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季平电影音乐的特色
赵季平的电影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魅力,在电影领域和电视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对电影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一部电影是一个综合性的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表达艺术。这就需要电影作曲家结合故事内容、画面情节及整体氛围来发挥创作。一个人的音乐创作风格通常与时代脉搏相一致,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创作亦是如此。他把民族音乐元素,戏曲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自己电影音乐的特点。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历程 1
(一)赵季平简介 1
(二)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创作历程 1
二、不同音乐元素在赵季平作品中的特点呈现 2
(一)民族音乐元素的呈现 2
(二)戏曲音乐元素的呈现 2
(三)西方古典音乐元素的呈现 3
三、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创作对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启示 4
(一)民族音乐表现特征需要融入到我国电影音乐创作 4
(二)电影音乐与叙事的契合度需更好凸显 4
(三)电影音乐元素需多样化呈现 4
结语 5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论赵季平电影音乐的特色
引言
赵季平的电影音乐作品中,有着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时,也对我国当前的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产生非常重要和多元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结合赵季平的在电影音乐特征中表现,本文开展了对赵季平电影特征研究,进而提出对当前的中国电影音乐表现过程中的影响。
一、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历程
(一)赵季平简介
赵季平先生是河北束鹿人,1945年8月出生,是著名画家赵望云的儿子,赵望云,是中国现代画家,长安学派的创始人。赵季平自小时候起就展露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而且赵季平极其勤奋,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后更是发愤图强[1]。赵季平的音乐品几乎涵盖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赵季平的音乐创作在题材形式上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影视音乐创作,二是舞台剧、音乐剧创作,三是纯器乐音乐创作[2]。赵季平认为,在音乐的创作中,越是民族的,越要让它与时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步,越是要走向世界,让世界被感染。从小合唱、歌剧、舞剧、民族管弦乐再到交响乐、戏曲等都显示出了极高的创作才华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二)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创作历程
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赵季平选择继续留在陕北,就职于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期间,他经常到基层去收集音乐素材和寻找灵感,陕西戏曲研究,碗碗腔,眉户,川楝子等,这些经验使赵季平歌曲的丰富遗产。不过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赵季平创作的电影音乐。赵季平从1984年的电影《黄土地》开始,已经先后为近五十部电影创作的电影音乐。其创作的电影音乐多次在国内,国际荣获各种奖项的设立,可以说是赵季平的蜚声海内外,而他本人也成为我国目前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的电影音乐,该奖项是最高的音乐家。
早期的电影音乐创作中,是他音乐创作的繁荣阶段,这一阶段他的代表作品有《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炮打双灯》、《秦始皇》、《活着》等。这时期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创作已经和电影融为了一体。以上两个阶段也可以统称为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的早起阶段[3]。
近期的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创作中,赵季平的作品呈现出了创作的多元化趋势,代表作有《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大话西游》、《孔子》等,这些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将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推向了新的境界。
二、不同音乐元素在赵季平作品中的特点呈现
(一)民族音乐元素的呈现
早期的赵季平与电影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在 1984 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黄土地》这部电影中赵季平就参与了电影音乐创作。同期的代表作品还有《人生》等。该时期其创作风格和取材以西北民俗居多[3]。
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底蕴,这也是其作品的独特之处。他有二十多年基层戏曲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将日常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以音乐的语言记录并呈现。其独特的审美创意将民族音乐的特点加以修饰和润色,创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民乐风格佳作[7]。
