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
越剧《柳毅传书》是经典的越剧剧目之一,也是南京市越剧团的保留剧目,深受广大越剧迷的喜爱。文章以越剧《柳毅传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柳毅传书的民间传说开始,阐述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及其艺术成就,从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唱腔艺术的独特性、表演风格的多样性、舞台特点的创新性和音效伴奏的时代性五方面逐步分析《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剖析了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对越剧发展与传播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及其艺术成就 1
(一)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 1
(二)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成就 2
二、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 2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2
(二)唱腔艺术的独特性 3
(三)表演风格的多样性 4
(四)舞台特点的创新性 4
(五)音效伴奏的时代性 5
三、越剧《柳毅传书》对越剧的影响 5
(一)越剧《柳毅传书》对越剧发展的影响 5
(二)越剧《柳毅传书》对越剧传播的影响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论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
引言
《柳毅传书》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它主要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歌颂和对正义勇敢精神的赞美,其奇异的神话题材和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越剧《柳毅传书》在20世纪50年代由竺水招先生改编并担任主演,搬上越剧舞台,形成了越剧名剧《柳毅传书》。
一、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及其艺术成就
《柳毅传书》历史源远流长,自唐代李朝威改编为唐传奇《柳毅传》之后,又被多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越剧《柳毅传书》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特殊的人文情怀。
(一)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
《柳毅传书》描写了一段绝美的人神相恋的爱情:落榜书生柳毅在返乡途中路过泾阳,偶遇龙女求助,龙女本是洞庭君的公主,嫁给泾川君之后却受到丈夫和公婆的虐待,被罚到河边牧羊。龙女内心凄苦,所以就拜托柳毅带信给父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柳毅激于义愤,替她投书,洞庭君之弟钱塘君闻知此事,飞向泾阳,把侄婿杀掉并吞下,救回龙女。柳毅被龙女一家报以重谢,却不为钱财所动,也拒绝了与龙女结为夫妻的美意,独自回到家乡。随后接受家中安排续娶范阳卢氏,不想却是龙女化身,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柳毅传书》中曲折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主人公柳毅的仗义正直、龙女的知恩图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在主题表达上,《柳毅传书》不同于中国古代常见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在歌颂人类美好情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较高的道德境界。《柳毅传书》自唐代以来被多种地方剧种加以改编,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较为著名的版本有唐代传奇作家李朝威改编的《柳毅传》。
越剧《柳毅传书》创作于建国初期,该剧是在《柳毅传》的基础上,进行了剧本改编、唱腔设计、舞美设计。当时的越剧《柳毅传书》还属于上海云华越剧团,1952年由云华越剧团在上海首演。1954年竺水招先生扮演柳毅初次公演,立刻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后来云华越剧团落户南京,改为民营公助的实验剧团,1956年又改为国营南京市越剧团。剧团改制之后,对《柳毅传书》进行了全新的改编,由计大为担任编剧,竺水招先生领衔主演,带领弟子筱水招、商芳臣共同出演。
(二)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成就
越剧《柳毅传书》改编自《柳毅传》,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该剧重新焕发了艺术活力。1952年初次登上舞台,1956年南京艺术团带着这部新剧进京汇报演出,引起了社会轰动,后来又在全国二十几个城市进行了巡演。由于该剧突出的艺术特色,1959年被收录在《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中;196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上映。因为历史的原因,越剧《柳毅传书》一度被尘封,无缘与观众见面。到了1983年又一次被拍成电影戏曲片展现给观众,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2003年,南京市越剧团重新编排演绎了越剧《柳毅传书》,时隔多年再次与观众见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观看人次累计数十万人。该剧先后获得了“如‘第四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越剧诞辰百年中国越剧节金奖’、‘南京市首届十大文化精品’、‘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等。”[1]多个奖项。2010年分别在上海松江剧院、南京紫金大戏院公演,好评如潮。2012年,越剧《柳毅传书》以其持久的艺术魅力入选文化部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3年8月27日,越剧《柳毅传书》登上香港舞台。
