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剧白毛女的传播

摘要:歌剧《白毛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传播以后,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等方面,中国民族歌剧都日渐成熟。本文以歌剧《白毛女》的传播为研究对象,由《白毛女》在国内外的传播历程分析这部民族歌剧传播背景特殊、传播范围广、与政治宣传相结合的传播特点。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传播所带来的影响,一是对中国民族歌剧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二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歌剧《白毛女》的传播历程1
(一)歌剧《白毛女》在国内的传播1
(二)歌剧《白毛女》在国外的传播2
二、歌剧《白毛女》的传播特点2
(一)传播背景的特殊性2
(二)传播范围广3
(三)与政治宣传相结合3
三、歌剧《白毛女》的传播带来的影响3
(一)对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影响3
(二) 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影响4
结语4
致谢4
参考文献6
论歌剧《白毛女》的传播
引言
歌剧《白毛女》是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就此开始发展,也为之后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歌剧《白毛女》的广泛传播对如今的歌剧艺术和我过的国际形象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歌剧《白毛女》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如何传播起来的,以及《白毛女》的传播带来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歌剧《白毛女》的传播历程
(一)《白毛女》在国内的传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主席不单单确立了延安文艺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确立了文学传播的倾向,那就是“大众化”。延安文化的大众化传播,使传播的对象从一开始的少数个体逐渐转化成社会大众化人群,不同社会层次受众的出现,使传播后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接受情况也变得层次不齐。歌剧《白毛女》是解放区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同时也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民族歌剧的开篇之作。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歌剧,是众多的文艺工作者根据我国的民族精神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1945年4月28日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进行了首次公演,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成为了解放区戏剧创作的新的标杆。这样一部经典的民族新歌剧随后逐渐传入东北解放区,并且在解放区又掀起了第二次的“白毛女热”。[1]
对于过去的许多文艺作品,我们不再关注其内容或是形式,更多的注意点放在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给我们的主旨信息。而这样就出现了对信息接受点不同的观众。 [2]
《白毛女》从最初的失败到后来取得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贴近我国当时的国情,老百姓大多能接受也能看的懂,这是其成功的关键,并且演出形式的创新也满足了受众的新鲜感,同时对演员的要求之高也是其成功的另一关键所在,比如要求主角“喜儿”的扮演者对人物把握的十分到位,并且在演唱过程中吐字清晰情感细腻,这样的高标准是此前从未有过的,这使得受众即使在没有台词可看的情况下也能“看的懂’它,因此,《白毛女》当时在我国国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
(二)《白毛女》在国外的传播
《白毛女〉在日本的传播
1952年5月15日,在宫腰喜助、高良富、帆足计这三位日本政界人士访华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将电影版《白毛女》赠送给了他们。在他们离开中国的时候,我国领导人特意把《白毛女》的胶片也一并送给了他们。不久后,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团根据《白毛女》改编的芭蕾舞剧取得巨大成功。这使得我国的民族歌剧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传播开来,笔者认为:这是歌剧《白毛女》走向世界的第一步。[4]
2.《白毛女〉在东欧的传播
1951年7月16日至1952年8月16日,我国文工团访问了奥地利、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利亚、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等9个国家,带着歌剧《白毛女》去过152个欧洲城市,演出了437场,观众总人数达242万之多。这次欧洲之旅,成功地将民族歌剧《白毛女》传播了出去,并且打破了西方众多国家对我国的封锁,把新生中国的形象展现给了世人。[4]
3.《白毛女》在德国的传播
歌剧《白毛女》在德国一共上演7次,深受广大各国群众的喜爱。德国方面还专门组织了座谈会,与《白毛女》的演职人员共话短长。座谈会对《白毛女》的思想主题、叙事结构、音乐形式、艺术表演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朴素、真实、紧凑。笔者认为:这样一来就提高了《白毛女》在德国的知名度,并且确立了歌剧《白毛女》的价值。[4]
歌剧《白毛女》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背景的特殊性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歌剧《白毛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40年代,新秧歌剧一类的歌舞表演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主题等方面都己经无法承受时代之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为它的内容早己经过时,形式也因为演出的短暂而稍显落后,并且连主题也只能够停留在“赞扬翻身农民”上。然而这一时期又非常需要可以满足“文艺政策”与“民众接受”这样双重标准的文学作品。当时《兄妹开荒》这类已经经过改良的新秧歌剧就曾因为缺少传播的时效性而不得不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因此像《白毛女》这样有新突破的文学作品便得到了历史契机。 [5]
“白毛仙姑”这个传说蕴涵着各种叙事的可能,即使在解放区,《白毛女》也有不同的写作方向。一开始,有人会觉得这只是一个“神怪”故事,也有人认为可以写成“破除迷信”的作品。所以,如果让赵树理来写,或许会注意到当中隐含的爱情线索,写成另一部《小二黑结婚》。如果在“五四”时期的作者笔下,“白毛仙姑”还有可能被处理成“喜儿”与“黄世仁”之间的爱情故事,又或者写成像西方文学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王子与灰姑娘模式”、“诱奸模式”的作品。但是,最后《白毛女》的成功更加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向,把它处理成了“革命+爱情”的形式,这与此前出现的其他歌剧不同,是一个全新的作品。[6]
无论是秧歌剧还是民族新歌剧,都是延安文艺创新运动的产物,是延安文化不断创新、追求现代性的结果,这之间的发展更是个一脉相承的过程,无论是旧秧歌剧到新秧歌剧,还是新秧歌剧到民族歌剧,都是在“创新”的驱动下进行的,其中新秧歌剧到民族新歌剧更是进一步的表达了文艺工作者的“创新”欲望。因为新生的现代民族国家极为需要这样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延安则需要一枚象征文化领导权的印章。因此,“白毛仙姑”这个传说便被理所当然改编为民族新歌剧了。“新歌剧之所以为‘新’,是因为它是在民间传统、“五四”新文化传统、意识形态话语等文化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这种不同文化的对话、交融、对抗则在新歌剧《白毛女》中展开并且达到了极至”。 [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