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b辐射对甘遂总萜类化合物的影响(附件)

摘 要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的多年草本有毒植物,是中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甘肃、山西、陕西、宁夏、河南等地。甘遂的干燥块根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历代《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其味苦,性寒,有毒,炮制后无毒。具有消肿散结,泻水逐肿的功效,能够治疗癫痫,咳喘,腹水,留饮结胸,水肿,大小便不通等症状。现代药理作用表明,甘遂还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生育、抑制细胞分裂、杀虫等功效。甘遂的主要的药用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二萜和三萜类化合物。紫外线B(UV-B,280~320 nm)辐射作为重要的环境信号不仅仅是一种胁迫因子,还是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调控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为此,本研究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研究UV-B辐射对甘遂总萜类化合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额外的UV-B辐射后,甘遂根、茎、叶中的总萜类物质含量升高,其中叶中总萜类化合物含量变化最明显。这些为我们深入探讨甘遂中萜类物质的合成和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目录
1 绪 论 1
1.1 甘遂概述 1
1.2 甘遂的化学成分 2
1.3甘遂的药用价值 3
1.4 UVB辐射 4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2材料与方法 6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6
2.3 实验方法 6
2.3.1 实验设计 6
2.3.2 样品供试品溶液制备 6
2.3.3 标准品溶液制备 6
2.3.4 检测波长的选择 7
2.3.5 线性范围与标准曲线制备 7
2.3.6样品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7
2.4方法学考察 8
2.4.1 精密度实验 8
2.4.2 重复性实验 8
2.4.3 稳定性实验 9
2.4.4 加样回收率实验 9
3 结果与分析 10
3.1 甘遂不同生长时期及器官中总萜类的含量 10
3.2 UVB辐射对甘遂总萜类含量的影响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1 绪 论
1.1 甘遂概述
甘遂(Euphorbia kansui)隶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是一种多年生的有毒草本植物,高约25厘米,全植株分布乳汁管,含有白色乳汁。别名主田、重泽、甘泽、苦泽、白泽、鬼丑、凌泽。分布于中国甘肃、山西、陕西、宁夏、河南等地,为我国特有植物。
其干燥块根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块根连珠状,呈盘曲圆柱形状,中段常有串珠或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长度约2厘米或6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尾部念珠状膨大,颜色棕色或棕黑色。撞去外皮,表面呈洁白色、类白色或者黄白色。茎从基部分枝,下部呈紫红色,上部呈淡绿色。叶片形状有线性、卵形也有狭披针形,长约3厘米,宽约5毫米,互生,没有叶柄,前端钝圆,后部尖形,全缘。花序单生呈杯状聚伞形着生于二岐分枝顶端,伞梗最长可达9厘米,底部呈狭卵形或长圆形,长约2厘米,宽在8毫米左右,每个伞梗再次细化分叉,长有24厘米,有一对苞叶,呈圆锥状卵形,长有9毫米,全缘。种子浅褐色或灰黑色,呈长球形状。总苞陀螺形,长约2毫米,苞头分四裂,每个裂片呈卵状圆锥形,边际有白色绒毛,苞中有四个腺体,多呈镰刀形,颜色偏黄,两头生有角在苞头裂片之间的边际上;每株甘遂最多可有13朵雄花,每一朵雄花的雄蕊都只有1枚。甘遂雌花大多位于雄花当央,有3个花柱,每个柱头又2裂。蒴果长椭圆形,没有绒毛,颜色呈灰黑色,长有2厘米。甘遂的花期在一般在3月到5月之间,果期在5月到7月之间。多生于荒凉山坡、沙地山坡、草坡坟地、农田地埂、马路边等,喜阳恶湿[1]。在春季开花前或秋季枯苗后挖出根部,除净土壤,洗净块根外表,晒干,或用硫磺熏后再晒干,即可入药[2]。
甘遂饮片有卵形、圆柱形或者连珠形,长1厘米到5厘米之间,直径在5厘米25厘米之间。表相黄白色或者白色,质地酥脆,容易折断,断面常有白色粉性。木质部在显微镜下呈放射性纹理,单个导管散在周围在木质部中,或10多个放射排列,这是甘遂鉴定的一个显微特征。甘遂的薄壁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这也是甘遂粉末不容易溶于水的原因。甘遂中含有的淀粉粒颜色大多呈牛奶色,存在甚多,有单粒圆形,有半椭圆形,直径约有6微米,最大可达32微米。厚壁细胞多长方形、类三角形、多角形或者梭形,多见缘纹孔和纤维束。
1.2 甘遂的化学成分
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茎、叶、果和根中,具有挥发性和芳香味道,并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如降低胆固醇、抗炎、杀菌、杀虫等。甘遂中主要有效成分为二萜和三萜类化合物,多存在于根、茎、叶和乳汁中,也是现在发现的甘遂抗癌和抗病毒作用[3]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二萜类化合物最主要有两个种类:巨大戟二萜醇型和假白榄酮型[4],甘遂萜脂能够镇痛,具有弱化病毒的作用。甘遂大戟萜脂A、B具有抗白血病的作用。巨大戟二萜醇型类化合物能够刺激皮肤,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还有很强的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增殖的功效。
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有α,β大戟甾醇(α,βeuphorbone,euphdienol)[5],此外还有,谷甾醇糖苷,,β乙酸香树脂醇酯等。甾体化合物也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6],甘遂还具有抗生育作用[7],并对免疫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8]。甘遂的其他成分还包括了脂肪酸、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乙二酸(Oxalic acid)、异东莨菪内酯(Isoscopletin)、维生素B1、葡萄糖、蔗糖、β谷甾醇(βsitost erol)、单宁、树脂类物质等[9]。其中大戟醇能抑制皮肤致癌,同时也是甘遂能泻下和引产的主要成分之一[10]。
目前甘遂的活性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二萜类和三萜类的单体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二萜类化合物成分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以及抗肿瘤的活性,也与甘遂中的毒性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三萜类化合物成分同样也具有药理活性,涉及到与甘遂的毒性物质的关联研究的比较少。甘遂中所含的巨大戟萜醇以及其衍生的物质和一些二萜酯类物质均为毒性物质,因此甘遂的毒性成分代谢也可能会影响到其毒化作用。十八反歌诀中,甘草反甘遂,是因为二者合用时,甘草中的物质影响到了甘遂中参与甘遂毒性成分代谢酶的活性,甘草中的甘草酸与甘遂毒性物质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影响到了甘遂毒性的代谢程度,使得甘遂中的有毒物质更有利于溶出,使得甘遂的毒性有所增长。
甘遂具有润下作用,生甘遂的润下效果更强,刺激性也强;经过炮制后,甘遂的刺激性和润下的作用都有所削弱。
1.3甘遂的药用价值
甘遂最早记录可追溯到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甘遂味苦性寒、主要治疗腹胀疝气,腹满痞塞,面容浮肿,留饮于胸,宿食积聚等症状。破除证坚蕴蓄,利尿通便[11]。现行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甘遂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的干燥块根,具有泻水逐饮的功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4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