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笛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论竹笛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20200505144201]
摘要: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是中国民族乐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竹笛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竹笛制作的技艺,研究和拓展竹笛演奏的技术技巧,也在不断地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为了传承和发展竹笛演奏的技术。通过追溯竹笛的发展历程,了解竹笛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竹笛艺术的源远流长。环顾当下,我们也不难发现竹笛演奏技术的发展正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分析问题,寻求对策,使得竹笛演奏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竹笛;技术;困境;对策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导言1
一、竹笛发展的历史溯源1
二、竹笛技巧2
(一)气振音2
(二)泛音2
(三)循环换气和循环双吐3
(四)压揉音3
(五)掌揉音3
三、竹笛演奏技术发展的当代困境与对策4
(一)创新曲目催生演奏技术的发展4
(二)顺应时代潮流,演奏国外曲目带来的技术革新4
(三)结合自身谈学院派竹笛演奏技术的困境与对策5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竹笛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表演系学生 姜静
引言
竹笛是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主要成员,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一位国外的音乐家在听了中国竹笛音乐的演奏之后,这样说道:“它具有独特的魅力,聆听时,我们获得的是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它表达了深沉,韵味悠长,是一种非常回肠荡气、销魂摄魄的美。”[1]
一、竹笛发展的历史溯源
据考古学家的推测竹笛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早期多用于伴奏或用来单独演奏歌曲。建国以后竹笛的制作技术也在日趋精湛,演奏技术也更加繁复、完美和多姿多彩。而笛子吹奏技巧的发展与笛子制造工艺的革新和改变是密不可分的。
从最初的发展到现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早期的时候,笛子是骨制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用鸟类尺骨做成了最原始的乐器,他们在吸吮动物的肢骨时,偶然发现能够吹出美妙的声音,这就是最原始的笛子,而那时候的演奏也仅仅局限于有限的音符和随意的吹奏上。今天的笛子主要是建立在从周代开始的兴起经过唐朝匠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改良后传承至今的竹制、贴膜的吹管乐器,相比单纯的竹笛其音响效果清脆、透亮、有穿透力,虽有小桥流水清风拂面之柔意却依然能震撼人心,这奠定了它在中国乐器之林乃至世界乐器之林的艺术地位。有学者指出日本的国乐——尺八是南宋时期的日本禅师心觉由南宋留学归国时带回,从而在日本传承至今。宋代以后,竹笛用于各种戏曲、曲艺、民间音乐其他形式的伴奏或主奏,竹笛演奏无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器乐演奏艺术。
新中国的成立,为艺术文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一时期国家对文化艺术发展积极扶持,为众多艺术门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平坦的发展道路。民歌、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存在地域性,因为气候、地形、人文传统、性情等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它艺术风格上具有的各自特色。竹笛艺术也不例外,各地区的语音、音调特点是影响竹笛艺术旋律风格和演奏技法风格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至此,竹笛的演奏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随意发挥或者是单纯的情感宣泄,为了增加竹笛艺术的表现力,人们不断改进探索新技术技巧、创作新作品,技术技巧是竹笛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众所周知的昆曲和梆子戏的基础上,竹笛演奏流派开始形成。
二、竹笛技巧
在中国竹笛的演奏史上,最重要的流派有北方流派和南方流派。[2] 北派代表是冯子存,南派则是赵松庭,陆春龄。北方音乐粗犷豪迈的特征表现在竹笛艺术上为追求力度刚健,音色嘹亮;南方曲笛演奏风格:音色细腻、优美抒情、清丽典雅,温文委婉。北方的演奏技巧有“叶、滑、剁、花”,南方的演奏技巧有“颤、叠、赠、打”等。[3]
这一时期,乐曲的素材、演奏风格都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北派大师冯子存将笛子带向了独奏舞台,重视应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改编创作的《喜相逢》、《五梆子》、《卖菜》、《荫中鸟》等乐曲形象生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北方笛派风格。[4]以陆春龄、赵松庭作为南方笛派的代表在《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等创作出的乐曲中充分体现了南派竹笛演奏的风格,主要运用叠音、打音、赠音、颤音等,使得音乐典雅细腻,舒缓,流畅且优雅。自此之后,笛坛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南方音乐清雅柔美的特征美表现在竹笛艺术上为追求音色纯净,气息平稳。[5]
目前研究者们公认,竹笛的演奏技巧主要集中在气、指等诸多方面的运用。
(一)气震音
