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巾袖舞对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
浅析古代巾袖舞对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20200505144223]
摘要:巾袖舞是我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是汉代最常见的舞种之一,属于俗乐的种类,广泛选择在广场、殿堂、庭院等场合进行表演。其舞蹈动作轻舞飘逸,姿态甚美,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创作家对当时舞蹈艺术的思想见解及人文内涵的审美倾向,同时也奠定了它飘逸婉约,技艺结合的舞蹈基调。如今我们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汉唐古典舞蹈里面的巾袖舞,正是我国古代巾袖舞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同时对现今中国古典舞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巾舞;袖舞;中国古典舞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巾袖舞的形成及发展2
(一)巾袖舞2
1.巾舞2
2.袖舞2
(二)巾袖舞的成因3
(三)巾袖舞的历史溯源3
1.源于春秋,盛于汉代3
2.秀逸魏晋,瑰丽盛唐3
3.元明清戏曲舞蹈里的巾袖舞4
二、中国古典舞的发展5
(一)中国古典舞是一种风格的指定 5
(二)中国古典舞的发展6
三、巾袖舞对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 6
(一)“形、神、劲、律”对中国古典舞中水袖舞的影响6
(二)舞情舞意的技艺结合对现今中国古典舞的影响7
(三)巾袖舞对中国古典舞的意蕴和审美的影响8
(四)巾袖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创新与发展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浅析我国古代巾袖舞对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
引言
华夏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交替与文化沉淀中,以其特有的名族精神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本土艺术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是值得后人们永远珍惜与研究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见解,同时也凝聚了那些历史岁月中一代又一代先民们的名族认同感。在中国历史悠久的舞蹈文化当中,“天子有八佾,始为歌舞”,早在原始时期就有记载,到周天子制定礼乐制度,至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我国传统舞蹈的基本风格,进而汉代雄肆舒展、技艺结合的特征被历代的舞蹈文化承上启下地创造出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人人能舞,人人爱舞,以崇尚舞蹈而让舞蹈艺术趋于成熟的唐代,以及让舞蹈从宫廷走向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间,丰富了故事情节的宋明时期和迂回婉转、分流而出的明清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舞蹈动作形态各异,姿态甚美,蕴含了中华名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体现了古人们对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倾向,同时也奠定了它飘逸婉约,技艺结合的舞蹈基调。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我发现在巾袖舞对我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方面研究存在着空缺,所以本人将从巾袖舞的历史溯源方面进行脉络梳理研究。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巾袖舞在汉代风靡盛行,人人崇尚巾袖舞,并且从舞蹈的规模和舞蹈的表演形式上来说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从其舞蹈形态与舞蹈风格审美上看,它与中国古典舞的形成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一、巾袖舞的形成及发展
(一)巾袖舞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在丰富多彩的汉代舞蹈中巾袖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属于形式各异,琳琅满目的百戏歌舞。
1.巾舞
