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与交融(附件)【字数:8138】
摘 要作为中国泥人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惠山泥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随着如今人们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的转变,惠山泥人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我们希望能以惠山泥人为例证,拍摄一部关于惠山泥人的纪录影片,从对民间技艺传承人的采访,到对制作工艺的记录,让人们可以了解惠山泥人,喜欢上惠山泥人,并对中国传统工艺品都可以产生兴趣。
目 录
第一章 《惠山泥人》的创作思想 1
1.1选题原因 1
1.2选题介绍 2
1.3表现内容 3
第二章《惠山泥人》的艺术探求 5
2.1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5
2.2纪录片的美学 5
第三章《惠山泥人》的艺术风格 7
3.1解说词的运用 7
3.2背景音乐的运用 7
结束语 9
致 谢 10
附 录 11
第一章 《惠山泥人》的创作思想
1.1选题原因
近些年,我国一些历史性、民俗性或者说是“本土原生”性题材的纪录片一再引人热议,例如前几年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及最近大火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纪录片在一段时间内屡屡登上微博热搜,同时在豆瓣上也获得非常高的评价,在这些年轻人聚集的论坛上有着相当高的人气。大家知道,一直以来纪录片给人的印象都是无聊乏味沉闷的科普影片,很难引起年轻人的注意,而且这两部纪录片出现的同一时期,优秀纪录片有很多,但这两部纪录片“现象级”热度的出现或许有着与众不同的原因,我认为这与目前的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到今天已有近40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大家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当我们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温饱,目光便开始投向更高层次的文化或者说是精神追求。之前那些只为博人一笑,知识含量少的娱乐影视节目热度开始下滑,与之相对的是科普类节目的兴起,例如前些年的《百家讲坛》、最近的《国家宝藏》、上文中提到的《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诸如此类的纪录片或者纪录节目。这些高制作水平纪录片和节目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科普类的节目,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拔高了整个科普类节目的水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科普类节目不似娱乐综艺节目,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要保证它的真实性或是科学性,整个节目制作要非常的严谨,外加一些实地考察取景,资料文件的引用等等,所以制作难度要比其他节目来的要高,制作周期也相对要长很多,成本也就自然而然的水涨船高。制作如此艰难,但这些节目的收视率却经常不如人意,所以科普类节目一直不温不火,但是近些年人们对此类节目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感兴趣,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同样是改革开放的原因,西方文化逐渐走入中国人的视线,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与之出现的是极其复杂的社会反响,有人称西方世界压低了一代人的头,这种说法可能过于夸张,但不得不说,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差距的确给当时的年轻人带来极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但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处理一些国际、外交问题上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无一不彰显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之对应的是我们不断增强的民族自豪感,上个世纪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凋敝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苏,全国各地开办国学班、孔子书院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话”等等,消沉已久的传统文化开始向全世界展现他的魅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影视界也开始刮起了“复古风”,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影片开始被人挖掘出来,这些影片本身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富含一定的趣味性,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同时这也是时代的选择。可以预测,随着祖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将挖掘,越来越多传统题材将被拍摄成片,我认为“复古”应该是未来影视的一个趋势。
把握上面的“纪录片与传统”两点因素,再经过小组的讨论筛选,我们把目光投入了南京不远的无锡,决定以无锡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手工艺品为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借着这股“东风”去宣传一下惠山泥人。
1.2选题介绍
我们选的主题是惠山泥人。
