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锡剧的传承与保护

: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一、江苏锡剧的发展概况 1(一)初期的江苏锡剧 1(二)中期的江苏锡剧 2(三)现代的江苏锡剧 3二、锡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4(一)锡剧唱腔方言特色较浓 4(二)锡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代 4(三)锡剧剧团的体制与机制受到限制 5三、锡剧传承的保护措施 5(一)重视和加强锡剧的传承保护 5(二)江苏锡剧的可持续发展 5(三)剧团的改革与文化部门的调控 5结论 6致谢 6参考文献 7论江苏锡剧的传承与保护多年来,地方戏曲日渐式微。锡剧被誉为“太湖一枝梅”,是江苏主要地方戏种之一。锡剧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日渐陷入困境。本研究在传承保护的框架下,试从江苏锡剧的起源和发展概况着手,对锡剧的剧目传承价值、表演传承价值、音乐传承价值等进行研究,最后,试从锡剧所面临的困境、地方文化部门对锡剧艺术的保护、锡剧回归民间和乡土、抓好年青一代的锡剧教育等方面来探究锡剧中的人文科学,为锡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地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效的地方文化“蓝本”。
目录
引言
(一)初期的江苏锡剧
初期的江苏是清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锡常乡民通过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来开展自娱活动,称为“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逐渐发展成为曲艺形式的“滩簧”,歌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作“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采用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且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之后,滩簧戏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展开活动,所表演的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角色,称为“对子戏”。[1]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小同场”大约在道光前后的二十余年间。
(二)中期的江苏锡剧
辛亥革命前后,常州、无锡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3]
锡剧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吴语滩簧已广为通行。在常、锡一带村庄传颂的男女互相叙事对唱山歌,逐渐与道情、唱春、宣卷相交融而产生的滩簧调,为吴语滩簧的一支,其后又汲取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步演变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且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十分的简便,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着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着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
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4]由于沪宁高速通车,这为滩簧进入大城市创造了条件。—大同场1914年滩簧艺术家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上海,最初只是街头或进茶馆、餐馆里唱歌。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末投入“天外天”游艺场表演,然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还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进行表演,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员周甫艺和锡帮艺员过昭容合议,两帮协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
(三)现代的江苏锡剧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歌舞厅、卡拉OK厅、游戏室等娱乐形式的冲击,锡剧团一度陷入低迷状态。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展开民间艺人讲习班的设定,同时将漂泊各地的“常锡文戏”一并改称“常锡剧“,并且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试行常锡剧团,探讨整理收纳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借鉴改编了现代戏中的《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个剧目。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共同组织建立了江苏省锡剧团。从那以后,常锡剧即被简称为“锡剧”。 [5]《芙蓉花开》曾参加了l957年江苏省戏曲调演,并且获创作一等奖、演出奖,剧本发表在《江苏戏曲》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独创的《春风万里》、《望海》、《三留老木匠》等前后加入到省调演,《牛旺回书》、《巧巧借猪》、《新嫂嫂》、《母女会》等小戏也较有影响。
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大城市后。一方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义)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兄弟剧种的交流和竞争的接触,第一次在剧目中得到了明显的发扬。[6]先后从"宣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汲取了《琵琶记》、《蔡金莲》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深受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随着竞争的新颖,吸引观众,由此,常锡文戏已进入了大同场戏时期。新时期的战争爆发后,江南沦陷,大多数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由城市转向农村,一些被迫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后期,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走上新路》、《水泼大红袍》、《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等获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多名演员如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获一、二等奖。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7]除整理改编剧目和戏曲音乐创新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农家宝》、《姑嫂比武》、《三亲家》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这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江苏锡剧的发展历程虽然博延曲折,但锡剧作为中国戏剧文化的精髓,在一代代锡剧人的不断努力下,得以保存,并且,它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二、锡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一)锡剧唱腔方言特色较浓
锡剧是无锡地方戏,语言用的是无锡方言,地方特色较浓,这就造成了它发展的局限性。无锡方言较难懂,使得除了当地人外,难以在外地广泛传播。纵然念字部分慢时靠猜测,多数人勉强听懂,但速度一快,就比较吃力了。语言对锡剧来讲是主要的,语言局限使得他只能在苏、锡、常一带流行,难以真正地走向全国。从锡剧的流派唱腔来看,锡剧的音调是很美的,王彬彬先生创造的“彬彬腔”非常的动听,可以说几乎成了锡剧的代名词;此后,还没有出现第二种风格完全不同的流派。从这个情况来看,不能不让我们担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