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干物质积累及化学成分分析
本研究通过设置丹参分别与决明、辣椒、紫苏、玉米等4种植物混合种植,对不同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根中干物质积累及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索不同植物对丹参生长的化感效应,为建立丹参生态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辣椒与丹参、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有利于丹参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其中与紫苏混合种植的丹参根直径达到13.17 mm,单株根鲜重达到26.39 g;丹参与辣椒混合种植可以提高丹参的活性成分含量,其丹酚酸B含量可达8.15%,而与紫苏混合种植会降低丹参的活性成分含量,其丹参酮IIA、丹参酮I和隐丹参酮的含量达不到《中国药典》的要求;决明与丹参、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不利于丹参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结论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为最佳种植模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2
1.1 试验设计 2
1.2 生长指标测定 2
1.3 水分测定 3
1.4 浸出物测定 3
1.4.1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 3
1.4.2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3
1.5 丹参酮类化合物测定 3
1.6 丹参酸B测定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植株形态分析 4
2.2 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丹参植株形态分析 5
2.2.1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2.2.2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2.2.3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2.2.4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2.3 混合种植对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 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1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2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3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7
2.5 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指标成分分析 7
2.6 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丹参指标成分分析 8
2.6.1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指标成分的影响 8
2.6.2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指标成分的影响 8
2.6.3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指标成分的影响 9
2.6.4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指标成分的影响 10
3 讨论 10
3.1 混合种植对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10
3.2 混合种植对丹参根重的影响 11
3.3 混合种植对丹参化学成分的影响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表 1 洗脱梯度 3
表 2 相对保留时间及校正因子 3
表 3 处理编号 4
表 4 不同混合种植方式对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4
表 5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4
表 6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表 7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表 8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表 9 不同混合种植方式对丹参根重的影响 5
表 10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表 11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表 12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表 13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7
图 1 不同混合种植方式对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7
图 2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7
图 3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8
图 4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8
图 5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8
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干物质积累及化学成分分析
引言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癥瘕积聚,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疮疡肿痛等[1]。丹参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应用广泛,被制成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膏、丹参酮片、丹田降脂丸、复方丹参黄芪胶囊等多种制剂[2]。目前,对丹参的研究涉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作用机制、生物学特点等各个方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流量、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抗菌消炎、抗氧化、改善肾功能等药理活性[3]。
丹参的活性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成分包括邻醌型(丹参酮IIB、丹参酮I、隐丹参酮等)、对醌型(异丹参酮II、异丹参酮I、异隐丹参酮等)[4]以及其他类型的二萜类化合物(新隐丹参酮II、油酰丹参新醌A、环酚乳酰胺等)[5,6],水溶性成分包括原儿茶醛、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等酚酸类化合物[7]。此外,丹酚酸类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研究表明低浓度的丹酚酸类成分可抑制细胞病变、抑制病毒抗原表达和病毒的产生[8]。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2
1.1 试验设计 2
1.2 生长指标测定 2
1.3 水分测定 3
1.4 浸出物测定 3
1.4.1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 3
1.4.2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3
1.5 丹参酮类化合物测定 3
1.6 丹参酸B测定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植株形态分析 4
2.2 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丹参植株形态分析 5
2.2.1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2.2.2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2.2.3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2.2.4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2.3 混合种植对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 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1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2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3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2.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7
2.5 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指标成分分析 7
2.6 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丹参指标成分分析 8
2.6.1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指标成分的影响 8
2.6.2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指标成分的影响 8
2.6.3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指标成分的影响 9
2.6.4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指标成分的影响 10
3 讨论 10
3.1 混合种植对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10
3.2 混合种植对丹参根重的影响 11
3.3 混合种植对丹参化学成分的影响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表 1 洗脱梯度 3
表 2 相对保留时间及校正因子 3
表 3 处理编号 4
表 4 不同混合种植方式对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4
表 5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4
表 6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表 7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表 8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5
表 9 不同混合种植方式对丹参根重的影响 5
表 10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表 11 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表 12 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6
表 13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根重的影响 7
图 1 不同混合种植方式对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7
图 2 根系分隔对决明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7
图 3根系分隔对辣椒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8
图 4根系分隔对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8
图 5 根系分隔对玉米与丹参混合种植下丹参常规成分(A)、丹参酮类(B)和丹酚酸B(C)的影响 8
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干物质积累及化学成分分析
引言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癥瘕积聚,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疮疡肿痛等[1]。丹参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应用广泛,被制成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膏、丹参酮片、丹田降脂丸、复方丹参黄芪胶囊等多种制剂[2]。目前,对丹参的研究涉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作用机制、生物学特点等各个方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流量、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抗菌消炎、抗氧化、改善肾功能等药理活性[3]。
丹参的活性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成分包括邻醌型(丹参酮IIB、丹参酮I、隐丹参酮等)、对醌型(异丹参酮II、异丹参酮I、异隐丹参酮等)[4]以及其他类型的二萜类化合物(新隐丹参酮II、油酰丹参新醌A、环酚乳酰胺等)[5,6],水溶性成分包括原儿茶醛、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等酚酸类化合物[7]。此外,丹酚酸类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研究表明低浓度的丹酚酸类成分可抑制细胞病变、抑制病毒抗原表达和病毒的产生[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