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的传承与保护以吕剧为例

吕剧是我国的著名地方戏曲,其音乐结构简练,极具地方色彩。通过笔者先前对连云港吕剧进行的实地走访调查并且走访当地吕剧团后对吕剧的历史流变以及当地现状进行浅析,一定程度上研究吕剧的文学以及艺术价值。但是由于近年来吕剧乃至全国各类地方戏曲的发展呈下滑态势,对吕剧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义不容缓的。笔者就连云港吕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多样性宣传、建立长效机制、题材创新等建议,同时也为同类性地方戏曲的发展提出借鉴。关键字吕剧;传承;保护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Lvju in Lianyungang as an example of LvjuStudent majoring in Performance Zhang Siyu Tutor Xue HuiAbstractLVJU is a famous local opera in China, its musical structure concise, very local color. Through the previous Lianyungang opera of field visits and visits to local history and local troupe Lu after the status of Lvju analysis, research on Lvju to some extent literary and artistic value. Bu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local opera opera and the downward tre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vju is the meaning of the situ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diversity of propaganda,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such as the theme of innovation suggestions on the inheritanc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 and protection of Lianyungang opera, but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opera from the same.吕剧是我国著名传统地方戏曲,已有百年历史。因其语言淳朴生动,唱腔优美悦耳,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但是近年来,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吕剧的发展面临诸多的困境,因而对吕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连云港吕剧的历史流变 吕剧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地位丝毫不逊色于京剧、黄梅戏等其他地方戏剧。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是山东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中国八大戏曲之一。[1]2008年,吕剧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由民间说唱 “山东琴书”发展而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始称“小曲子”,后因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又被当地人称之为“唱扬琴的”,最早的吕剧起源于山东省西南地区,并且流传至安徽、东三省以及江苏地区。吕剧在江苏省内主要流传在连云港地区。 (一)吕剧在连云港的流传 (二)连云港吕剧的创新与突破 连云港地区是吕剧在我国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吕剧进入连云港人的视野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吕剧便在连云港地区主要流传开来,并且一定程度上既包含山东吕剧的经典,也包含着当地的独特的色彩。1943年连云港赣榆班庄农民剧团自行排演了吕剧《王秀鸾》,剧中号召家中青壮年扛起枪杆,保家卫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锯大缸”调无疑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自此,吕剧在苏北大地上“扎了根”。连云港吕剧的演唱方法较山东吕剧而言曲调偏高,在原有的男女真音演唱上一定程度上添加更多的假声进行演唱,这种演唱方法在保留了经典的同时,更大丰富的提升演唱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具代入感。