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筝派演奏技巧研究

河南筝派演奏技巧研究[20200505144214]
摘要:本文全方位综合地探讨了河南筝派的起源、流派和类别,并在演奏技巧上与山东筝派作了详细的比较。在笔者亲身进行演奏联系后,提出了演奏河南筝派曲目时需要注重的技巧,同时在河南筝派的独有艺术价值层面上,提出自身的看法。并就河南筝派的传承方面提出了“大融合”、“雅俗共赏”等有价值的看法,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对河南筝派演奏技巧的研究能为该派别曲目的演奏以及传承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国古筝;河南筝派;演奏技巧;音乐风格特点;音乐传承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河南筝派概述1
(一)河南筝派的形成2
(二)河南筝派分支2
(三)河南筝曲目类别2
1.唱腔牌子曲2
2.板头曲3
二、 河南筝派演奏技巧3
(一)短摇3
(二)游摇4
(三)倒踢正打4
(四)揉弹间奏5
(五)大小颤音5
(六)上下滑音6
三、 河南筝派的艺术价值与传承7
(一)河南筝派的艺术价值7
(二)河南筝派的传承8
1.大融合的趋势8
2.创新有余,传承不足9
3.“雅俗共赏”——创作群体和欣赏群体的差距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河南筝派演奏技巧研究
引言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自然、语言、风土、习俗及其他艺术类别的影响,逐渐蔓生出众多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流派。[7]河南筝派就是其中的流派之一,它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河南地方曲艺产生了艺术性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风格,其具有的“游摇”、“大颤音”和“小颤音”等技术都是其他筝派不具备的,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著名的筝曲《汉江韵》、《状元游街》、《落院》、《新开板》、《闹元宵》等都是河南筝派的贡献。河南筝派所具有的艺术性、观赏性都体现出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河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15]本课题将就河南筝派的起源、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展历程及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当地曲艺的联系进行研究论述和探讨,并在学习了河南筝的基础上,对其特殊的演奏技巧进行论述,强调了河南筝派的艺术魅力。
一、河南筝派概述
河南筝派起源于秦筝。秦筝传入到河南后,与当地的“郑卫之音”融合,从而形成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河南筝派。
(一)河南筝派的形成
河南筝流派的形成,是在曲剧、豫剧、南阳大调曲等民间艺术的巨大艺术冲击的推动下完成的。南阳大调曲赖以为基础的“汴梁小曲”运用三弦、琵琶和古筝等作为其主要的伴奏乐器,此外又将胡琴、阮、月琴以及扬琴等乐器融入其中,使之蕴涵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底蕴[8],对于河南筝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效应,可以说目前几乎所有的河南筝派曲目都与唱腔牌子曲以及板头曲存在着联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卫之音”就已经在作为黄河文化发源地的河南流行。到了秦统一六国,天下归一的时代,秦筝随历史的发展,民俗的融合流传到河南,与当地的“郑卫之音”相互兼并吸收,逐渐形成了此后举世闻名的“中州古调”。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后唐则定都于洛阳。同样的,北宋、大齐、金朝等朝代也纷纷选择定都于开封。几百年漫长而辉煌的历史沿革,河南始终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繁荣区域,为河南筝流派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1]。
