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影视传播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电视、电影等新兴媒介的出现对黄梅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黄梅戏通过影视传播,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因此传播到全国、海外。然而黄梅戏在扩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失去本身特色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不少学者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黄梅戏的影视传播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本文将从黄梅戏影视传播概况、影视传播对黄梅戏发展的影响、黄梅戏影视传播的弊端分析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对今后黄梅戏影视传播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黄梅戏影视传播概况2
(一)上世纪5070年代的黄梅戏影视传播2
(二)上世纪8090年代的黄梅戏影视传播2
(三)新世纪3
二、影视传播对黄梅戏发展的影响3
打破时间空间限制3
由地方走向全国海外4
国内影响4
香港、台湾、国外影响4
三、黄梅戏影视传播的弊端分析及对策4
地方特色的消失4
1.过多运用影视技术5
2.故事性过强5
3.流行元素增多5
4.地方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悖5
黄梅戏影视传播弊端的对策5
坚持艺术特色本位5
回归民间创作剧本6
加强演员素质培养6
改良影视后期制作6
结语6
致谢6
参考文献7
黄梅戏的影视传播研究
引言
影视媒介的出现为黄梅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黄梅戏通过影视传播,给大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黄梅戏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影视传播使发展逐渐没落的黄梅戏艺术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影视传播是推动传统黄梅戏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
一、黄梅戏影视传播概况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相比其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方戏种,黄梅戏率先开始了其影视化进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进步的产物——新兴媒介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化学效应,因而在众多艺术形式不断涌现的新时期,黄梅戏电影与电视剧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大众的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与带动下,黄梅戏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不仅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追捧,台湾、香港地区,甚至东南亚国家的人们也对黄梅戏作品倍加喜爱。可以说,黄梅戏影视传播是非常成功的,其传播的进程也是极为丰富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上世纪5070年代的黄梅戏影视传播
说起早期黄梅戏演出,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严凤英。1952年,上海举行了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表演了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以及折子戏《路遇》,好评如潮。而这一时期另一位艺术家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独到之处,韵味无穷。两位艺术家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真正使他们家喻户晓的便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天仙配》,严凤英在《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王少舫饰演董永。1955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标志着黄梅戏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与影视媒介相结合,这一大胆的尝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天仙配》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严凤英又乘胜追击,分别于1959年和1963年推出了《女驸马》、《牛郎织女》两部著名的黄梅戏电影,使得黄梅戏电影再一次席卷了国内外。此外,《程红梅》、《刘三姐》、《江姐》的问世更是奠定了黄梅戏电影的地位,黄梅戏电影艺术高度发展。
严凤英与王少舫在对黄梅戏艺术的理解的基础上,凭借着精湛、细腻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二人在早期黄梅戏影视传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黄梅戏影视传播的开拓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黄梅戏影视传播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因此被称为“梅开一度”。
(二)上世纪8090年代的黄梅戏影视传播
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黄梅戏表演家,代表人物是马兰、黄新德,二位表演家对整个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马兰是我国现代黄梅戏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是目前获得国内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殊荣、又获得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殊荣的唯一一人,她在《龙女情》、《女驸马》等多部黄梅戏电影中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皆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早期黄梅戏电影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黄梅戏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是黄梅戏电影界的崛起,那么七八十年代在延续黄梅戏电影发展的同时,黄梅戏电视剧也开始了它的发展。1988年春节,由马兰主演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于中央台播出,获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1990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获全国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 ,全国第三届"乌金奖"特等奖。[1]
马兰凭借她出色的表现俘获了观众的心,值得一提的是,马兰勇于突破自己,在电视剧《严凤英》中扮演严凤英,通过她淋漓尽致的表演,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严凤英这位艺术家坎坷的一生。
马兰认真揣摩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和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她们在感情上的丝丝变化,把这些不同的艺术形象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的通过荧屏和银幕让大家熟知。可以说马兰在黄梅戏影视作品中的表演艺术和个人修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纵观黄梅戏影视传播的整个过程,马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黄新德被授予“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优秀艺术家”称号,与马兰可谓是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他在《龙女》、《遥指杏花村》、《劈馆惊梦》等电影中均有出色的表演。
在马兰与黄新德等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七八十年代成为黄梅戏影视传播的第二春,被称为“梅开二度”。
(三)新世纪
韩再芬作为新世纪黄梅戏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演艺经历。1984年因主演电视剧《郑小姣》而被观众所熟知,此后《杨玉环》、《桃花扇》、《孟丽君》等更是掀起了黄梅戏影视作品的热潮,是黄梅戏影视作品产量最多的黄梅戏演员。
韩再芬始终热心于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她凭借自己的探索,创造出了新时代的黄梅戏——“韩派”。相比20世纪的黄梅戏影视作品,韩再芬的作品更具前卫和现代色彩。她在影视作品中融入了电影的蒙太奇等现代的表现手法。此外,黄梅戏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西洋的踢踏舞、猫步等元素,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韩再芬具有远见性的把握了观众审美的多样化,只有不断去调整、学习,才能使黄梅戏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可以说,新时期的黄梅戏影视传播步入了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紧跟着时代,更引领着时代。
