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鼓子秧歌舞蹈词汇中儒家精神的体现

目 录
引言 1
一、鼓子秧歌舞蹈词汇概述 2
(一)在鼓子秧歌中,有以下几种舞蹈词汇较常见2
二、儒家精神在鼓子秧歌舞蹈词汇中的体现 2
(一)“圆融”体现儒家的“天圆地方”思想 2
(二)“平衡”体现“阴阳柔和”的平衡 2
(三)“飞动”体现齐鲁文化的豪爽 3
(四)“和合”体现儒家精神的“以和为贵” 3
三、鼓子秧歌舞蹈词汇中儒家精神的体现对策 4
(一)深入了解鼓子秧歌的人文精神 4
(二)不断提升鼓子秧歌表现技巧 4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引言
齐鲁文化中的传统舞蹈,最具代表性且仍然盛行的当属山东三大秧歌之首的“鼓子秧歌”;这种秧歌形式人员分工泾渭分明、表现形式传统古朴,此外角色扮演个性鲜明,表演中呈现出典型的“跑场”特征,是对山东地区儒家文化的内在传承和外在表现,更是对山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的艺术化重现。
一、鼓子秧歌舞蹈词汇概述
(一)在鼓子秧歌中,有以下几种舞蹈词汇较为常见
1.劈鼓子:双手向下在腹前击鼓,强调双手合并且有力。
2.上晃拧:腰腹发力,下肢稳稳固支撑,上下肢朝着相反方向发力,手掌高抬,一直抬到“托鼓”的位置,继而完成身体翻转,完成时动作要急速有力,确保动作的完整性。
3.下晃拧:以腰部为发力中轴,身体向右后方拧动。劈鼓动作之后,舞者肩膀左后方应当感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动感。
4.托鼓子:高举左手与头顶平齐,做托鼓动作,脚部及左手要注重保持动作的平稳轻盈。
5.四面八方:舞者首先完成劈鼓动作,前踏步,同时做手部的展翅动作,前搓,右腿踩弓箭步,右手在下、左手再上,保持180度,微微右倾,保持动作的流畅舒展。
二、儒家精神在鼓子秧歌舞蹈词汇中的体现
作为一种融合齐鲁大地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于一体、凝聚着共同感情与群体意识的艺术表演形式,鼓子秧歌的美学特征重点突出了重圆融、讲平衡、展飞动和求和合等特点,彰显出了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圆融”体现儒家的“天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做手部的展翅动作,前搓,右腿踩弓箭步,右手在下、左手再上,保持180度,微微右倾,保持动作的流畅舒展。
二、儒家精神在鼓子秧歌舞蹈词汇中的体现
作为一种融合齐鲁大地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于一体、凝聚着共同感情与群体意识的艺术表演形式,鼓子秧歌的美学特征重点突出了重圆融、讲平衡、展飞动和求和合等特点,彰显出了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圆融”体现儒家的“天圆地方”思想
鼓子秧歌,也被叫做“跑鼓子”,原因在于表演过程中,动作强调“跑”,程式及队列强调“跑场”。鼓子秧歌给人的直观视觉体会是“圆”,也因此,在民间,群众经常把鼓子秧歌中的“跑场动作”称为“跑大圆”。[1]
因此,鼓子秧歌呈现“圆融”的艺术特征:1.秧歌跑场时的队形变化呈现“圆”的特征,反复进行,圈圈相套,不同场图之间的转换川流不息、循环往复的流畅,凸显出浓厚的向中心凝聚的艺术色彩。二是鼓子秧歌跑场是围中跑圆,驳花是转身绕圆,都是绕着“圆”进行。“外圆”体现了崇高的道德,“内方”则体现了行为的端正。这种“核心意识”就是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结果,这与鲁西北自古以来就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深厚的农耕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鲁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把最初用来保持氏族社会稳定的礼仪规则、歌舞图腾都用于人性的引导和规范,强调以诗词歌赋传播礼仪道德,认为只有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个体与整个社会和谐相处,就是“美”的体现。鼓子秧歌就产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其队形和动作的“跑圆”展示的就是儒家文化的审美观和文化内涵,是对以“圆融”为美的儒家文化和儒家艺术的直观展示。
