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艺术特色

上世纪兴起的音乐剧是一种全新综合性表演形式,充分地使用了富有科技含量的现代技术手段,将歌舞表演和戏剧有机地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追求视觉与听觉效果的完美融合。作为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音乐剧的经典之作,《歌剧魅影》是一部透射着后现代主义特点的鸿篇巨制,本论文拟对这部音乐剧进行全面的研究,首先从《歌剧魅影》的创作背景着手,进而系统地剖析其中的艺术特色,最终提炼出韦伯音乐剧的创作风格。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歌剧魅影》的创作背景2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2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3
(三)大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3
二、多种音乐风格相互融合3
(一)古典音乐的运用3
(二)摇滚乐的融入4
(三)现代民谣风格的加入4
三、优美感人的经典旋律4
(一)主题曲《歌剧魅影》4
(二)轻盈委婉的《想着我》5
(三)魅影的表白《夜之音》5
四、逼真炫目的舞美设计5
(一)剧场大吊灯5
(二)逼真的地下湖5
(三)迷宫般的地下通道6
五、鲜明的人物性格及合理的角色构架5
(一)善良包容的克丽斯汀6
(二)真挚而执着的魅影6
(三)合理的角色构架6
致谢7参考文献8
论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艺术特色
引言
十九世纪流行的轻歌剧、喜剧及黑人剧常被视为音乐剧的起源,音乐剧进入上世纪以来迈入了它的辉煌年代,并且于八十年代到达顶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演员表演以及动人的音乐与舞蹈是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将纷繁复杂的艺术元素生动地予以整合,并在这种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其深度与广度。
作为音乐剧的两大圣地,伦敦西区及纽约百老汇共同见证了音乐剧的成长与繁荣。但拥有共同母语的英国与美国,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各异,因而对于音乐剧的阐释也分化出与各自历史文化相应的艺术特色。简单来说,伦敦音乐剧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把音乐喜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统和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1]而百老汇音乐剧则较多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风格跟过去的摇摆舞、踢踏舞有密切的关系,也和美国芭蕾有密切的关系。[2]音乐剧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博采众长与兼收并济成为了它的发展趋势。因此现如今,音乐剧已发展为追求剧情、表演、舞蹈、音乐有机融合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音乐剧在中国启蒙相对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方才有音乐剧的上演,同时我国音乐剧的创作思路较多地受到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启发。音乐剧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与音乐剧人才的培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相对于音乐剧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音乐剧演出以及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音乐剧对于大众而言依然属于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因此,就我国而言,音乐剧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我国文艺工作者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拟对《歌剧魅影》中的人物形象、音乐、演唱、舞美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了解该剧如何成为深入人心的一部巨作,对该剧如何能够在欧美各国经久不衰进行探讨,探讨本土音乐剧如何在民族化、大众化、娱乐性、商业化方面进行深入的自我革新与发展。
一、《歌剧魅影》的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前后,众多的音乐表现形式在欧美国家百花齐放,为20世纪的音乐文化输注了新鲜的血液。在这种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下,大师韦伯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音乐剧的创作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将许多充满现代感的流行元素加入到音乐剧的创作之中。韦伯不是一个拘泥于传统的人,对于时尚的独到见解是他想打破常规的初衷,于是《歌剧魅影》就这样诞生了。离奇神秘与惊险的情节是任何时代的大众娱乐中都存在的重要因素。[3]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先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一种集开放与新潮于一身的哲学思想。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下,特定的一个文本、符号和表征有各种方面的诠释可能性。与此相对立的现代主义是一种强调理性和现实的哲学派别,而充斥于后现代主义中的许多强调浪漫与个人色彩的观点是其哲学本源。《歌剧魅影》的产生正是映衬了后现代主义的的许多风格特点,比如自由与人性,个性与内涵,是对历史的一脉相承,同时又兼具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化。
以德里达、福科和保罗曼为代表的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开始对传统价值和制度的发起冲击的同时,许多大众传媒论题逐渐吸引了更多的眼球。消费、信息、传媒和技术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音乐剧充分地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音乐剧《歌剧魅影》的成功正是得益于音乐、舞美和戏曲三种大众消费文化形态的完美融合以及成功的商业运作,得益于它表现的文化的大众化和符合普通观众的消费心理。[4]从时间轴上看,同样起步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而繁荣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音乐剧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惊人相似的发展历程。也正是在这种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歌剧魅影》才有了广为大众接受的时代基础。
李阳在研究音乐剧《歌剧魅影》时指出,“这个时代的先锋派艺术家们在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各个领域中均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大胆的革新,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原创性的杰出作品,极大地开拓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内容,也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5]具体审视《歌剧魅影》中各种元素的加入与融合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子。首先,音乐元素,特别是融入的流行音乐,让《歌剧魅影》从古典主义刻板的印象中得以解脱。其次,舞美元素。《歌剧魅影》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得人心,其中的华丽炫目的舞美令人折服。剧中加入了许多现代技术的舞台设计给它留下深深的现代烙印。第三,戏曲元素。故事情节描绘了带有悬疑恐怖格调的爱情主题,惊险刺激的场景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喜好和观赏心理。可以说,作品的商业性是韦伯的重要考虑,满足大众审美的题材是他的首选。同时对原有故事情节的改编使《歌剧魅影》上演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同样是充分满足大众喜好的成果。最后,百老汇的文化氛围是《歌剧魅影》得以成功的土壤,特别是它完善的商业运作。纽约作为美国戏剧文化的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所以如果能够在百老汇获得成功的作品已经称得上是世界级的精品,能够得到全世界观众的认可是情理之中的事。百老汇早已变成一种文化符号,是纽约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
与以往的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在深度、广度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极大地超越了之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革命对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带来了重大的推进,从而惊人地颠覆了世界面貌。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成为文化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全球范围内文化的联系越发紧密,并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6]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文化艺术的精神层面上也发生了融合交汇。不同风格与特色的艺术素材,开始重新整合、消减、变异。各种学派和学科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各种学派与学科之间也因互相吸收和借鉴而彼此融合,这不仅模糊了原有的学科界限,甚至萌生出许多新的学科种类或艺术派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