“天地初开,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务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女娲娘娘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人们可以听到的最早的泥人创作活动了。座位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文明,肥沃的泥土是最重要也是最熟悉的东西了,而泥人便我们中华文明用来表达情感的产物。史前文明出土的泥盆泥碗,秦兵马俑,各地的石窟,精致的泥人都是中华民族对泥土的创作。而惠山泥人就是其中之一。
惠山泥人,中国最著名的泥人之一,产自江苏省无锡市。当地人使用惠山脚下特有的的黑泥进行泥人制作。这种黑泥质细腻柔软、弯而不断、搓而不纹、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制作泥人。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捏塑和上色两个方面,而捏塑又有“手捏戏文”和“模制泥人”两种。“手捏戏文”即运用手捏形式直接塑造泥人形象,题材多为戏曲类,同时也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小说形象等,而所捏泥人则讲究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如对其人。而“模制泥人”则是运用模具制作泥人,因为是使用模具,制作过程比较“手捏戏文”简便很多,适合大批量的生产和推广,同时价格也相对便宜很多。 而不管哪种做法,一件完美的惠山泥人作品都讲究捏塑线条流畅,造型饱满。 在色彩上 , 无论是“手捏戏文”还是“模制泥人”,彩绘都需要艺人们使用大大小小的毛笔和颜料一笔一划的进行上色。惠山泥人上色讲究一个爆字,色彩要求饱满艳丽,对比强烈。常用的色彩有金黄、正红、绿色、云青等。此外, 历代的手工艺人还不断改良加工,吸收其他地区泥人以及中国传统戏曲和绘画的特色,同时还与时俱进,结合不同时期的审美,深入探究大众的喜好,充分描绘泥人的神情,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大众性和很高的时代价值。
“民间美术的基调是喜剧 ,民间美术赞美的是‘生的神奇’”。惠山泥人艺术深刻地表达了这一点,。惠山泥人最经典的造型便是泥塑阿福。阿福的形象取自无锡民间故事中的两个孩子,两个泥塑孩童赤足盘膝,怀抱异兽,笑容憨态可掬,着实惹人喜爱。大阿福体现了无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以及他们纯真质朴的生活态度。除了大阿福,惠山泥人中还有寿星、观音等诸多寄托人民美好愿望的题材。
无锡惠山泥人早于2006年便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据采访所得,祖国早已经开始关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在八十年代,江苏省就有抢救惠山泥人的计划。这些都表明祖国一直都很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而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发展本身就是最好的继承。 ”惠山泥人的手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适应每个时代, 不断地调整着惠山泥人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发现、扩展、充实新的题材内容, 使得惠山泥人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甚至在其他大部分传统工艺逐渐衰落消亡的今天仍然可以逐步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打出自己的名气,让无锡惠山泥人真正的驰名中外 。
目 录
第一章 《惠山泥人》的创作思想 1
1.1选题原因 1
1.2选题介绍 2
1.3表现内容 3
第二章《惠山泥人》的艺术探求 5
2.1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5
2.2纪录片的美学 5
第三章《惠山泥人》的艺术风格 7
3.1解说词的运用 7
3.2背景音乐的运用 7
结束语 9
致 谢 10
附 录 11
第一章 《惠山泥人》的创作思想
1.1选题原因
近些年,我国一些历史性、民俗性或者说是“本土原生”性题材的纪录片一再引人热议,例如前几年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及最近大火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纪录片在一段时间内屡屡登上微博热搜,同时在豆瓣上也获得非常高的评价,在这些年轻人聚集的论坛上有着相当高的人气。大家知道,一直以来纪录片给人的印象都是无聊乏味沉闷的科普影片,很难引起年轻人的注意,而且这两部纪录片出现的同一时期,优秀纪录片有很多,但这两部纪录片“现象级”热度的出现或许有着与众不同的原因,我认为这与目前的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到今天已有近40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大家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当我们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温饱,目光便开始投向更高层次的文化或者说是精神追求。之前那些只为博人一笑,知识含量少的娱乐影视节目热度开始下滑,与之相对的是科普类节目的兴起,例如前些年的《百家讲坛》、最近的《国家宝藏》、上文中提到的《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诸如此类的纪录片或者纪录节目。这些高制作水平纪录片和节目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科普类的节目,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拔高了整个科普类节目的水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科普类节目不似娱乐综艺节目,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要保证它的真实性或是科学性,整个节目制作要非常的严谨,外加一些实地考察取景,资料文件的引用等等,所以制作难度要比其他节目来的要高,制作周期也相对要长很多,成本也就自然而然的水涨船高。