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认知干预效果探析

脑卒中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有调查显示,脑卒中幸存者中有70%~80%[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很沉重的负担.美国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指南”强调:发病后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功能残障,从而降低后续长期的护理成本.为了提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高患者对肢体康复的信心及依从性,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本科室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了认知行为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80岁.(2)确诊为脑卒中患者(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且经过头颅CT和MRI证实).(3)患者神志清楚,查体时合作.(4)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同意书.(5)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如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肺部感染等.(2)有认知障碍.(3)有精神类疾病.(4)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入选患者72例,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42~79岁,平均71.8岁.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5例,初中50例,高中及以上学历13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能配合,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偏瘫时间20d~2个月,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相关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入科宣教.日常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及常规心理护理[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首先,入院时责任护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其次,查看住院医师病程记录,了解患者肌力情况.最后,采用运动功能简化评定表[4](Fugl-Meyer)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1.2.1认知干预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5].认知干预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短程心理疗法[6].由干预小组成员(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均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进行干预,具体如下:(1)在具有保密功能的宽敞安静的医患沟通室内,保持正常社交距离,采取一对一”干预,采用共情.释义.引导等沟通方式与患者交谈,每周2次,每次不超过40min.(2)每周统一时间,提前告知患者,取得配合.(3)按照Ellis合理情绪疗法(又称ABC理论,其认为引起人们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7])四阶段操作过程进行干预,干预方案见表1.(4)四阶段干预完成后,由康复护士采用集中宣教式,以播放幻灯片,发放康复手册.提问等方式进行统一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的时间.重要性.目的及意义,为患者展示良肢位摆放.上肢及下肢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体位变换的图片,同时详细讲解各项操作的注意事项,如Bobath式握手.桥式运动.肩关节.肘关节活动等,为行为疗法打下理论基础.1.2.2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通过学习和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指采用程序化的操作程序,帮助患者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7].具体方法如下:(1)入院当日责任护士根据评定结果建立干预手册.(2)责任护士每日床旁评估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家属示范上肢和下肢主动及被动运动的规范操作,告知其需每日3次练习,每次练习不低于10min,并每日了解患者锻炼情况,及时纠正锻炼中的常见错误.(3)每周二.周四下午集中宣教,在认知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指导,由康复组护士轮流示范上肢主动活动的每日康复操”,带领患者及家属进行练习,并挑选配合程度良好,接受能力较强的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各种卧位转换.站位平衡.日常活动能力如步行.刷牙.洗脸.梳头.进食等的示范操作,带动大家积极性.(4)适当采用正强化[8]方式(如发放小礼品等)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3评价方法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3]和运动功能简化评定表[4]在入院时.出院时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干预组成员评定.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2结果(表2)3讨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据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第1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9].卒中后的康复治疗被认为是脑血管病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10].国外有调查显示,康复锻炼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疗效就越好[11].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因不了解疾病及预后,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孤独.自卑等,而在治疗过程中,又会出现急于求成.情绪剧烈波动等现象[12],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认知行为干预的认知技术用于识别患者的不良认知,并帮助患者认知重建,认知行为干预的行为技术是帮助患者建立应对技能.解决行为问题[13].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态是产生良好行为的基础[14].本研究旨在改变患者对疾病及预后的不恰当认知,树立积极且有效的认知,消除患者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积极配合康复与治疗.争取早日回归社会的信心.在四阶段的认知干预中,心理干预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基础,通过访谈.知识面授等方法引导患者表达出自己的负性情绪,关注患者的感受和对疾病的顾虑,找出患者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向患者说明负性情绪对疾病治疗及康复的影响;并向患者讲解何为卒中,卒中发病的原理,卒中的危害,发病前的预兆,不同的分型,卒中的治疗原则,卒中后并发症的预防,早期康复的目的及意义,康复治疗的方法等,为患者提供专业.可信.可行的健康信息.同时列举康复实例,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由康复组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建立起患者-家属共同学习,护士-家属共同监督的模式,使家属积极参与到治疗康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使患者消除思想方面顾虑,对患者正确认知的建立及康复过程的坚持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认知干预过程中,护士起引导作用,这对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语言沟通能力要求较高,应由临床经验丰富,沟通应变能力较好的高年资护士担任.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肢体活动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认知行为干预对卒中后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参考文献[1]赵华.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9):215.[2]易红娣.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3,5(3):135-136.[3]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75.[4]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64-467.[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442.[6]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6.[7]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27-128.[8]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4.[9]MendisS.Strokedisabilityandrehabilitationofstroke:WorldHealthOrganization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Stroke,2013,8(1):3-4.[10]姚滔涛,王宁华,陈卓铭.脑卒中运动功能训练的熏蒸医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6):565-570.[11]LanghorneP,StottoD.Veryearlymobilizationafterstorefast-tracksreturntowalking:furtherresultsfromthephaseIIAVER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J].Store,2011,42(5):376.[12]钱卫琴,肖玉华.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综合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4-15.[13]周焓,张军.认知行为治疗在心理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1):95-96.[14]叶迈蕴,郑淑智,张孝琴.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9-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49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