长音节奏较缓慢,气震音则是一种常见的竹笛演奏技巧,它是通过腹部肌肉反复的收缩、扩张,使气流波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以《深秋叙》的叙述段进行论述,整个旋律看似很简单,但是因为有着深沉的情感,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表现,尤其是将悲凉的气氛表现出来,表现了秋风瑟瑟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感叹,就要加入气震音。
(二)泛音
为什么有些竹笛音色能够给人带来空灵、遥远和幽静的感觉,给听众以回味、想象的空间,都是和泛音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泛音是以律学原理产生的一种音高,对气息的要求非常高。演奏中小腹要牢牢收住,先是要缩小风门,加速气流,冲出风门,使气有欲出而又出不来。如《梅花三弄》的泛音部分,为了表现梅花清雅、纯洁的品格就需要使用泛音。
(三)循环换气和循环双吐
循环换气是某一个乐句或乐段时需要一口气吹完,用鼻子快速吸气,并保持音连续不断,例如《鹧鸪飞》中表现鹧鸪鸟的那种忽高忽低、时近时远的飞行节奏时,就需使用循环换气技巧。循环双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使循环换气技法运用到了吐音技法之中,是循环换气技巧和舌的双吐技巧结合的发展,乐曲《绿洲》中,为了表现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情,在演奏连续不断跳跃的十六分音符,将原来的“吐库吐库”改成“吐库吐扑”,在奏其中“扑”时,将口腔后部所余气体挤出,同时鼻子急促吸气,完成连续不断的吐音,也使演奏起来更具挑战性。
(四)压揉音
压揉音的出现时为了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切生动,右手第2孔半孔第3孔半孔之间压揉,而左手在笛子的第5孔半孔和第六孔半孔之间压揉,是模仿板胡揉弦效果的一种创新技巧。例如在乐曲《秦川抒怀》中为了突出了秦地独特的音韵,最先使用了压揉音。
(五)掌揉音
掌揉音是压揉音的新发展,它的运用使得乐段的表达更加真实动人,主要的使用策略是手指闭合,用手掌掌心颤动笛子后三个音孔。在笛子协奏曲《兰花花》中,用一个段落的慢板展现逼嫁的场景并描写兰花花的思想感情,为了将主人公悲愤的情绪得到恰当地宣泄,它的力度更强,能够更加深刻得表现曲子韵味。
总体上看,人们通过音乐作品烘托各种意境、表达内心情感,竹笛演奏技术技巧的应用是为了更好的传达音乐内涵,要想成功地演奏一首乐曲,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其人文内涵,传达各种精神,才能够传达出竹笛艺术独特的美。
三、竹笛演奏技术发展的当代困境与对策
然而,竹笛艺术近十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演出市场的萎缩,观众受到外来文化和电子音乐的影响,对竹笛的接受程度和喜爱人群都有减少;从事竹笛演奏的人们因为市场和生活所迫,有的转行、有的赋闲在家,无心研究和发展竹笛的演奏技术,导致竹笛艺术的演奏技巧未能有大的突破。作为一名竹笛艺术的学习者和演奏者,我从心里希望能够有所改变,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希望能够摆脱竹笛演奏技巧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曲目催生演奏技术的发展
[10]Isabelle Cossette. Respiratory parameters during professional flute playing
摘要: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是中国民族乐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竹笛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竹笛制作的技艺,研究和拓展竹笛演奏的技术技巧,也在不断地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为了传承和发展竹笛演奏的技术。通过追溯竹笛的发展历程,了解竹笛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竹笛艺术的源远流长。环顾当下,我们也不难发现竹笛演奏技术的发展正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分析问题,寻求对策,使得竹笛演奏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竹笛;技术;困境;对策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导言1
一、竹笛发展的历史溯源1
二、竹笛技巧2
(一)气振音2
(二)泛音2
(三)循环换气和循环双吐3
(四)压揉音3
(五)掌揉音3
三、竹笛演奏技术发展的当代困境与对策4
(一)创新曲目催生演奏技术的发展4
(二)顺应时代潮流,演奏国外曲目带来的技术革新4
(三)结合自身谈学院派竹笛演奏技术的困境与对策5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竹笛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表演系学生 姜静
引言
竹笛是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主要成员,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一位国外的音乐家在听了中国竹笛音乐的演奏之后,这样说道:“它具有独特的魅力,聆听时,我们获得的是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它表达了深沉,韵味悠长,是一种非常回肠荡气、销魂摄魄的美。”[1]
一、竹笛发展的历史溯源
据考古学家的推测竹笛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早期多用于伴奏或用来单独演奏歌曲。建国以后竹笛的制作技术也在日趋精湛,演奏技术也更加繁复、完美和多姿多彩。而笛子吹奏技巧的发展与笛子制造工艺的革新和改变是密不可分的。
从最初的发展到现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早期的时候,笛子是骨制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用鸟类尺骨做成了最原始的乐器,他们在吸吮动物的肢骨时,偶然发现能够吹出美妙的声音,这就是最原始的笛子,而那时候的演奏也仅仅局限于有限的音符和随意的吹奏上。今天的笛子主要是建立在从周代开始的兴起经过唐朝匠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改良后传承至今的竹制、贴膜的吹管乐器,相比单纯的竹笛其音响效果清脆、透亮、有穿透力,虽有小桥流水清风拂面之柔意却依然能震撼人心,这奠定了它在中国乐器之林乃至世界乐器之林的艺术地位。有学者指出日本的国乐——尺八是南宋时期的日本禅师心觉由南宋留学归国时带回,从而在日本传承至今。宋代以后,竹笛用于各种戏曲、曲艺、民间音乐其他形式的伴奏或主奏,竹笛演奏无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器乐演奏艺术。