[4]连云港吕剧在原有剧目形式中,将原有的大戏变成小吕剧,这样更容易创新出新的作品,并且易于演出。连云港吕剧的表演者们还选取吕剧的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并拍摄成吕剧小短片或吕剧小品,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虽然连云港吕剧在原有程度上进行创新,但是在剧目题材中还是以女性角色作为主体,描写女性大爱,弘扬真善美,宣传“正能量”。在表演上还是保留着原有的对唱形式,更好的烘托气氛,继承传统。 二、连云港吕剧传承与保护的价值 想要传承一门经典艺术,必须探究其价值,吕剧具有深厚的文学以及艺术价值,在研究过吕剧的价值之后,才能行之有效的探究吕剧的传承和保护 。 (一)连云港吕剧的文学价值 连云港吕剧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并且在其主要传承地区流传至今。通过无数吕剧人多年的努力,连云港吕剧也出品了许多著名剧目并且题材新颖、多样。吸取了以往吕剧的传统特点的同时也将其与现代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观众观看的同时油然升起一种亲切感。 1、连云港吕剧的经典剧目及代表人物 从经典《红丝带》、《苦菜花》、《五九看柳》、《王汉喜借年》、《春打六九头》、《小姑贤》、《草莓扣》、《姊妹易嫁》、《砖头记》[5]到现代吕剧《女儿情》、《戳喜窗》、《温总理来到俺们村》、《称爹》、《一抹残阳》一步步经典剧目的背后是无数吕剧人智慧的结晶。 吕剧的行当中分有各类派别例如李派小生,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李肖江和王鸽,以及郭爱琴、郭清清两位林派传人。同时吕剧演员们也获得过各项戏曲类大奖,如获得梅花奖的演员高静、焦黎、刘玉凤和吕淑娥,还有像郎咸芬、董家岭、高静、龚鲁阳这样获得文华表演奖的老一辈艺术家们。 现如今吕剧被列入非遗大名单,连云港市拥有4名市级吕剧传承人,1位省级吕剧传承人。在研究优秀剧目和代表人物的同时,剧目本身的文学价值也是我们应该探究的另一重点。 2、连云港吕剧剧目的文学价值 基层群众的历史知识、民族意识、道德观点等,纷纷通过吕剧剧目得以表现。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从剧目中得到的历史信息也只不过是精神世界的附属品。吕剧剧本中所所描述的人物,多是老百姓,其中妇女人物占大多数,因为在旧时代她们保守封建旧制度、旧宗教的压迫,吕剧作者们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将她们悲惨的命运撰写成吕剧剧目,为她们鸣不平、伸张正义。而且直到今天,吕剧的经典作品中,女性人物为主人公的剧目也占据新吕剧的半壁江山,而且多半为弘扬真善美,也就是现在的“正能量”。 例如《王汉喜借年》,其实现如今许多人家也会遇到和王汉喜一样的情形,女强男弱导致在结婚或者定亲时遇到种种困难,剧中正逢过年时分,由于出身贫寒岳父未能同意王汉喜与爱姐的婚事,但是好心的嫂子无意中知道了这个事情,于是偷偷地给了王汉喜年货和银子,让王汉喜顺利和爱姐走到一起。剧中的嫂子具有的大爱是女性的榜样,也是一位机具“正能量”的女子,让爱姐相信爱情,并且举手之劳成全了一对眷侣。 或者在在剧中讲姐妹性格做出明显比较的《姊妹易嫁》。《姊妹易嫁》是根据《聊斋志异》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剧中讲张素花、张素梅这对双胞胎的性格做了鲜明的对比。因姐姐张素花与毛纪有娃娃亲在先,但是实在毛家太过窘迫希望废除婚约,但是毛纪找到妹妹张素梅希望素梅能劝说姐姐,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但是当劝说无效时,素梅又被毛纪的真诚所打动,于是便代替姐姐出嫁。婚礼礼成后姐姐得知毛纪喜中状元,追悔莫及。这部吕剧剧情转折大、戏剧性强,夸张放大了姐姐的现实、势力,同时也凸显出妹妹不以金钱权衡人的高尚情操。 但是《小姑贤》这部作品则重在描写婆媳矛盾,也是国内多数家庭所要面临的家庭矛盾之一,一边是自己的妻子一边是自己的母亲,为此而犯愁的不仅仅是婆婆和儿媳同时也让儿子两头难。剧中刁氏蛮横无理,爱折磨儿媳妇李氏,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并且一直想让儿子休妻,但是儿子为了自己心中的挚爱一直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剧中李氏母女聪慧贤良,没有与婆婆死缠烂打,而是选择“智取”,李氏一直从中讲和,日久见人心,刁氏见李氏如此真诚罢也不好多做纠缠,于是便同意了儿子和李氏的大事,也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现如今婆媳关系早已是大多数家庭那本“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中的一部分,怎样灵活巧妙的处理婆媳关系,已成为现今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 吕剧的大多是是歌颂女性大爱形象,弘扬“真善美”、宣传“正能量”。经典的作品能延续至今与其贴近生活紧密相连,这也正是吕剧艺术家们体验生活的最好反映,老百姓觉得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一定程度上这些作品其实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观众,将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也希望大家的生活往好的那一面发展。 