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童子戏的表现形式研究

摘要:童子戏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南通地区一个古老的剧种,现如今已是非物质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南通童子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艺术形式,在我国众多的古代遗留的艺术财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对于今天我们进行的艺术探究、历史探索等有着重要价值。文章继而采用详细的例子去说明南通童子戏的主要表现形式,围绕南通童子戏的表现形式去引发思考,如何在当代和未来去创新与普及,使南通童子戏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南通童子戏的由来 1
(一)童子戏的传说 1
1. 童子为武则天驱鬼神 2
2. 三仙女子为唐公主治病 2
3. 五岳闹皇宫2
(二)南通童子戏的发展历程 2
1.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童子戏2
2. 二十世纪初期的童子戏2
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童子戏2
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童子戏2
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今的童子戏3
二、南通童子戏的表现形式 3
(一)童子会 3
(二)上童子 4
三、围绕南通童子戏的表现形式引发的思考 5
(一)南通童子戏是民俗文化的历史记忆 5
(二)南通童子戏的遗存是民间宗教信仰的延续 5
(三)南通童子戏是文化生态的真实表现 5
(四)南通童子戏所具有的神秘文化使其在文化考察上被世界重视 6
(五)适应时代,结合网络发展宣扬南通童子戏 6
结 语 6
致 谢 7
参考文献 8
南通童子戏的表现形式研究
引言
一、南通童子戏的由来
南通的童子戏主要是以祭祀仪式为主,统称为香火会,而香火会是由“童子会”和“上童子”组合而成的。“童子会”是一种规模大并且是很常见的集体祈福消灾的盛会。它是根据“会头”而组织的民众征集的,同时也根据天气和时令以及天灾等取名为都天会、老爷会或者是玉皇会。而“上童子”则是一种驱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鬼怪的仪式。主要是由童子来担任除邪和巫师者的职责,而它的服务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是物件。
在历史上,南通地区在战国时期是属于楚国的领土,而在历史上是吴越的国土。该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理条件险恶,百姓生活困苦,周辉国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南通地区不可避免的受到荆楚文化以及风土民情的影响,致使相信鬼神、重视祭祀活动的巫术之风广为流传”。 [1]
(一)童子戏的传说
关于童子的来历,有很多的民间故事。既有一定的传奇性又和历史有一定的关联。从王燕、季荣对童子的调查可以反映出来:“很多版本的传说虽然各不相同,但故事都发生在唐代,由此可见‘童子’已有千年的历史了”。[2]
1. 童子为武则天驱鬼神
第一种民间故事是跟武则天有关系的。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当了皇帝。她以招考状元为名,把许多貌美男子招进后宫供其玩弄,稍不如意就诛杀。天庭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大怒,于是派乌龟精下凡与武则天结为夫妻以满足其淫欲从而减少对百姓的摧残。武则天为掩盖其罪孽,便命很多童男童女在外面敲锣打鼓,吓走鬼神,这些敲锣打鼓的童男童女被封为“童子”。这一传说讲述了武则天荒淫无度,为掩盖其罪过而加封童子的过程。我国民间关于武则天的传说众说纷纭,对童子的引用也不足为奇。但是,是否加封童子一说却无从考证。
2. 三仙女子为唐公主治病
第二种传说表达了童子来历的的不凡和尊贵。唐王的公主生病,御医都没有办法。公主身边的贴身宫女三姑娘夜里梦见自己腰束花裙,头戴彩帽,手择一把神刀,在后宫漫天飞舞。舞毕从台阶下铲出一块土,取出一把香炉的香灰,用这些泡茶请公主喝,公主喝过之后病情不药而愈。三姑娘醒后把梦境告诉公主。公主答应用此种办法试一下,第二天夜里按梦重演一遍,事后果然痊愈了。唐王于是封三姑娘为“三仙女子”、“巫医”。
3. 五岳闹皇宫
第三种传说是相传在唐太宗年间,有五位举子在宫内被唐王错杀。于是五位冤魂大闹后宫,嫔妃宫女纷纷生病。唐王张榜悬医,恰逢南通的一对母子流落京城以卖唱为生,此母子自称能够驱邪逐鬼,前往皇宫揭榜应征。母子俩在宫里唱唱跳跳,敲敲打打居然保得后宫太平。唐王很是高兴便封其子为“童子”。这个故事之所以会被广泛流传和童子被册封有很大关系,此传说也印证了童子有祛邪逐疫的非凡功能。
(二)南通童子戏的发展历程
童子戏,也被人们称为香火戏,是一种具有傩文化性质的民间剧种,据内部人员透露,早期从事童子戏表演的艺人主要是为了帮人驱鬼辟邪,而选择的活动内容则是祈福避灾,娱人娱乐为主。童子戏的影子在盐城、扬州和连云港等地都会有,并且周辉国认为:“淮剧和和扬剧以及南通的通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童子戏,童子戏是我国保留下来的原始的民间戏曲之一”。 [3]
童子戏的形成是从初期的发展到现在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1.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童子戏
这属于童子戏的起始阶段,其戏曲音乐元素是自然形成的,仅是一两个人以说唱的方式穿插于童子祭祀仪式当中,但却已初显出戏曲的表演因素,并没有完全脱离祭祀的仪式。
2. 二十世纪初期的童子戏
这个时期属于童子戏正式形成戏曲雏形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童子戏逐渐演变成由童子扮演角色来进行表演的形式,一个童子往往要串演好几个角色,因此才有“童子串”之称。但是这个时期的童子戏表演主要以走街串巷搭台的形式进行表演,而且表演比较通俗易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童子戏
这个时期的剧目主要有:《李兆庭退婚》、《陈英卖水》、《花仙果》等;同时还吸取了其他古装戏的剧目,比如《秦香莲》、《窦娥冤》等,根据这些还创造了现代戏《上河工》。这个时期的童子戏无论是剧本还是剧目都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为后续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童子戏
童子戏在这种时期主要是以现代戏为主,例如《白毛女》、《丰收》、《李双双》等。周辉国认为:在“中国时期的童子戏无论是在剧目还是表演风格方面都有了较大形式的转变,更加趋向于现代化”。 [4]
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今的童子戏
童子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迫害,认为童子戏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物,童子戏被迫停止演出并解散。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才复出。这个时期农民成为童子戏发展的主力,在人民思想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人们的需求和审美也得到了转变,童子戏的表演形式也由通剧回归到童子戏中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