键保证。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一般针对的是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是参照大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立起来的制度,在现实环境中运用起来比较困难。从中小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制度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效果不那么有效。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中小企业经济在我国企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不仅仅关乎企业自身,更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执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为出发点,第一部分是介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阐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现状,第三部分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最后结合A企业案例,分析其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关键词 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中小企业,对策建议,案例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1 国外文献综述 2
2.2 国内文献综述 2
3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3
3.1 中小企业界定和特点 4
3.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4
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5
4.1 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6
4.2 中小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7
4.3 中小企业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8
4.4 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存在的问题 9
4.5 中小企业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10
5 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11
5.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2
5.2 构建有效风险评估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12
5.3 建立信息化系统,提升控制活动水平 13
5.4 改变沟通方式,完善信息沟通系统建设 13
5.5 建设可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14
6 案例分析以A企业为例 14
6.1 A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15
6.2 A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5
6.3 完善A企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对策 16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 考 文 献 19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数量迅猛增加,企业经济快速腾飞。当前,中小企业不仅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还为国民提供就业机会、为政府纳入巨额税收,增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截止2017年初,我国中小企业在册数量超过3000万(个体工商户除外,因其数量庞大),占全国GDP贡献率60%以上,吸收就业率80%以上,缴纳税收占比53.8%。中小企业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使市场竞争激烈。然而纵观其发展历程,面对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变幻无常的国内市场,中小企业的确遇到的巨大的困难,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濒临破产的现象。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即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上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完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中,内部控制研究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内部制约阶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阶段、内部控制结构设计阶段、内部控制框架制定论阶段、风险管理框架阶段[1]。
1988年,美国审计执行(COSO)委员会发布公告,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结构一词,指出内部控制结构由三大要素构成: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新。伴随公告的发布,内部控制范围内正式包括控制环境,学术界也不再区分会计和管理控制,这成为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80 年代初期,美国大多知名公司被曝出财务舞弊等问题,造成美国经济的一度波动,为此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审计委员会(COSO)调查了这一时期的美国公司,对他们的财务舞弊情况进行深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是这些公司破产的根源所在,并于1994年9月,相继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两份关于内部控制执行的指导文件[1]。
200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1],法案中明确指出:企业年报中必须包含“内部控制报告”且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出具审计意见报告。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执行官需要提交书面材料,用以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真
实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2]。 2004年7月,风险委员会发布了《小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2],表明:严格明确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真实有效性,在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防范内部控制风险。引导规模较小的中小上市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快速实现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3]。
2.2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研究较晚,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上,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主要研究成果有:1986年,财政部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措施》中最早提出了内部控制概念。1996年,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首要明确内控环境、内部监督、风险监督三大要素。清华大学经管院曾彪教授(1999)从亚新科的内部控制中受到启发,认为内部控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指出COSO颁布的报告只是强调设计和执行的缺陷,并且对内部控制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它是企业最理性、最优化的内部控制程序[4]。
李翠翠(2011)指出[5],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建设内部控制环境,结合以下方面:有效的内审监督机制、优越的企业文化、优质的外部环境、柔性化的人力资源政策、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
许延明(2008)认为[6],内部控制制度和实施的关键在于员工的文化素质,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要强化个人的诚信观念和价值观。
吴轶伦(2008)在调查中小企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基础上,结合在上海宝钢执行的经验,分析自我评价对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意义性,得出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相结合[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1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