制作如此艰难,但这些节目的收视率却经常不如人意,所以科普类节目一直不温不火,但是近些年人们对此类节目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感兴趣,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同样是改革开放的原因,西方文化逐渐走入中国人的视线,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与之出现的是极其复杂的社会反响,有人称西方世界压低了一代人的头,这种说法可能过于夸张,但不得不说,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差距的确给当时的年轻人带来极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但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处理一些国际、外交问题上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无一不彰显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之对应的是我们不断增强的民族自豪感,上个世纪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凋敝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苏,全国各地开办国学班、孔子书院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话”等等,消沉已久的传统文化开始向全世界展现他的魅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影视界也开始刮起了“复古风”,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影片开始被人挖掘出来,这些影片本身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富含一定的趣味性,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同时这也是时代的选择。可以预测,随着祖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将挖掘,越来越多传统题材将被拍摄成片,我认为“复古”应该是未来影视的一个趋势。
把握上面的“纪录片与传统”两点因素,再经过小组的讨论筛选,我们把目光投入了南京不远的无锡,决定以无锡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手工艺品为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借着这股“东风”去宣传一下惠山泥人。
1.2选题介绍
我们选的主题是惠山泥人。
“天地初开,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务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女娲娘娘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人们可以听到的最早的泥人创作活动了。座位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文明,肥沃的泥土是最重要也是最熟悉的东西了,而泥人便我们中华文明用来表达情感的产物。史前文明出土的泥盆泥碗,秦兵马俑,各地的石窟,精致的泥人都是中华民族对泥土的创作。而惠山泥人就是其中之一。
惠山泥人,中国最著名的泥人之一,产自江苏省无锡市。当地人使用惠山脚下特有的的黑泥进行泥人制作。这种黑泥质细腻柔软、弯而不断、搓而不纹、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制作泥人。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捏塑和上色两个方面,而捏塑又有“手捏戏文”和“模制泥人”两种。“手捏戏文”即运用手捏形式直接塑造泥人形象,题材多为戏曲类,同时也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小说形象等,而所捏泥人则讲究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如对其人。而“模制泥人”则是运用模具制作泥人,因为是使用模具,制作过程比较“手捏戏文”简便很多,适合大批量的生产和推广,同时价格也相对便宜很多。 而不管哪种做法,一件完美的惠山泥人作品都讲究捏塑线条流畅,造型饱满。 在色彩上 , 无论是“手捏戏文”还是“模制泥人”,彩绘都需要艺人们使用大大小小的毛笔和颜料一笔一划的进行上色。惠山泥人上色讲究一个爆字,色彩要求饱满艳丽,对比强烈。常用的色彩有金黄、正红、绿色、云青等。此外, 历代的手工艺人还不断改良加工,吸收其他地区泥人以及中国传统戏曲和绘画的特色,同时还与时俱进,结合不同时期的审美,深入探究大众的喜好,充分描绘泥人的神情,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大众性和很高的时代价值。
“民间美术的基调是喜剧 ,民间美术赞美的是‘生的神奇’”。惠山泥人艺术深刻地表达了这一点,。惠山泥人最经典的造型便是泥塑阿福。阿福的形象取自无锡民间故事中的两个孩子,两个泥塑孩童赤足盘膝,怀抱异兽,笑容憨态可掬,着实惹人喜爱。大阿福体现了无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以及他们纯真质朴的生活态度。除了大阿福,惠山泥人中还有寿星、观音等诸多寄托人民美好愿望的题材。
无锡惠山泥人早于2006年便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据采访所得,祖国早已经开始关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在八十年代,江苏省就有抢救惠山泥人的计划。这些都表明祖国一直都很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而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发展本身就是最好的继承。 ”惠山泥人的手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适应每个时代, 不断地调整着惠山泥人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发现、扩展、充实新的题材内容, 使得惠山泥人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甚至在其他大部分传统工艺逐渐衰落消亡的今天仍然可以逐步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打出自己的名气,让无锡惠山泥人真正的驰名中外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