研究吕剧经典剧作时不难发现,吕剧的经典剧目主要集中在1914年到1945年,期间创作的吕剧大多也都流传至今,其作者也大多成为吕剧各派的代表人物, (二)连云港吕剧的艺术价值 连云港吕剧早期剧目大多数来源民间创作,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日常生活,农民为作者,将其饱受磨难、历尽艰苦的生活直接体现在作品中。早期的吕剧剧目,截取的是生活的横截面,将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再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农村风土人情的画卷。建国后,新吕剧创作者在创作吕剧的时候必须提前深入体验生活,研究先前剧本的表达方式、文字结构。当年郎咸芬为演好“李二嫂”到农村体验寡妇的生活。1996年,已经65岁高龄的郎咸芬去冯家镇走访健在的老人,只为找到原著中大女儿的原型卷子。 《王小赶脚》是一出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五音戏小喜剧。该剧反映了农村新儿媳妇二姑娘在回娘家的途中与赶毛驴的小孩一路说笑、打情骂俏的故事。[6]故事中王小通过多情节转换,展示剧中人们的心灵和感受,它显示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生动表现,强烈的风土人情,唱腔细腻,透人心弦。这部戏中包含着吕剧的多种主要板式,但是以4种四平板式最为突出,戏初的四平、慢四平和二板、慢二板给观众一种代入感,将主人公的欣喜、欢快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戏中的男女腔演唱也是吕剧的经典演唱形式——同腔同调。男女腔均以真声为主,说中带唱,唱中又说,贯穿全戏,十分自然。全戏以坠琴为主弦,二胡、扬琴、琵琶辅助,弹奏出活泼、欢快的节奏将二姑娘和赶毛驴的小孩的说笑跃然指上。而且在服装上依然穿着吕剧传统服饰水衣子、竹衣子、大袜子,很好的继承了传统。这个戏剧表现出来的孩子是主演,天真烂漫的歌唱附加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的武术功底,再加上上二姑娘的花旦表演进一步将角色的活泼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喜悦、活泼之情传达给所有观众。 《王汉喜借年》也是一部经典吕剧作品,这部戏中主要由文场以及武场作为主要的伴奏乐曲,多用“学舌”(对位)作为主要的伴奏形式。如戏中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尾腔或下半句。[7]用皮鼓、大锣、小锣、堂鼓等组成的武场伴奏乐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快节奏、加强代入感的作用。吕剧不像歌剧,在高音中,高音方法通过真声组合,虽然演唱者的难度增加,但是观众不一样的感觉舞台道白是以山东方言作为基础也作为重点韵律的标准,不同于现代吕剧直接使用普通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在《王汉喜借年》这部剧中多用群众语言作为唱词,拉近观众与台上吕剧表演者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的亲切感。在服装上,演员身着水衣子、竹衣子、胖袄以及大袜子,配合唱腔、台词,大大提升了代入感。让观众感觉这难道不是在自己的家中发生的事情吗? 《姊妹易嫁》戏中素花、素梅是姊妹俩,素花自幼与牧童毛纪订婚,长大后,因嫌毛纪贫穷,竟在迎娶之日,不顾旧日情义,拒绝前去完婚。素梅激于义愤,并感毛纪忠诚,愿代姐出嫁,在上轿时,她知毛纪已得中状元。此时素花羞愧难当,后悔不己。戏中张素花、毛纪、张素梅均用的的是四平腔进行演唱[8],例如张素梅的为姐姐哪怕把钱花么一呀咳、现如今爹爹他盼我一句话,亲娘啊,这一句话可叫我素梅怎么来回答?以及毛纪的二梅她心地善良多贤惠,义正词严知毛娃.得配素梅遂我愿,也不知如今她想什么?等等唱词均是采用四平腔。此戏中多以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的表演最为多见。素花、素梅的花旦、闺门旦毛纪的青衣,三种表演均对唱功有着极高的要求。其中闺门旦对唱功要求最为苛刻,在注重发声、曲调的同时还需要委婉缠绵的唱腔以及优雅端庄的形体,同时还需要在台上展示水袖等功夫。在伴奏乐器中用坠琴作为主弦,其音色浑厚、柔美而且可以模仿多种特定的声音,以大幅度的滑音最为突出同时配合上扬琴的伴奏,将柔美与细腻相结合,充分凸显出演唱者的唱功,并且将三种表演形式衬托的淋漓尽致。在此戏中,三弦的加入可所谓画龙点睛之笔。五度关系的“硬中弦”、八度关系的外弦与里弦,加上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将伴奏音乐与演唱者的曲调完美结合在一起,不卑不亢,仔细聆听既可以细细品鉴伴奏的优美又可以在唱词中品味演唱者流露出的情感。 吕剧具有极高的地方性、群众性、时代性,同时贴近现实。吕剧的创作者们一直将吕剧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老戏新唱”也是吕剧艺术家们目前所推崇的一种新演出方式,将老剧本用新的形式演绎出来,不改变原有的唱腔、服装,而是在特定的地方加上演唱者自身对其的理解,以及当下的时代特征。