二、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
越剧《柳毅传书》在继承了越剧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唱腔艺术、表演风格、舞台特点、音效伴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作与雕琢,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使得整部戏剧彰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提升了《柳毅传书》的艺术价值。”[2]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越剧《柳毅传书》剧本在《柳毅传》的基础上,对柳毅和龙女的形象进行加工与提炼,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典型化。
在越剧《柳毅传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情节进行了改编,使得情节设计更为合理、烘托出鲜明的人物特点。例如在该剧中为龙女送信的过程上,为了表现柳毅的侠义,将整个传书过程专门作为单独一场进行描写,着力渲染了柳毅传书过程的艰辛以及跋山涉水的遭遇,更烘托了柳毅行侠仗义的形象。而其他戏剧中对此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过多的描写,难以彰显传书过程的艰辛,欠缺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利于主题的弘扬。
在越剧《柳毅传书》中,柳毅直接拒绝了龙王的珠宝馈赠,虽然柳毅对龙女已经暗生情愫,但当钱塘君提出将龙女许他为妻时,他以“传信当初为一义,岂为殊色改所衷”毅然拒绝了,这种人物刻画更突显了施恩不图报的品质。而《柳毅传》中柳毅的整体人物形象虽然刚直正义,但是在细微之处却流露出人物的世俗。例如在元版第三折龙女回宫之后,龙王为了报答柳毅就明确表示要把女儿嫁给柳毅,但是柳毅首先想到的就是“想着那龙女三娘,在泾河岸上牧羊那等模样,憔悴不堪。我要他做什么!”,然后委婉的拒绝,表示自己完全是出于义气不求回报,等到龙女风采照人的出来相谢时,柳毅的心理活动立刻发生变化,言语中流露出悔意,并欣然接受龙王的答谢和珠宝馈赠。这种描写使得人物形象世故、格调不高,让观众对柳毅搭救龙女为其传书的动机产生怀疑。
“新版《柳毅传书》对柳毅的身份定位进行了改编,将其落榜书生的形象改为进京赶考的学子;并将整个传书过程作为单独一场进行描写,这些关键情节的创作,烘托出鲜明的人物特点,提升了柳毅的艺术形象。”[3]
龙女的形象在越剧《柳毅传书》中同样得到了改编,提炼了人物内涵、提升了道德标准。在剧本改编中,龙女被罚放羊的原因是由于看见泾河小龙为修练神功而“封云锁雨”,导致百姓无法播种,龙女为救苍生而擅自播雨,破坏了夫君练功而被贬牧羊的。而在《柳毅传书》的其他版本,包括李朝威创作的唐传奇、尚仲贤创作的元杂剧,京剧《龙女牧羊》、黄梅戏《龙女》、傩戏《柳毅传书》中,龙女牧羊的原因是由于夫君泾河小龙喜新厌旧,对结发妻子“日见厌薄”,最终导致了龙女被罚到泾河岸边去放羊。被罚放羊的原因由原本封建家庭的夫妻矛盾上升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极大的提升了龙女的道德品质和整体形象。这种巧妙的改编将龙女从古代依附于男子的形象,上升成一个胸怀更加宽广、道德感更强的时代女性,在形象定位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及其艺术成就 1
(一)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 1
(二)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成就 2
二、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 2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2
(二)唱腔艺术的独特性 3
(三)表演风格的多样性 4
(四)舞台特点的创新性 4
(五)音效伴奏的时代性 5
三、越剧《柳毅传书》对越剧的影响 5
(一)越剧《柳毅传书》对越剧发展的影响 5
(二)越剧《柳毅传书》对越剧传播的影响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论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
引言
《柳毅传书》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它主要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歌颂和对正义勇敢精神的赞美,其奇异的神话题材和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越剧《柳毅传书》在20世纪50年代由竺水招先生改编并担任主演,搬上越剧舞台,形成了越剧名剧《柳毅传书》。
一、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及其艺术成就
《柳毅传书》历史源远流长,自唐代李朝威改编为唐传奇《柳毅传》之后,又被多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越剧《柳毅传书》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特殊的人文情怀。
(一)越剧《柳毅传书》的诞生