赵季平灵感的电影音乐和“首战告捷”并非偶然,这与他长期的艺术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德是分不开的,他致力于音乐和爱的人生追求。是其音乐作品汲取养分的肥沃土壤。其父赵望云,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不仅国画造诣精深,曲艺方面颇为建树,对京剧、秦腔豫剧甚是喜爱。赵季平从小耳闻目染,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地方戏曲形式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呼朋引伴出入秦腔、豫剧等表演社团[4]。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和赵季平的对音乐天赋,使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西安音乐学校附属高中,并于 1964 年顺利进入西安音乐学院学习二胡。1965 年,赵季平又师从屠冶九、饶余燕和郭石夫等多名前辈学习作曲。到 1970 年赵季平从学校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陕西省戏剧研究院。赵季平早期的电影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赵季平最显著的标签。赵季平早先的成长和工作一直扎根在黄土高原上,对家乡满怀挚爱,因此比较习惯将最原始的陕北的民族音乐以及北方的民族乐器直接用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因此早期的创作奠定了后期发展的良好基础[5]。
赵季平早期电影配乐以《红高粱》最为代表,也是这部获得多方赞誉的电影,使赵季平的音乐风格和才华得到肯定,并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人。电影的配乐集结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元素,除乐器的选择和搭配上,还有对民间歌曲的运用和改编。祭祀仪式的安排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整体配乐上清一色民族乐器,4 只笙和 30只唢呐,配以中国箭鼓的震撼鼓点,瞬间营造出铺天盖地,鼓笙齐鸣的阵势。《红高粱》里有三首主要音乐,即影片开始的《颠轿曲》,“我爷爷”在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野合”后,“我爷爷”送别“我奶奶”时唱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再有就是出酒时,众伙计祈拜酒神时唱的《酒神曲》。《颠轿曲》首次在出现在轿夫戏弄新娘子九儿时,清脆嘹亮的唢呐、欢快的小擦奏出陕北高原特有的热情民风,轿夫们的粗腔拙嗓更见陕北民间的粗犷、豪爽和野性的一面。“客未走,席未散我的个小乖蛋!定神看,大麻脸二蛋我今晚睡猪圈!我的个小乖蛋!”这首民间韵味浓郁的歌曲,来自河南民歌《抬花轿》的改编,运用我国民间,特别是西北地区民间迎娶时的乐器唢呐、锣鼓等。这样的配乐构思使迎亲画面充满独特的陕北味道。而同样的音乐再次出现是在复仇之战中,凸显了“我爷爷”的阳刚之气与无畏无惧的男子气概[6]。
(二)戏曲音乐元素的呈现
赵季平先生善用民族风格来进行音乐创作,此处也不例外。京剧音乐元素的运用很好的诠释出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和旧礼教束缚下妇女人格压抑的境况,陈旧、古老的乐曲基调融合交响式创意,把旧中国大文化背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赵季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配乐是将中国传统经典乐曲与现代文化的完美交融,不仅赋予现代文化理念于历史的厚重感,更使传统京剧形式焕发生机与活力。故其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仅限于电影叙事,京剧本身的艺术生命力也不容忽视。
在 1991 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是赵季平运用戏曲元素进行配乐,影片开头京剧曲段《急急风》的呈现,似乎在预示着大院深宅的戏码将要上演。这段京剧打击乐是将“西皮流水”的引子加以创新改编而来,打击出铿锵顿挫,层层递进,循环反复的节奏,女声的虚词合唱部分配以音乐的激进顿挫逐渐拉开戏剧的矛盾冲突,烘托出悲剧氛围,并引领着影片主体脉络的发展和延续。此处京剧“西皮流水”无尽反复的重现,象征着封建礼教毒害下妇女的悲惨人生不断反复和轮回。同时女声虚词合唱时渐断渐续、渐强渐弱的唱腔,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出了封建社会妇女欲诉不能,痛苦挣扎时的泣泪呻吟。那种被扭曲和撕裂般疼痛的呐喊正是由渐进急促的女声合唱“啊,啊”所引领出的张力所感受到的,折射出大院深宅晦暗窒息的生活场景。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历程 1
(一)赵季平简介 1
(二)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创作历程 1
二、不同音乐元素在赵季平作品中的特点呈现 2
(一)民族音乐元素的呈现 2
(二)戏曲音乐元素的呈现 2
(三)西方古典音乐元素的呈现 3
三、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创作对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启示 4
(一)民族音乐表现特征需要融入到我国电影音乐创作 4
(二)电影音乐与叙事的契合度需更好凸显 4
(三)电影音乐元素需多样化呈现 4
结语 5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论赵季平电影音乐的特色
引言
赵季平的电影音乐作品中,有着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时,也对我国当前的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产生非常重要和多元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结合赵季平的在电影音乐特征中表现,本文开展了对赵季平电影特征研究,进而提出对当前的中国电影音乐表现过程中的影响。
一、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历程
(一)赵季平简介
赵季平先生是河北束鹿人,1945年8月出生,是著名画家赵望云的儿子,赵望云,是中国现代画家,长安学派的创始人。赵季平自小时候起就展露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而且赵季平极其勤奋,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后更是发愤图强[1]。赵季平的音乐品几乎涵盖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赵季平的音乐创作在题材形式上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影视音乐创作,二是舞台剧、音乐剧创作,三是纯器乐音乐创作[2]。赵季平认为,在音乐的创作中,越是民族的,越要让它与时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步,越是要走向世界,让世界被感染。从小合唱、歌剧、舞剧、民族管弦乐再到交响乐、戏曲等都显示出了极高的创作才华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二)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创作历程