吕剧不仅停留在舞台上,近年来多部吕剧被改编拍摄成戏曲类电影或电视宣传片,全国播出,好评如潮。在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提升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毋庸置疑,吕剧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三、连云港吕剧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自2008年后吕剧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连云港便有了5位非遗传承人,4位市级传承人,一位省级传承人,这位便是现如今东海吕剧团团长,许团长。现如今的连云港吕剧已大不如前,最初的每年1至2部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已变成2年一部大戏,1年一部小戏,但是一部大戏至少需要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因为剧团人才短缺从编剧到灯光、舞美、音响等等都需要外请,无疑增加了一部吕剧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创作吕剧的进程。哪怕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吕剧演员们还在一线坚守,未曾想过放弃。2000年创作的吕剧小品《戳喜窗》分获市、省“反腐倡廉文艺调演”一、二等奖;2008年的《温总理来到俺们村》获江苏省文艺调演一等奖;最令东海吕剧团骄傲的便是2012年编排的小吕剧《一抹残阳》在12月5日落下帷幕的“第七届江苏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上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奖”六项大奖。 但是,吕剧的发展不能只看其表面的辉煌,实际上在这些奖项的背后还包含着各种问题急需解决。 (一)剧团演员青黄不接 (二)娱乐方式多样化,受众群体流逝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戏曲失宠是必然的结果。现如今,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老百姓的选择范围扩大,观众被分流现象之分明显,就连京剧这门国粹都是到冷落,更别说吕剧了。?在笔者探访东海县时,大多数年轻人,例如85后、90后大多数没有听过吕剧,更有甚者不知吕剧为何物。少数知道吕剧的也是因为家中长辈喜欢听戏,才或多或少了解一点。反而在40岁往上的人中,所了解吕剧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吕剧发源于男耕女织的年代,也就是所谓的庄户人家。在当时人们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人们唯一的爱好便是在田间户头看吕剧人唱戏,所以当时几乎全民知吕剧,而且大多是能唱上几句,但是由于近些年,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全球通、新娱乐方式的新起,从前的庄户人家现在农闲时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影等等,并且每个乡县都有各自的娱乐室,供人们消遣。当初的吕剧一票难求,现在的吕剧一票难卖。[10] (三)剧团效益、演员工资双低 吕剧用当地方言演绎,通俗易懂,表现的是家里长短的小戏剧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但是虽然有市场,观众多为老年人,肯为吕剧买单的人并不多。东海吕剧团团长曾说过“免费的演出,大家都爱看,但是如果卖票,哪怕10元钱都很少卖得出去”。 [11]早年间吕剧团也会通过走访其他城市演出来提升演员们的生活水平,但是随着演出收益的减少,出去演出连路费都赚不回来,所以近几年几乎“足不出市”,在当地演出的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吕剧团团长经常主动跑去联系商家包场来保证每年的演出收入。由于剧团效益的减少,吕剧团演员的工资也只能发60%,剩下的405便只能靠演员自己的“第二职业”,或者政府提供的差额演出。正因为有着老一辈艺术家对吕剧的热爱以及不舍,还在一线执着的坚守,起着带头表率作用,我们现在还能听到最纯正的吕剧,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没有了他们,那么吕剧又会发展成什么地步? (四)政府部门扶持力度的减弱 吕剧是一门地方戏曲,首先应该当地政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无论是资金的支持或者是相关项目的绿色、快速通过等等。吕剧团许团长曾告诉笔者,曾经吕剧的很辉煌,当地领导人也很喜欢这一门群众艺术,但是近年所换的领导人,似乎对吕剧的重视程度没有以往高了,于是下级部门对吕剧的态度也变慢慢松懈下来,无论从课题、项目的审批又或者是资金的扶持,如果一个地方的领导人都不是那么重视“自己的”艺术,那么又如何能将吕剧推向更大更远的舞台呢? 