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昆曲的发展历程也是十分曲折的。传承到当代,在其他娱乐形式快速发展的今天,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昆曲有着怎样的历史溯源,接着分析当代研究昆曲的重要意义。接着重点论述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方面,主要从近代《牡丹亭》的成功,使得古典昆曲在当代重发生机,并对其在当代市场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此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昆曲及其历史溯源1
(一)昆曲的起源1
(二)昆曲的历史发展2
二、昆曲在当代的传承3
(一)改腔3
(二)树人3
(三)立戏3
三、昆曲在当代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一)剧本相对传统缺乏新颖4
(二)昆曲的传播形式相对单一4
(三)当代审美产生变化,难以接受昆曲的表演形式4
四、关于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的思考 4
(一)通过明星效应对昆曲进行市场化包装4
(二)丰富昆曲的传播形式4
(三)大力加入新元素以满足当代审美需求4
结论5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引言
昆曲被称之为“百戏之祖”,其中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对其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必然,它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这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昆曲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昆曲繁华背后传承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的研究昆曲在传承方式和特点,总结昆曲传承的历史经验,探索发展昆曲的有效手段,从而更好的将昆曲的文化和艺术传承承和发展下去。
一、昆曲及其历史溯源
昆曲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魏良辅所著的《南词引正》当中,就有对昆曲的记录,其中说到:“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追溯到昆曲出现的最早时期,昆曲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昆曲的起源
昆曲最早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江苏昆山,而盛行于苏州。原名“昆山腔”也简称做“昆腔”,与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并称为四大声腔。[1]在嘉靖、隆庆年间,江西南昌人魏辅良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等腔的优点,并吸收北曲中的唱法;把昆山腔做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清代之后被称为“昆曲”,万历以后,昆曲流行的地域逐渐广阔,在全国形成了以苏州、南京、杭州和北京为据点的四大中心。[2]昆曲发展到现在也被称为“昆剧”,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3]是我国最古老的戏种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典文化之一。
(二)昆曲的历史发展
昆曲的萌芽期在浙江永嘉,人称南曲(南腔)。在南宋末年,原为民间村坊小曲。元代蒙古铁骑征服南宋半壁江山,北方杂剧席卷而来,南曲得到融合和丰富。到朱明朝代得众多知识精英人士培育,南曲逐渐吸收唐宋大曲、宋词,唱兼诸宫调等成熟传统形式,逐渐走向丰富细致。其中有高明的《琵琶记》,其戏文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称许,并且其“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因此广为流传,形成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昆曲的成熟期。[4]昆曲成熟期发端于明嘉靖年魏元辅改革。文人魏元辅看好昆山腔品质,又兼早年研习北剧,于是在原昆山腔基础上吸收各地方腔及民间优美小调,汇集南北优长,整合出一种新腔,有梁辰鱼据魏元辅新腔填词完成《浣纱记》,《采莲》。《浣纱记》演出成功,走向京城并且风靡全国,昆曲主导剧坛历史命运的序幕就此拉开。
昆曲兴盛期是昆曲脱离民间艺术趣味向文化高品位跨越的伟大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计》借古喻今,直击时事。[5]明神宗万历以后,汤显祖除《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外,以大写的“情”字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写出《牡丹亭》,以一个生死以之的爱情故事征服天下万众,名扬海外,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高峰。清康熙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获巨大成功。文人士大夫的介入使昆曲具有了超逸的美学品味和精致的艺术格局,从而成为封建社会末期的文化奇迹。[6]
昆曲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表演特点,音乐区别于其他戏种,属于“曲牌体”,使得其更具有艺术美感和古典化;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更具有民族特色;昆曲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高的抒情性,并且表演的时候行当分工明确且动作细腻,并且将唱腔和身段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体上表现的很和谐。
二、昆曲在当代的传承
昆曲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且注重突破国界传承。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发扬。例如“盛世宝玉昆曲全球公益专场”在2007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昆曲得到传承和保护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昆曲传承工程。
昆曲是戏曲的一个戏种,因此属于一种戏曲艺术,在唱腔上尤为重要,唱腔是否丰富、是否优美,直接影响到戏曲的流传。在昆曲的发展历史当中,曾经多次对唱腔进行了改革。黄幡绰所传的昆曲调早已失传,顾坚所创的昆山腔也成绝响,今人已难以评点其唱腔的优劣。但是从已有的典籍当中可以看出,昆曲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已经因为唱腔而出现了问题。
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主要借鉴了以往的三条传承经验,经历了文革之后,昆曲陷入了另一个谷底,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昆曲传承的重要性,而昆曲如何在表演上传承下去,历史经验总结出,应该改腔、树人、立戏。
(一)改腔
应找出昆曲远离群众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对于昆曲唱腔,有的观点认为昆曲是艺术,所以不一定要让群众理解和接受。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连交响乐都提倡要让凡人听懂,更别说是来自于民间,并且需要在民间发展的昆曲。因此在继承和保留了昆曲精髓的基础上,对其唱腔进行适当的改进是发展的需要。
(二)树人
想要将昆曲很好的发展下去,是离不开传承者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传承者去努力。一个行业是否能够发展下去,对传承者的要求也很高。“昆曲传习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昆曲的继承者发展起来,才能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种古老文化。在昆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昆曲表演大家,从 “继”字辈的张继青、范继信,到已经年入古稀的张寄蝶、林继凡等,再到正当壮年的柯军、李鸿良等人,以及崭露头角的单雯、罗婵雪等,昆曲的传承后继有人,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国内外均有演出,而且得到了一致好评。[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昆曲及其历史溯源1