综上所述,影视与戏剧的结合,使得戏剧影视这一新兴产物应运而生,尤其是黄梅戏影视传播可谓是发展迅猛,在众多戏曲中,黄梅戏电影、电视剧这一颗星最为璀璨。如要用语言来总结它的发展状况,即涉足最早,数量最大,题材最广,获奖最多,品味最高,影响最为广大而深远。 生产制作、播放、收视等都是空前的。[3]
二、 影视传播对黄梅戏发展的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黄梅戏影视传播概况2
(一)上世纪5070年代的黄梅戏影视传播2
(二)上世纪8090年代的黄梅戏影视传播2
(三)新世纪3
二、影视传播对黄梅戏发展的影响3
打破时间空间限制3
由地方走向全国海外4
国内影响4
香港、台湾、国外影响4
三、黄梅戏影视传播的弊端分析及对策4
地方特色的消失4
1.过多运用影视技术5
2.故事性过强5
3.流行元素增多5
4.地方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悖5
黄梅戏影视传播弊端的对策5
坚持艺术特色本位5
回归民间创作剧本6
加强演员素质培养6
改良影视后期制作6
结语6
致谢6
参考文献7
黄梅戏的影视传播研究
引言
影视媒介的出现为黄梅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黄梅戏通过影视传播,给大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黄梅戏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影视传播使发展逐渐没落的黄梅戏艺术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影视传播是推动传统黄梅戏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
一、黄梅戏影视传播概况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相比其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方戏种,黄梅戏率先开始了其影视化进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进步的产物——新兴媒介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化学效应,因而在众多艺术形式不断涌现的新时期,黄梅戏电影与电视剧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大众的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与带动下,黄梅戏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不仅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追捧,台湾、香港地区,甚至东南亚国家的人们也对黄梅戏作品倍加喜爱。可以说,黄梅戏影视传播是非常成功的,其传播的进程也是极为丰富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上世纪5070年代的黄梅戏影视传播
说起早期黄梅戏演出,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严凤英。1952年,上海举行了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表演了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以及折子戏《路遇》,好评如潮。而这一时期另一位艺术家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独到之处,韵味无穷。两位艺术家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真正使他们家喻户晓的便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天仙配》,严凤英在《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王少舫饰演董永。1955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标志着黄梅戏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与影视媒介相结合,这一大胆的尝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天仙配》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严凤英又乘胜追击,分别于1959年和1963年推出了《女驸马》、《牛郎织女》两部著名的黄梅戏电影,使得黄梅戏电影再一次席卷了国内外。此外,《程红梅》、《刘三姐》、《江姐》的问世更是奠定了黄梅戏电影的地位,黄梅戏电影艺术高度发展。
严凤英与王少舫在对黄梅戏艺术的理解的基础上,凭借着精湛、细腻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二人在早期黄梅戏影视传播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黄梅戏影视传播的开拓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黄梅戏影视传播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因此被称为“梅开一度”。
(二)上世纪8090年代的黄梅戏影视传播
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黄梅戏表演家,代表人物是马兰、黄新德,二位表演家对整个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马兰是我国现代黄梅戏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是目前获得国内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殊荣、又获得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殊荣的唯一一人,她在《龙女情》、《女驸马》等多部黄梅戏电影中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皆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早期黄梅戏电影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黄梅戏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是黄梅戏电影界的崛起,那么七八十年代在延续黄梅戏电影发展的同时,黄梅戏电视剧也开始了它的发展。1988年春节,由马兰主演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于中央台播出,获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1990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获全国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 ,全国第三届"乌金奖"特等奖。[1]
马兰凭借她出色的表现俘获了观众的心,值得一提的是,马兰勇于突破自己,在电视剧《严凤英》中扮演严凤英,通过她淋漓尽致的表演,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严凤英这位艺术家坎坷的一生。
马兰认真揣摩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和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她们在感情上的丝丝变化,把这些不同的艺术形象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的通过荧屏和银幕让大家熟知。可以说马兰在黄梅戏影视作品中的表演艺术和个人修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纵观黄梅戏影视传播的整个过程,马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黄新德被授予“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优秀艺术家”称号,与马兰可谓是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他在《龙女》、《遥指杏花村》、《劈馆惊梦》等电影中均有出色的表演。
在马兰与黄新德等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七八十年代成为黄梅戏影视传播的第二春,被称为“梅开二度”。
(三)新世纪
韩再芬作为新世纪黄梅戏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演艺经历。1984年因主演电视剧《郑小姣》而被观众所熟知,此后《杨玉环》、《桃花扇》、《孟丽君》等更是掀起了黄梅戏影视作品的热潮,是黄梅戏影视作品产量最多的黄梅戏演员。
韩再芬始终热心于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她凭借自己的探索,创造出了新时代的黄梅戏——“韩派”。相比20世纪的黄梅戏影视作品,韩再芬的作品更具前卫和现代色彩。她在影视作品中融入了电影的蒙太奇等现代的表现手法。此外,黄梅戏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西洋的踢踏舞、猫步等元素,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韩再芬具有远见性的把握了观众审美的多样化,只有不断去调整、学习,才能使黄梅戏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可以说,新时期的黄梅戏影视传播步入了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紧跟着时代,更引领着时代。
综上所述,影视与戏剧的结合,使得戏剧影视这一新兴产物应运而生,尤其是黄梅戏影视传播可谓是发展迅猛,在众多戏曲中,黄梅戏电影、电视剧这一颗星最为璀璨。如要用语言来总结它的发展状况,即涉足最早,数量最大,题材最广,获奖最多,品味最高,影响最为广大而深远。 生产制作、播放、收视等都是空前的。[3]
二、 影视传播对黄梅戏发展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