四、关于连云港吕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吕剧是从民间人民群众生活中衍生出来,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戏曲音乐发展的脚步。传统的吕剧表演只是对其演员进行简单的服装以及化妆,但是在舞美、灯光设计上的重视程度较低一些。同时就作者而言,一定程度上也都是生搬硬拽,将老的套路、剧情略作修改,没有吸引观众的亮点以及新颖的内涵。并且吕剧演员的断层问题等等对吕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都是极大的障碍。而且,以口相传是目前吕剧的主要传承模式,未发行详细的吕剧教材,为传承人的授课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若传承人未能从一定的传承高度出发、出现私藏现象等等都成了吕剧传承的绊脚石。因此,这样的传承过程,对吕剧而言缓慢而又致命。同时近几年戏曲地位的下降导致民众、地方重视程度下降一定程度上也没有对吕剧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而且就东海吕剧团为例,收入的不景气导致已经极少有人愿意将唱戏作为他们吃饭的手艺。 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了高度的重视。在媒体渠道上开设独立的戏曲频道专栏,在线下开展各种关于戏曲的公益活动。吕剧的传承与保护完全可以借鉴其他戏剧,取其长将自己发扬光大。 (一)吕剧“进校园”,从娃娃抓起 2013年后由文化部牵头多部委配合的各类高雅艺术校园活动,已经在全国各地引起热潮,吕剧便是这一活动的受益者之一。例如2015年,东海县实验小学成立吕剧社团,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吕剧的耳读目染,并且市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多次去小学进行手把手教学。这种方法被称为“进校园”,言下之意就是将吕剧引入学校,将学生生活和吕剧有机结合。让他们在吕剧的歌声中成长,并且可以挑选所谓的“苗子”着重培养,将这断层这一问题有效的解决。从娃娃抓起正是现在最好的办法,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只是需要时间。吕剧进校园这一活动在当地也收到人们的各种好评,让孩子在学校就接触吕剧,让他们从小知道吕剧,大大缩短了他们和吕剧的距离感。 (二)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多元化发展 (三)多样性宣传 目前,当地政府为了挽救吕剧,已经大力度的开展宣传活动。例如加大多媒体广告的投放,增加吕剧演出的次数以至于文化部正在出品吕剧小短片,将在当地公交、出租车等率先投放,效果显著的话便全国投放。但是最时尚的一点便是正在筹备中的吕剧微信、微博公众号,微信、微博是当下最热门的娱乐、通讯方式之一,如今人们的生活中手机无时无刻存在着,这一举动将会最大力度的宣传吕剧,将吕剧真正加入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同时,传播者应该讲吕剧的传承与保护烂熟于心,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推广。应该做到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核心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将吕剧艺术传播美的本质和精神发扬下去。 (四)提高政府、群众重视度,培养杰出人才 吕剧人们已经从自身开始挽救这一地方性戏剧,但是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外在条件的推波助澜,应该结合目前的宣传手段并顺应科技发展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并宣传自己,设立成型的、有规模的艺术宣传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创建公众号的新鲜感,并结合现有的自身条件,将吕剧艺术的价值及其吸引观众的特点重点宣传。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找到吕剧艺术的独特发展之道,呼吁政府着力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流派传承的重视度。 (五)题材创新,老戏新唱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一成不变的演唱那些经典作品,就当下而言,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吕剧的早期经典剧目的同时,认真打磨,将这些经典作品用新的形式唱出来。同时还需要加强人们对吕剧艺术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吕剧的热爱。而且应该着眼于当下,着眼于当地题材进行创新。在所有戏剧中,原创是不可能被否认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当时反映当然人的生活,也就没有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在原创的时代,他们就是创新,那为什么在现今,便没有创新了呢?起初阶段原创们在农户家为剧本而体验生活,这一方法也应在当今社会被创作们采纳。