巾舞顾名思义,是舞者手持道具“巾”舞动而得其名,舞者多为女性,他们所用的“巾”一般有长短之分,长巾的长度从一米到两米不等,超长的可至三米以上;短巾类似于手帕。[1]在舞蹈过程中舞姿轻柔飘逸,流动起伏,可把舞蹈范围扩大到数尺之外,形态和神态兼具,让人心旷神怡。而刚劲有力,潇洒粗狂,富于阳刚之气则是男性舞者在表演舞蹈时的基本姿态美。女性舞者表演时则动作飘逸婀娜,纤巧优美。巾舞最大的特点是舞者持“巾”这个独特的舞蹈道具以充分运用到手臂、以及手腕的力量来使双巾在身体两侧舞蹈,呈现出飘逸生动,变幻莫测的舞蹈形态以达到仅仅使用双臂或双袖所无法达到的舞蹈效果,感染效果极强,舞蹈形态纤巧婀娜,妙不可言,充分体现了当时舞蹈的韵律感。巾舞在汉代盛行,且流行的时间长久,为我国古典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也做了夯实的铺垫。比如现今云南的《花灯戏》以及在淮河流域盛行的《花鼓灯舞》,都是舞者持巾,根据《巾舞》、《舞郫》所改编。[1]另外《飞天》、《桃夭》等著名舞蹈作品,都是是继承了传统巾舞的基础舞蹈风格。[2]巾的运用,充分延长和舒展了人的身体,并且在舞者的肢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有了更好的舒展和延伸。
2.袖舞
袖舞的基本源头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宽衣大袖的民族服装,因此形成了运用“袖”作为独特的舞蹈道具。[3]袖舞这种独特的舞蹈式样是伟大的华夏名族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名族特色,是汉代最风靡的舞蹈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与沉淀中,袖舞的形态和风格也是随着朝代的更替使之与文化历史而不断的演变着。基本上在古代文化艺术史上每个阶段都能找到袖舞的历史印记,并且随着舞蹈的服饰演变和舞蹈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改变、创新和发展。“扬袖屈臂”的动作是袖舞的基本经典姿态,体态风貌是十分舒展的。双臂多为由外向内收的翻臂,这为中国古典舞舞姿圆润、丰满,形成“圆、曲”的肢体动态美奠定了基础;[4]另外,在历史记载的汉画中表现出来通过运用“袖”作为舞蹈道具,腰部动态柔韧多变可以看出在汉代的舞蹈训练中,锻炼和强调了身体的柔韧性和腰部训练,使舞蹈动作更加具有延伸感,并且运用“袖”的动作多样性而使其产生独特的美感与神韵。此外,我国古代舞蹈独特的技艺性、表现性、观赏性的综合传统舞蹈审美意象表现形式也被袖舞所融入进来,成为了东方传统审美的舞蹈形式之一,也是被认同为中国传统乐舞的标志性舞蹈形象,对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巾袖舞是我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历史性的创造。舒展飘逸、优美婀娜、技艺结合是它的主要特点,不仅延伸了舞者的身体线条,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使得丰富鲜明的情感得以更加准确的表达,让舞蹈更有吸引力。为我国古典舞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舞蹈形态美与姿态美,对我国古典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巾袖舞的成因
中国拥有丰富而璀璨夺目的舞蹈历史,在历朝历代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内容丰富多彩的“道具舞”,众所周知舞蹈的起源分为三类:1.游戏说2.祭祀说3.劳动说。在原始时期舞蹈大多数是从人们的劳作开始逐渐起源的,从甲骨文中的“舞”字,我们可以很形象的了解到当时的原始人是在劳作时手持一根麦穗起舞;[5] 到了夏商时期,神秘奇幻的舞蹈面纱因为运用了鼓和面具而由此揭开;西周时期“巫舞”盛行,礼乐制度盛行。最常见的祭祀天地用的道具是当时的彩绸、羽毛、牛尾;在莫高窟的壁画中不难发现,飞天女神最爱的是用笙箫、琵琶、箜篌等作为舞蹈道具来展现妩媚妖娆的动作姿态。然而最让人心神迷惘,最具有形态美和表现美的,就是汉唐时期盛行的巾袖之舞。汉代傅毅的《舞赋》中说道:“若俯若仰、若来若往”描述的就是舞者轻似飞燕,敏如惊鸿的雍容之姿。轻盈舞袖,折腰出胯,妙曼飘渺,在我国春秋战国的出土文物中也可以体现到,充分显示出了曲线美的楚舞标志。轻柔的舞姿在跟随音乐的变化中迅疾而又不失轻松,舞姿随着音乐和心态来表达,舞容亦依意而改变。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些舞姿在汉代依然流传延续,使得巾袖舞成为最为盛行的舞蹈。
在汉代出土文物中,有著名的画像砖拓片《盘鼓舞》、《石踏舞》、《七盘舞》《舞巾》等;壁画《百戏图》、《偃师辛村乐舞壁画》、《沂南北寨画像石乐舞》;舞俑《徐州驼篮山》、《重庆相国寺女舞俑》、《乐舞俑群》;[6]甚至在玉佩和墓棺上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跳巾袖舞的舞者形象。不仅如此,在汉代还有很多与舞蹈美学有关的历史重要著作,以司马相如、傅毅、张衡为主要代表人物都曾写过,例如《上林赋》、《舞赋》、《两京赋》等。在这些文学著作中都出现了描述袖舞的优美语言。傅毅的《舞赋》曾描述道:“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罗衣从风,长袖纵横,络绎飞散,裙体如游龙,袖如霓裳,观者称丽,莫不怡悦。”张衡在《观舞赋》中写道:“香散飞巾,光流转玉。”,“纤长袖而屡舞翩跃跃以裔裔。”的优美姿态。[6]由此可见,巾袖舞这一表现性极强的舞蹈类别这在汉代已经成为了主流之舞。这些辞赋不仅记录了巾袖舞当时的舞蹈姿态美,和形象美,同时也为舞蹈鉴赏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资料,是后人值得永远珍藏的舞蹈美学史料。