《柳毅传书》描写了一段绝美的人神相恋的爱情:落榜书生柳毅在返乡途中路过泾阳,偶遇龙女求助,龙女本是洞庭君的公主,嫁给泾川君之后却受到丈夫和公婆的虐待,被罚到河边牧羊。龙女内心凄苦,所以就拜托柳毅带信给父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柳毅激于义愤,替她投书,洞庭君之弟钱塘君闻知此事,飞向泾阳,把侄婿杀掉并吞下,救回龙女。柳毅被龙女一家报以重谢,却不为钱财所动,也拒绝了与龙女结为夫妻的美意,独自回到家乡。随后接受家中安排续娶范阳卢氏,不想却是龙女化身,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柳毅传书》中曲折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主人公柳毅的仗义正直、龙女的知恩图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在主题表达上,《柳毅传书》不同于中国古代常见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在歌颂人类美好情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较高的道德境界。《柳毅传书》自唐代以来被多种地方剧种加以改编,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较为著名的版本有唐代传奇作家李朝威改编的《柳毅传》。
越剧《柳毅传书》创作于建国初期,该剧是在《柳毅传》的基础上,进行了剧本改编、唱腔设计、舞美设计。当时的越剧《柳毅传书》还属于上海云华越剧团,1952年由云华越剧团在上海首演。1954年竺水招先生扮演柳毅初次公演,立刻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后来云华越剧团落户南京,改为民营公助的实验剧团,1956年又改为国营南京市越剧团。剧团改制之后,对《柳毅传书》进行了全新的改编,由计大为担任编剧,竺水招先生领衔主演,带领弟子筱水招、商芳臣共同出演。
(二)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成就
越剧《柳毅传书》改编自《柳毅传》,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该剧重新焕发了艺术活力。1952年初次登上舞台,1956年南京艺术团带着这部新剧进京汇报演出,引起了社会轰动,后来又在全国二十几个城市进行了巡演。由于该剧突出的艺术特色,1959年被收录在《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中;196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上映。因为历史的原因,越剧《柳毅传书》一度被尘封,无缘与观众见面。到了1983年又一次被拍成电影戏曲片展现给观众,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2003年,南京市越剧团重新编排演绎了越剧《柳毅传书》,时隔多年再次与观众见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观看人次累计数十万人。该剧先后获得了“如‘第四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越剧诞辰百年中国越剧节金奖’、‘南京市首届十大文化精品’、‘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等。”[1]多个奖项。2010年分别在上海松江剧院、南京紫金大戏院公演,好评如潮。2012年,越剧《柳毅传书》以其持久的艺术魅力入选文化部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3年8月27日,越剧《柳毅传书》登上香港舞台。
二、越剧《柳毅传书》的艺术特色
越剧《柳毅传书》在继承了越剧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唱腔艺术、表演风格、舞台特点、音效伴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作与雕琢,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使得整部戏剧彰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提升了《柳毅传书》的艺术价值。”[2]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越剧《柳毅传书》剧本在《柳毅传》的基础上,对柳毅和龙女的形象进行加工与提炼,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典型化。
在越剧《柳毅传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情节进行了改编,使得情节设计更为合理、烘托出鲜明的人物特点。例如在该剧中为龙女送信的过程上,为了表现柳毅的侠义,将整个传书过程专门作为单独一场进行描写,着力渲染了柳毅传书过程的艰辛以及跋山涉水的遭遇,更烘托了柳毅行侠仗义的形象。而其他戏剧中对此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过多的描写,难以彰显传书过程的艰辛,欠缺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利于主题的弘扬。
在越剧《柳毅传书》中,柳毅直接拒绝了龙王的珠宝馈赠,虽然柳毅对龙女已经暗生情愫,但当钱塘君提出将龙女许他为妻时,他以“传信当初为一义,岂为殊色改所衷”毅然拒绝了,这种人物刻画更突显了施恩不图报的品质。而《柳毅传》中柳毅的整体人物形象虽然刚直正义,但是在细微之处却流露出人物的世俗。例如在元版第三折龙女回宫之后,龙王为了报答柳毅就明确表示要把女儿嫁给柳毅,但是柳毅首先想到的就是“想着那龙女三娘,在泾河岸上牧羊那等模样,憔悴不堪。我要他做什么!”,然后委婉的拒绝,表示自己完全是出于义气不求回报,等到龙女风采照人的出来相谢时,柳毅的心理活动立刻发生变化,言语中流露出悔意,并欣然接受龙王的答谢和珠宝馈赠。这种描写使得人物形象世故、格调不高,让观众对柳毅搭救龙女为其传书的动机产生怀疑。
“新版《柳毅传书》对柳毅的身份定位进行了改编,将其落榜书生的形象改为进京赶考的学子;并将整个传书过程作为单独一场进行描写,这些关键情节的创作,烘托出鲜明的人物特点,提升了柳毅的艺术形象。”[3]
龙女的形象在越剧《柳毅传书》中同样得到了改编,提炼了人物内涵、提升了道德标准。在剧本改编中,龙女被罚放羊的原因是由于看见泾河小龙为修练神功而“封云锁雨”,导致百姓无法播种,龙女为救苍生而擅自播雨,破坏了夫君练功而被贬牧羊的。而在《柳毅传书》的其他版本,包括李朝威创作的唐传奇、尚仲贤创作的元杂剧,京剧《龙女牧羊》、黄梅戏《龙女》、傩戏《柳毅传书》中,龙女牧羊的原因是由于夫君泾河小龙喜新厌旧,对结发妻子“日见厌薄”,最终导致了龙女被罚到泾河岸边去放羊。被罚放羊的原因由原本封建家庭的夫妻矛盾上升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极大的提升了龙女的道德品质和整体形象。这种巧妙的改编将龙女从古代依附于男子的形象,上升成一个胸怀更加宽广、道德感更强的时代女性,在形象定位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