在平时的演出中,原创应作为演员们的“底子”,同时加上自己对剧目的理解,这样一定程度上也有机会能创作出新的剧本。要把优秀剧目永远流传下去,演给所有人看,不这样做,愿意尝试或者从事吕剧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也可以学习京剧,移植一些优秀的剧目,把优秀剧本代代流传下去。剧目多种多样,更能博得更多的观众的芳心,也更能吸引新观众,当吕剧被观众们认可,剧团人满为患,田间地头哼唱的都是吕剧小曲时,那么吕剧便不会再次濒临绝境。结语 吕剧在中国已有了百年历史,无非需要代代吕剧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吕剧表演艺术家们日以夜继用一生坚守的吕剧不应在现今被人淡忘。吕剧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发扬,并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流失对戏剧来说是悲哀的,避免这一传统文化消亡是当今中华文化发展的主题。我们应该牢记,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我们还需悼念那些为吕剧献出一生的老艺术家,我们也要具备高尚的意识形态,将吕剧发扬光大,让它真正在中国戏曲史上真正的流传下去。致谢参考文献[1] 苏远尚.吕剧调查与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0.[2] 张永杰.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吕剧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3.[3] 齐敏敏.吕剧的调查研究[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7).[4] 张永杰.新世纪以来吕剧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月刊,2012(8).[5] 张玉梅.浅析吕剧的传承、发展与未来[J].戏剧之家,2006(1).[6]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7] 翟仲来,王晓倩,岩磊.浅论吕剧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丛刊,2013(5).[8] 李胜男.吕剧的文化阐释[J].戏剧之家,2007(2).[9] 宣立华.试论吕剧的艺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6(1).[10] 解涛.吕剧艺术溯源[J].大家,2003(1).[11] 葛兆远.吕剧研究[J].北方音乐,2012(6).[12] 秦利伟.吕剧演唱特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3] 陈阳.关于吕剧与五音戏主体唱腔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4] 索新海.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应对——以山东地方戏曲“吕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9).[15] 王兆东.论吕剧的产业化发展[J].黄河之声,2008(18).[16] 刘洪艳,刘坤.吕剧艺术流派现象初探[J].戏剧文学,2009(3).[17] Child protection drama in primary school-an effective educational approach[J].Judy Orme,Debra Salmon.Health Education,2002(4).[18] Bridging Pedagogies:Drama,Multiliteracies,and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J].Leonora Macy.The Educational Forum,2016(3).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连云港吕剧的历史流变 1
(一)吕剧在连云港的流传 1
(二)连云港吕剧的创新与突破 2
二、连云港吕剧传承与保护的价值 2
(一)连云港吕剧的文学价值 2
(二)连云港吕剧的艺术价值 3
三、连云港吕剧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一)剧团演员青黄不接 5
(二)娱乐方式多样化,受众群体流逝 5
(三)剧团效益、演员工资双低 5
(四)政府部门扶持力度的减弱 6
四、关于连云港吕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6
(一)吕剧“进校园”,从娃娃抓起 6
(二)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多元化发展 6
(三)多样性宣传 7
(四)提高政府、群众重视度,培养杰出人才 7
(五)题材创新,老戏新唱 7
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吕剧的传承与保护—以连云港吕剧为例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