(二)“平衡”体现“阴阳柔和”的平衡
“礼”是儒家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既维护着伦理秩序的稳定,亦是社会结构稳定
的根基。体现在艺术领域就是“平衡”,比如图像对称的平衡,再比如阴阳刚柔风格的平衡、数理上的平衡等等。鼓子秧歌无论是人员配置、表演程式还是场图,都体现出这种动态的“平衡”。
鼓子秧歌的“场图”形式多样,流传至今的有108种之多,追求的“对称平衡”的艺术美感,大都来源于古代战争的典故故事、古仪仗、土木建筑等,多是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图形,比如“街筒子”就讲究队形的对称,或是伞带路,鼓子、花和棒分为两个纵队前进,或是伞位于中间,鼓子、花和棒分布在两侧各成纵队。
在鼓子秧歌的跑场中也体现“阴阳对称”的平衡,比如跑场又有文跑场、武跑场和文物跑场之分,特别是文武跑场,讲究跑、打结合,文物兼顾,刚柔对称,阴阳组合。
鼓子秧歌在数理方面的平衡则体现在道具的数量一般为双数上,演员的总数必须是双数,鼓子、伞等道具也必须是双数,且必须保持特定的比例,如果伞头是4个,相应的,就会有8个、12个或者16个“鼓子”。
(三)“飞动”体现齐鲁文化的豪爽
所谓“飞动”,是中国古典艺术形式最具有生命力的审美形式。鼓子秧歌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秧歌形式,“跑鼓子”之所以不同于“扭秧歌”,原因在于鼓子秧歌的动作“飞”而不是单纯的“扭”。鼓子秧歌中的“跑”要遵照特定的路线要求和层次,要实现大小圈相套,里外圈相套。秧歌演员的“跑场”要体现层层相套,此外鼓子、伞等道具在翻动表演时也要体现动作的“飞动”。可见,鼓子秧歌的动态特征体现为:脚要蹬地、膝盖微颤、原地起跳、腰部要拧,肩部要晃,手部要做“8”字动作,这在劈鼓动作、跑伞动作以及蹲鼓动作和踢伞动作中都有所体现,要呈现出“开拓勇敢,力量强劲”的动势特征。
鼓子秧歌发源于齐鲁大地,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动作的“飞动”不是那种轻盈单薄的“飞”,而是脚踏实地、柔韧坚强的“动”,意在展示齐鲁地区群众所特有的坚韧和豪迈,展示齐鲁大地特有的奔放和大气,也是鼓子秧歌不同于其他地区秧歌表演的艺术体现。
(四)“和合”体现儒家精神的“以和为贵”
在儒家的传统美学理论体系中,特别是“礼乐”传统文化体系中,“和”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个地区,“礼乐”文化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伦理秩序的规范。鼓子秧歌就是受“礼乐”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表演程式都追求“礼”的特征,强调表现所在地区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合之美”。
鼓子秧歌中,演员角色有着明确的分工,除了乐队人员和舞蹈演员之外,还包括秧歌头领、礼官、外交、炮手等其他职务。比如“外交”,也被叫做“探马”,其任务就是在表演地点和秧歌队伍之间报送信息,鼓子秧歌多是在元宵节前后表演,这个时期农村地区有互相传递秧歌信息的习俗,“外交”的任务就是向秧歌队报告途中是否还有其他秧歌队出现以及演出地的接待准备情况。按照鼓子秧歌表演的标准程式,秧歌队出发一直到表演地点,“外交”应当完成“三探三报”,也就是分别探听对方是否做好接待准备,对方的接待礼仪是否周全,行进途中是否有其他秧歌队出现,并三次向“秧歌头”汇报。如果两支秧歌在中途相见,按照传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