摘要:巾袖舞是我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是汉代最常见的舞种之一,属于俗乐的种类,广泛选择在广场、殿堂、庭院等场合进行表演。其舞蹈动作轻舞飘逸,姿态甚美,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创作家对当时舞蹈艺术的思想见解及人文内涵的审美倾向,同时也奠定了它飘逸婉约,技艺结合的舞蹈基调。如今我们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汉唐古典舞蹈里面的巾袖舞,正是我国古代巾袖舞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同时对现今中国古典舞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巾舞;袖舞;中国古典舞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巾袖舞的形成及发展2
(一)巾袖舞2
1.巾舞2
2.袖舞2
(二)巾袖舞的成因3
(三)巾袖舞的历史溯源3
1.源于春秋,盛于汉代3
2.秀逸魏晋,瑰丽盛唐3
3.元明清戏曲舞蹈里的巾袖舞4
二、中国古典舞的发展5
(一)中国古典舞是一种风格的指定 5
(二)中国古典舞的发展6
三、巾袖舞对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 6
(一)“形、神、劲、律”对中国古典舞中水袖舞的影响6
(二)舞情舞意的技艺结合对现今中国古典舞的影响7
(三)巾袖舞对中国古典舞的意蕴和审美的影响8
(四)巾袖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创新与发展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浅析我国古代巾袖舞对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
引言
华夏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交替与文化沉淀中,以其特有的名族精神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本土艺术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是值得后人们永远珍惜与研究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见解,同时也凝聚了那些历史岁月中一代又一代先民们的名族认同感。在中国历史悠久的舞蹈文化当中,“天子有八佾,始为歌舞”,早在原始时期就有记载,到周天子制定礼乐制度,至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我国传统舞蹈的基本风格,进而汉代雄肆舒展、技艺结合的特征被历代的舞蹈文化承上启下地创造出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人人能舞,人人爱舞,以崇尚舞蹈而让舞蹈艺术趋于成熟的唐代,以及让舞蹈从宫廷走向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间,丰富了故事情节的宋明时期和迂回婉转、分流而出的明清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舞蹈动作形态各异,姿态甚美,蕴含了中华名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体现了古人们对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倾向,同时也奠定了它飘逸婉约,技艺结合的舞蹈基调。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我发现在巾袖舞对我国古典舞形成的影响方面研究存在着空缺,所以本人将从巾袖舞的历史溯源方面进行脉络梳理研究。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巾袖舞在汉代风靡盛行,人人崇尚巾袖舞,并且从舞蹈的规模和舞蹈的表演形式上来说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从其舞蹈形态与舞蹈风格审美上看,它与中国古典舞的形成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一、巾袖舞的形成及发展
(一)巾袖舞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在丰富多彩的汉代舞蹈中巾袖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属于形式各异,琳琅满目的百戏歌舞。
1.巾舞