新中国的成立,为艺术文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一时期国家对文化艺术发展积极扶持,为众多艺术门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平坦的发展道路。民歌、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存在地域性,因为气候、地形、人文传统、性情等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它艺术风格上具有的各自特色。竹笛艺术也不例外,各地区的语音、音调特点是影响竹笛艺术旋律风格和演奏技法风格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至此,竹笛的演奏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随意发挥或者是单纯的情感宣泄,为了增加竹笛艺术的表现力,人们不断改进探索新技术技巧、创作新作品,技术技巧是竹笛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众所周知的昆曲和梆子戏的基础上,竹笛演奏流派开始形成。
二、竹笛技巧
在中国竹笛的演奏史上,最重要的流派有北方流派和南方流派。[2] 北派代表是冯子存,南派则是赵松庭,陆春龄。北方音乐粗犷豪迈的特征表现在竹笛艺术上为追求力度刚健,音色嘹亮;南方曲笛演奏风格:音色细腻、优美抒情、清丽典雅,温文委婉。北方的演奏技巧有“叶、滑、剁、花”,南方的演奏技巧有“颤、叠、赠、打”等。[3]
这一时期,乐曲的素材、演奏风格都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北派大师冯子存将笛子带向了独奏舞台,重视应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改编创作的《喜相逢》、《五梆子》、《卖菜》、《荫中鸟》等乐曲形象生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北方笛派风格。[4]以陆春龄、赵松庭作为南方笛派的代表在《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等创作出的乐曲中充分体现了南派竹笛演奏的风格,主要运用叠音、打音、赠音、颤音等,使得音乐典雅细腻,舒缓,流畅且优雅。自此之后,笛坛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南方音乐清雅柔美的特征美表现在竹笛艺术上为追求音色纯净,气息平稳。[5]
目前研究者们公认,竹笛的演奏技巧主要集中在气、指等诸多方面的运用。
(一)气震音
长音节奏较缓慢,气震音则是一种常见的竹笛演奏技巧,它是通过腹部肌肉反复的收缩、扩张,使气流波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以《深秋叙》的叙述段进行论述,整个旋律看似很简单,但是因为有着深沉的情感,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表现,尤其是将悲凉的气氛表现出来,表现了秋风瑟瑟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感叹,就要加入气震音。
(二)泛音
为什么有些竹笛音色能够给人带来空灵、遥远和幽静的感觉,给听众以回味、想象的空间,都是和泛音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泛音是以律学原理产生的一种音高,对气息的要求非常高。演奏中小腹要牢牢收住,先是要缩小风门,加速气流,冲出风门,使气有欲出而又出不来。如《梅花三弄》的泛音部分,为了表现梅花清雅、纯洁的品格就需要使用泛音。
(三)循环换气和循环双吐
循环换气是某一个乐句或乐段时需要一口气吹完,用鼻子快速吸气,并保持音连续不断,例如《鹧鸪飞》中表现鹧鸪鸟的那种忽高忽低、时近时远的飞行节奏时,就需使用循环换气技巧。循环双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使循环换气技法运用到了吐音技法之中,是循环换气技巧和舌的双吐技巧结合的发展,乐曲《绿洲》中,为了表现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情,在演奏连续不断跳跃的十六分音符,将原来的“吐库吐库”改成“吐库吐扑”,在奏其中“扑”时,将口腔后部所余气体挤出,同时鼻子急促吸气,完成连续不断的吐音,也使演奏起来更具挑战性。
(四)压揉音
压揉音的出现时为了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切生动,右手第2孔半孔第3孔半孔之间压揉,而左手在笛子的第5孔半孔和第六孔半孔之间压揉,是模仿板胡揉弦效果的一种创新技巧。例如在乐曲《秦川抒怀》中为了突出了秦地独特的音韵,最先使用了压揉音。
(五)掌揉音
掌揉音是压揉音的新发展,它的运用使得乐段的表达更加真实动人,主要的使用策略是手指闭合,用手掌掌心颤动笛子后三个音孔。在笛子协奏曲《兰花花》中,用一个段落的慢板展现逼嫁的场景并描写兰花花的思想感情,为了将主人公悲愤的情绪得到恰当地宣泄,它的力度更强,能够更加深刻得表现曲子韵味。
总体上看,人们通过音乐作品烘托各种意境、表达内心情感,竹笛演奏技术技巧的应用是为了更好的传达音乐内涵,要想成功地演奏一首乐曲,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其人文内涵,传达各种精神,才能够传达出竹笛艺术独特的美。
三、竹笛演奏技术发展的当代困境与对策
然而,竹笛艺术近十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演出市场的萎缩,观众受到外来文化和电子音乐的影响,对竹笛的接受程度和喜爱人群都有减少;从事竹笛演奏的人们因为市场和生活所迫,有的转行、有的赋闲在家,无心研究和发展竹笛的演奏技术,导致竹笛艺术的演奏技巧未能有大的突破。作为一名竹笛艺术的学习者和演奏者,我从心里希望能够有所改变,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希望能够摆脱竹笛演奏技巧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曲目催生演奏技术的发展
[10]Isabelle Cossette. Respiratory parameters during professional flute playing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