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赵季平选择继续留在陕北,就职于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期间,他经常到基层去收集音乐素材和寻找灵感,陕西戏曲研究,碗碗腔,眉户,川楝子等,这些经验使赵季平歌曲的丰富遗产。不过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赵季平创作的电影音乐。赵季平从1984年的电影《黄土地》开始,已经先后为近五十部电影创作的电影音乐。其创作的电影音乐多次在国内,国际荣获各种奖项的设立,可以说是赵季平的蜚声海内外,而他本人也成为我国目前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的电影音乐,该奖项是最高的音乐家。
早期的电影音乐创作中,是他音乐创作的繁荣阶段,这一阶段他的代表作品有《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炮打双灯》、《秦始皇》、《活着》等。这时期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创作已经和电影融为了一体。以上两个阶段也可以统称为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的早起阶段[3]。
近期的赵季平电影音乐的创作中,赵季平的作品呈现出了创作的多元化趋势,代表作有《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大话西游》、《孔子》等,这些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将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推向了新的境界。
二、不同音乐元素在赵季平作品中的特点呈现
(一)民族音乐元素的呈现
早期的赵季平与电影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在 1984 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黄土地》这部电影中赵季平就参与了电影音乐创作。同期的代表作品还有《人生》等。该时期其创作风格和取材以西北民俗居多[3]。
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底蕴,这也是其作品的独特之处。他有二十多年基层戏曲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将日常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以音乐的语言记录并呈现。其独特的审美创意将民族音乐的特点加以修饰和润色,创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民乐风格佳作[7]。
赵季平灵感的电影音乐和“首战告捷”并非偶然,这与他长期的艺术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德是分不开的,他致力于音乐和爱的人生追求。是其音乐作品汲取养分的肥沃土壤。其父赵望云,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不仅国画造诣精深,曲艺方面颇为建树,对京剧、秦腔豫剧甚是喜爱。赵季平从小耳闻目染,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地方戏曲形式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呼朋引伴出入秦腔、豫剧等表演社团[4]。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和赵季平的对音乐天赋,使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西安音乐学校附属高中,并于 1964 年顺利进入西安音乐学院学习二胡。1965 年,赵季平又师从屠冶九、饶余燕和郭石夫等多名前辈学习作曲。到 1970 年赵季平从学校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陕西省戏剧研究院。赵季平早期的电影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赵季平最显著的标签。赵季平早先的成长和工作一直扎根在黄土高原上,对家乡满怀挚爱,因此比较习惯将最原始的陕北的民族音乐以及北方的民族乐器直接用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因此早期的创作奠定了后期发展的良好基础[5]。
赵季平早期电影配乐以《红高粱》最为代表,也是这部获得多方赞誉的电影,使赵季平的音乐风格和才华得到肯定,并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人。电影的配乐集结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元素,除乐器的选择和搭配上,还有对民间歌曲的运用和改编。祭祀仪式的安排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整体配乐上清一色民族乐器,4 只笙和 30只唢呐,配以中国箭鼓的震撼鼓点,瞬间营造出铺天盖地,鼓笙齐鸣的阵势。《红高粱》里有三首主要音乐,即影片开始的《颠轿曲》,“我爷爷”在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野合”后,“我爷爷”送别“我奶奶”时唱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再有就是出酒时,众伙计祈拜酒神时唱的《酒神曲》。《颠轿曲》首次在出现在轿夫戏弄新娘子九儿时,清脆嘹亮的唢呐、欢快的小擦奏出陕北高原特有的热情民风,轿夫们的粗腔拙嗓更见陕北民间的粗犷、豪爽和野性的一面。“客未走,席未散我的个小乖蛋!定神看,大麻脸二蛋我今晚睡猪圈!我的个小乖蛋!”这首民间韵味浓郁的歌曲,来自河南民歌《抬花轿》的改编,运用我国民间,特别是西北地区民间迎娶时的乐器唢呐、锣鼓等。这样的配乐构思使迎亲画面充满独特的陕北味道。而同样的音乐再次出现是在复仇之战中,凸显了“我爷爷”的阳刚之气与无畏无惧的男子气概[6]。
(二)戏曲音乐元素的呈现
赵季平先生善用民族风格来进行音乐创作,此处也不例外。京剧音乐元素的运用很好的诠释出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和旧礼教束缚下妇女人格压抑的境况,陈旧、古老的乐曲基调融合交响式创意,把旧中国大文化背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赵季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配乐是将中国传统经典乐曲与现代文化的完美交融,不仅赋予现代文化理念于历史的厚重感,更使传统京剧形式焕发生机与活力。故其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仅限于电影叙事,京剧本身的艺术生命力也不容忽视。
在 1991 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是赵季平运用戏曲元素进行配乐,影片开头京剧曲段《急急风》的呈现,似乎在预示着大院深宅的戏码将要上演。这段京剧打击乐是将“西皮流水”的引子加以创新改编而来,打击出铿锵顿挫,层层递进,循环反复的节奏,女声的虚词合唱部分配以音乐的激进顿挫逐渐拉开戏剧的矛盾冲突,烘托出悲剧氛围,并引领着影片主体脉络的发展和延续。此处京剧“西皮流水”无尽反复的重现,象征着封建礼教毒害下妇女的悲惨人生不断反复和轮回。同时女声虚词合唱时渐断渐续、渐强渐弱的唱腔,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出了封建社会妇女欲诉不能,痛苦挣扎时的泣泪呻吟。那种被扭曲和撕裂般疼痛的呐喊正是由渐进急促的女声合唱“啊,啊”所引领出的张力所感受到的,折射出大院深宅晦暗窒息的生活场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