巾舞顾名思义,是舞者手持道具“巾”舞动而得其名,舞者多为女性,他们所用的“巾”一般有长短之分,长巾的长度从一米到两米不等,超长的可至三米以上;短巾类似于手帕。[1]在舞蹈过程中舞姿轻柔飘逸,流动起伏,可把舞蹈范围扩大到数尺之外,形态和神态兼具,让人心旷神怡。而刚劲有力,潇洒粗狂,富于阳刚之气则是男性舞者在表演舞蹈时的基本姿态美。女性舞者表演时则动作飘逸婀娜,纤巧优美。巾舞最大的特点是舞者持“巾”这个独特的舞蹈道具以充分运用到手臂、以及手腕的力量来使双巾在身体两侧舞蹈,呈现出飘逸生动,变幻莫测的舞蹈形态以达到仅仅使用双臂或双袖所无法达到的舞蹈效果,感染效果极强,舞蹈形态纤巧婀娜,妙不可言,充分体现了当时舞蹈的韵律感。巾舞在汉代盛行,且流行的时间长久,为我国古典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也做了夯实的铺垫。比如现今云南的《花灯戏》以及在淮河流域盛行的《花鼓灯舞》,都是舞者持巾,根据《巾舞》、《舞郫》所改编。[1]另外《飞天》、《桃夭》等著名舞蹈作品,都是是继承了传统巾舞的基础舞蹈风格。[2]巾的运用,充分延长和舒展了人的身体,并且在舞者的肢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有了更好的舒展和延伸。
2.袖舞
袖舞的基本源头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宽衣大袖的民族服装,因此形成了运用“袖”作为独特的舞蹈道具。[3]袖舞这种独特的舞蹈式样是伟大的华夏名族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名族特色,是汉代最风靡的舞蹈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与沉淀中,袖舞的形态和风格也是随着朝代的更替使之与文化历史而不断的演变着。基本上在古代文化艺术史上每个阶段都能找到袖舞的历史印记,并且随着舞蹈的服饰演变和舞蹈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改变、创新和发展。“扬袖屈臂”的动作是袖舞的基本经典姿态,体态风貌是十分舒展的。双臂多为由外向内收的翻臂,这为中国古典舞舞姿圆润、丰满,形成“圆、曲”的肢体动态美奠定了基础;[4]另外,在历史记载的汉画中表现出来通过运用“袖”作为舞蹈道具,腰部动态柔韧多变可以看出在汉代的舞蹈训练中,锻炼和强调了身体的柔韧性和腰部训练,使舞蹈动作更加具有延伸感,并且运用“袖”的动作多样性而使其产生独特的美感与神韵。此外,我国古代舞蹈独特的技艺性、表现性、观赏性的综合传统舞蹈审美意象表现形式也被袖舞所融入进来,成为了东方传统审美的舞蹈形式之一,也是被认同为中国传统乐舞的标志性舞蹈形象,对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巾袖舞是我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历史性的创造。舒展飘逸、优美婀娜、技艺结合是它的主要特点,不仅延伸了舞者的身体线条,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使得丰富鲜明的情感得以更加准确的表达,让舞蹈更有吸引力。为我国古典舞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舞蹈形态美与姿态美,对我国古典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巾袖舞的成因
中国拥有丰富而璀璨夺目的舞蹈历史,在历朝历代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内容丰富多彩的“道具舞”,众所周知舞蹈的起源分为三类:1.游戏说2.祭祀说3.劳动说。在原始时期舞蹈大多数是从人们的劳作开始逐渐起源的,从甲骨文中的“舞”字,我们可以很形象的了解到当时的原始人是在劳作时手持一根麦穗起舞;[5] 到了夏商时期,神秘奇幻的舞蹈面纱因为运用了鼓和面具而由此揭开;西周时期“巫舞”盛行,礼乐制度盛行。最常见的祭祀天地用的道具是当时的彩绸、羽毛、牛尾;在莫高窟的壁画中不难发现,飞天女神最爱的是用笙箫、琵琶、箜篌等作为舞蹈道具来展现妩媚妖娆的动作姿态。然而最让人心神迷惘,最具有形态美和表现美的,就是汉唐时期盛行的巾袖之舞。汉代傅毅的《舞赋》中说道:“若俯若仰、若来若往”描述的就是舞者轻似飞燕,敏如惊鸿的雍容之姿。轻盈舞袖,折腰出胯,妙曼飘渺,在我国春秋战国的出土文物中也可以体现到,充分显示出了曲线美的楚舞标志。轻柔的舞姿在跟随音乐的变化中迅疾而又不失轻松,舞姿随着音乐和心态来表达,舞容亦依意而改变。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些舞姿在汉代依然流传延续,使得巾袖舞成为最为盛行的舞蹈。
在汉代出土文物中,有著名的画像砖拓片《盘鼓舞》、《石踏舞》、《七盘舞》《舞巾》等;壁画《百戏图》、《偃师辛村乐舞壁画》、《沂南北寨画像石乐舞》;舞俑《徐州驼篮山》、《重庆相国寺女舞俑》、《乐舞俑群》;[6]甚至在玉佩和墓棺上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跳巾袖舞的舞者形象。不仅如此,在汉代还有很多与舞蹈美学有关的历史重要著作,以司马相如、傅毅、张衡为主要代表人物都曾写过,例如《上林赋》、《舞赋》、《两京赋》等。在这些文学著作中都出现了描述袖舞的优美语言。傅毅的《舞赋》曾描述道:“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罗衣从风,长袖纵横,络绎飞散,裙体如游龙,袖如霓裳,观者称丽,莫不怡悦。”张衡在《观舞赋》中写道:“香散飞巾,光流转玉。”,“纤长袖而屡舞翩跃跃以裔裔。”的优美姿态。[6]由此可见,巾袖舞这一表现性极强的舞蹈类别这在汉代已经成为了主流之舞。这些辞赋不仅记录了巾袖舞当时的舞蹈姿态美,和形象美,同时也为舞蹈鉴赏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资料,是后人值得永远珍藏的舞蹈美学史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