河南筝以“南阳大调曲子”为基础,经过不断的发展、提炼而形成。大调曲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广泛传唱于南阳等地区,又被称为“南阳鼓子曲”,是南阳地区重要的曲种之一。[6]大调曲子极注重纯器乐的“板头曲”以及有唱词的“牌子曲”,演奏过程中,筝已经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而最后甚至已经开始出现脱离说唱而单独进行演奏的筝曲目,这对河南筝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现在存世的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中,牌子曲和板头曲几乎随处可见,南阳大调曲子的优良精华是河南筝赖以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河南筝派的流传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温暖的温床。
(二)河南筝派分支
河南筝派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致在历史上形成了曹、魏、王三派。
河南筝派的三个分支流派,既是亚地域性流派,也是筝家个人流派。分别是:以邓州为中心的曹派,它的代表人物和先驱是曹东扶先生。其主要传人有曹桂芳、李长溪、曹桂芬、史兆元、李婉芬等,曹派的代表作品除了《打雁》外,还有曹东扶先生编创的《变体孟姜女》、《闹元宵》、《采茶灯》等;以遂平为中心的魏派,它的代表人物和先驱是魏子猷先生,其学生主要有娄树华、周希文、梁在平以及史荫美等筝乐界大师,魏派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河南八板》、《关雎》、《中州古调》以及《渔舟唱晚》等曲目;以沁阳为中心的王派,它的代表人物和先驱是王省吾先生,其学生主要有乔金明、何富善、戈记亭以及刘山林等人,王派的代表性筝曲目包括《莺莺唤红》、《狮子滚绣球》、《丹西调》、《盼夫归》、《和番》等。
三个分支流派之间既有类似之处,同时又相互区别。类似之处在于三派均曾演奏和流传下一些相同的著名筝曲。相互间的差异在于因为曹、魏、王三派的中心地域不同而带来的各自亚地域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仅局限在部分筝曲上的不同,同时也体现在各自的演奏手法上面。例如曹派的颤音包括大臂带动手腕吟弦的大颤、拧紧和抖动大臂肌肉所产生的小颤以及大指密摇等演奏手法,而魏派则常用大撮的技法,运用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托进行不同节奏的旋律加花。王派独特的演奏手法多展现在双按音、双按音的大撮与勾托、左手回滑奏法等方面。这些不同往往都与各地区产生的筝乐所蕴涵的地域特色一脉相连。
(三)河南筝曲目类别
河南筝曲起源于“河南大调曲子”,结合其唱腔特点,可以将河南筝曲分为两类: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
1.唱腔牌子曲
唱腔牌子曲的乐曲名称由来可以追溯到大调曲子。由于其大部分曲调是取自大调曲子,因此其旋律和技法等都可以看作是大调曲子的继承。顺理成章,乐曲名称往往继承与沿用原先大调曲子的名称;此外,有少量曲目是根据大调曲子唱腔之前的前奏或者唱腔之间的间奏逐渐发展变化所产生的。这些乐曲大多具有简洁明快、清新活泼、艺术变现力丰富、声音充满个性张力、别出机杼等特点。
这类乐曲的代表作有《剪剪花》、《倒推船》、《山坡羊》、《对诗歌》、《扬调》等。牌子曲以其简洁的乐曲结构和丰富的乐曲内容及标下手法,在河南筝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席。同时,河南筝曲以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创作出了泼辣不失细腻,奔放而又委婉特色的新筝曲。如乔金文先生的《汉江韵》等,就是对河南筝派的继承和发展,既保留了筝派传统曲艺的特色,又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气息,是河南筝派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9]
2.板头曲
板头曲源于南阳大调曲子的开场前奏曲,是河南筝派风格的重要来源之一。板头曲出现之初主要用在大调曲子表演之前,是纯器乐曲。起到类似定场诗的作用,用于调弦定音与活指练习,演奏者称之为开场或者闹场,或着是用在唱词空白的地方,为了活跃气氛,引入境界。推动曲目情结发展。板头曲既可合奏也可独奏,运用之初的主要作用就定位于渲染和调节气氛,因此更加方便其搬移到古筝演奏上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以筝独奏的形式而存在,成为大调曲子这种艺术形式变更的产物。现在常见的各版本筝独奏中收录的板头曲主要有五十余首,这些板头曲按照板式的不同可以分成快、中、慢三种板头。目前仍旧流传于世并被演奏者常常演奏的板头曲主要包括以下几首:《陈杏元落院》、《闺中怨》、《苏武思乡》等为代表的慢板板头曲和以《哭周瑜》,《叹颜回》等为代表的中板板头曲以及以《打秋千》、《小飞舞》,《赏秋》、《风摆翠竹》等为代表的快板板头曲。它们结构严谨工整、旋律性强,是“中州古调”的主要组成部分[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