(一)昆曲的起源1
(二)昆曲的历史发展2
二、昆曲在当代的传承3
(一)改腔3
(二)树人3
(三)立戏3
三、昆曲在当代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一)剧本相对传统缺乏新颖4
(二)昆曲的传播形式相对单一4
(三)当代审美产生变化,难以接受昆曲的表演形式4
四、关于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的思考 4
(一)通过明星效应对昆曲进行市场化包装4
(二)丰富昆曲的传播形式4
(三)大力加入新元素以满足当代审美需求4
结论5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引言
昆曲被称之为“百戏之祖”,其中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对其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必然,它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这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昆曲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昆曲繁华背后传承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的研究昆曲在传承方式和特点,总结昆曲传承的历史经验,探索发展昆曲的有效手段,从而更好的将昆曲的文化和艺术传承承和发展下去。
一、昆曲及其历史溯源
昆曲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魏良辅所著的《南词引正》当中,就有对昆曲的记录,其中说到:“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追溯到昆曲出现的最早时期,昆曲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昆曲的起源
昆曲最早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江苏昆山,而盛行于苏州。原名“昆山腔”也简称做“昆腔”,与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并称为四大声腔。[1]在嘉靖、隆庆年间,江西南昌人魏辅良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等腔的优点,并吸收北曲中的唱法;把昆山腔做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清代之后被称为“昆曲”,万历以后,昆曲流行的地域逐渐广阔,在全国形成了以苏州、南京、杭州和北京为据点的四大中心。[2]昆曲发展到现在也被称为“昆剧”,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3]是我国最古老的戏种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典文化之一。
(二)昆曲的历史发展
昆曲的萌芽期在浙江永嘉,人称南曲(南腔)。在南宋末年,原为民间村坊小曲。元代蒙古铁骑征服南宋半壁江山,北方杂剧席卷而来,南曲得到融合和丰富。到朱明朝代得众多知识精英人士培育,南曲逐渐吸收唐宋大曲、宋词,唱兼诸宫调等成熟传统形式,逐渐走向丰富细致。其中有高明的《琵琶记》,其戏文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称许,并且其“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因此广为流传,形成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昆曲的成熟期。[4]昆曲成熟期发端于明嘉靖年魏元辅改革。文人魏元辅看好昆山腔品质,又兼早年研习北剧,于是在原昆山腔基础上吸收各地方腔及民间优美小调,汇集南北优长,整合出一种新腔,有梁辰鱼据魏元辅新腔填词完成《浣纱记》,《采莲》。《浣纱记》演出成功,走向京城并且风靡全国,昆曲主导剧坛历史命运的序幕就此拉开。
昆曲兴盛期是昆曲脱离民间艺术趣味向文化高品位跨越的伟大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计》借古喻今,直击时事。[5]明神宗万历以后,汤显祖除《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外,以大写的“情”字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写出《牡丹亭》,以一个生死以之的爱情故事征服天下万众,名扬海外,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高峰。清康熙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获巨大成功。文人士大夫的介入使昆曲具有了超逸的美学品味和精致的艺术格局,从而成为封建社会末期的文化奇迹。[6]
昆曲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表演特点,音乐区别于其他戏种,属于“曲牌体”,使得其更具有艺术美感和古典化;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更具有民族特色;昆曲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高的抒情性,并且表演的时候行当分工明确且动作细腻,并且将唱腔和身段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体上表现的很和谐。
二、昆曲在当代的传承
昆曲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且注重突破国界传承。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发扬。例如“盛世宝玉昆曲全球公益专场”在2007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昆曲得到传承和保护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昆曲传承工程。
昆曲是戏曲的一个戏种,因此属于一种戏曲艺术,在唱腔上尤为重要,唱腔是否丰富、是否优美,直接影响到戏曲的流传。在昆曲的发展历史当中,曾经多次对唱腔进行了改革。黄幡绰所传的昆曲调早已失传,顾坚所创的昆山腔也成绝响,今人已难以评点其唱腔的优劣。但是从已有的典籍当中可以看出,昆曲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已经因为唱腔而出现了问题。
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主要借鉴了以往的三条传承经验,经历了文革之后,昆曲陷入了另一个谷底,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昆曲传承的重要性,而昆曲如何在表演上传承下去,历史经验总结出,应该改腔、树人、立戏。
(一)改腔
应找出昆曲远离群众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对于昆曲唱腔,有的观点认为昆曲是艺术,所以不一定要让群众理解和接受。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连交响乐都提倡要让凡人听懂,更别说是来自于民间,并且需要在民间发展的昆曲。因此在继承和保留了昆曲精髓的基础上,对其唱腔进行适当的改进是发展的需要。
(二)树人
想要将昆曲很好的发展下去,是离不开传承者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传承者去努力。一个行业是否能够发展下去,对传承者的要求也很高。“昆曲传习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昆曲的继承者发展起来,才能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种古老文化。在昆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昆曲表演大家,从 “继”字辈的张继青、范继信,到已经年入古稀的张寄蝶、林继凡等,再到正当壮年的柯军、李鸿良等人,以及崭露头角的单雯、罗婵雪等,昆曲的传承后继有人,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国内外均有演出,而且得到了一致好评。[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