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人物研究
摘要:元杂剧是一种重视人物塑造真实性和故事戏剧性,而且具备人本主义思想的艺术门类。元杂剧《西厢记》是由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撰写的经典剧目,在《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语言塑造、行为塑造、细节塑造方式,刻画出了浪荡不羁却具备责任感的张生,泼辣干练、具备女权主义思想的红娘,和温柔聪慧敢于追随爱情的崔莺莺。在与西厢故事起源版本《莺莺传》的对比中,红娘表现出性格鲜明度不同,在故事中作用不同的特点。两版本中的崔莺莺同样美丽具备才情,但性格一刚一柔。而两版本中的张君瑞都为性格相对幼稚的青年才俊,但却表现出一个性格真实具备责任感,一个性格虚伪的特点。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元杂剧《西厢记》的艺术特征1
(一)元杂剧的艺术特征1
(二)《西厢记》的艺术特征2
二、《西厢记》中的人物塑造方式2
(一)语言塑造方式2
(二)行为塑造方式3(三)细节塑造方式4
三、元杂剧《西厢记》与传奇剧《莺莺传》中人物塑造的异同5(一)张生人物塑造异同5(二)崔莺莺人物塑造异同6(三)红娘人物塑造异同6结语7
致谢8
参考文献9
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人物研究
引言
由我国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编写的杂剧剧本《西厢记》是以我国唐代以来有关“西厢爱情”的故事作为灵感,并由剧作家根据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价值观进行故事改良的优秀元杂剧剧目。在《西厢记》中,王实甫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崔莺莺、红娘、张君瑞三个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针对《西厢记》中三位主要人物的角色塑造方式开展研究工作,能帮助学习表演的我们更有效地理解戏剧创作者在剧本中刻画塑造人物的方式。而对于《西厢记》和《莺莺传》中的人物形象异同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崔莺莺、张生、红娘人物特点的发展变化。
一、元杂剧《西厢记》的艺术特征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1]《西厢记》作为元杂剧代表作,它在艺术上比其他杂剧更为丰富成熟,不仅在于作品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了进步的思想,更是由于王实甫成功的艺术再创造。
(一)元杂剧的艺术特征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主要代表作有《西厢记》、《汉宫秋》、《窦娥冤》等。元杂剧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2]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属于市民艺术,语言多为直白要求明快流畅。而在语言风格上,提倡幽默、逗趣、俏皮的文风。在句型上提倡排比句,对偶句和对仗句。在内容上则以写事为主。主题源于生活,以及生活琐事。揭示生活内涵,元曲深刻而直接地反映社会中各个层次的矛盾。此外在戏剧领域中,元杂剧以故事的真实度、幽默性、人本主义思想、戏剧性作为基本审美特征。
元杂剧塑造的人物的方式是多样而复杂的,这些人物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又有人间普通的生活活动,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亚里士多德在评价戏剧各个成分的相对重要性时,把情节和人物刻画放在首位。[3]同样在元杂剧中也十分重视表现人物行为的逻辑性,很少有元杂剧作品将人物刻画出“性格拧巴”、“行为无逻辑”形象特征。元杂剧的题材丰富多样,作品类型风格应有尽有,剧本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强烈的戏剧冲突,深刻的人物描写,从而塑造出许许多多的经典人物形象,它将中国戏剧文学推向了成熟阶段,可以说元杂剧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个伟大成就。
(二)《西厢记》的艺术特征
我国著名元杂剧作品《西厢记》展现出人物特征鲜明、语言生动幽默、故事一波三折、重视人性化和人物行为逻辑完整性的艺术特征。[4]
在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和红娘都是性格层面丰富立体,并且性格鲜明而不“脸谱化”的人物。在剧中,王实甫通过语言塑造、行为塑造、细节塑造、心理塑造等多种手段,刻画出了张君瑞、红娘、崔莺莺三名主要人物的鲜活形象。于红岩,张荣华把《西厢记》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古典戏剧是直接诉诸感情来提示内心世界的,而西方传统戏剧仍不脱“动作是戏剧的基本原则”的观点。[5]《西厢记》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丰满,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真实的具体的活动,来表达出他内心的愿望和理想。
除此以外,不同于其他版本西厢故事中创作者用中规中矩语言表达信息的艺术创作手法,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使用了大量幽默的、生动的、市井化的语言进行措辞。因此元杂剧版本《西厢记》最终展现出了生动幽默、容易被普通市井观众接受的艺术质感。如在《西厢记》第一幕中,创作者使用了“胡说”、“可人怜”、“好个和尚”等通俗白话语言进行措辞,并以此提升了剧目的通俗幽默效果。
故事发展一波三折,也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一大艺术特征。在剧本的构思过程中,王实甫让每一折故事中都至少包含了一次重要剧情和若干次小剧情,故事情节发展逻辑性强,因此这部剧目的节奏紧凑而不拖沓,且还能读者在欣赏后觉得痛快淋漓。
且从剧本创作效果上看,元杂剧《西厢记》是一部在观感上能够引发受众共情的剧目。在本部元杂剧故事中,红娘、崔莺莺、张生的行为都具备前因后果,因此即便观众不能认同人物的行为,但是也能理解人物为什么以特定方式组织自己的行动。如红娘虽然是一个泼辣丫鬟,却没有“为了引发剧情而毫不犹豫让两人私会”,而是出于自身利益和责任考虑本不想帮助张生和崔莺莺私会,不料老夫人出尔反尔悔婚,红娘出于正义感看不下去,才出手帮助了张生和崔莺莺。因此观众在观看本部分时,不会觉得人物的行为不合常理,反而会认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偏人性化,在情理之中的。而红娘促成崔莺莺和张君瑞姻缘的行为看似不合理,但在故事的发展中却能让观众感觉到“入情入理,值得理解”,因此受众能够极大认可剧目的故事逻辑发展真实性,和人物行动的逻辑性。
二、《西厢记》中的人物塑造方式
作为一部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利用语言塑造、行为塑造、细节塑造的方式,用寸寸笔墨刻画出了一个个令人过目不忘的鲜活形象。当代理论学者普遍认为,人物塑造真实、鲜明,人物都具备强烈特征性且人物行为逻辑性强;经常运用念白、唱段方式塑造人物特征;故事戏剧性、幽默性强;故事风格浪漫,剧情一波三折,都可被看作是元杂剧的基本艺术特色。[6]论文本章将从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出发,对《西厢记》中崔莺莺、红娘、张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进行分点解读。
(一)语言塑造方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元杂剧《西厢记》的艺术特征1
(一)元杂剧的艺术特征1
(二)《西厢记》的艺术特征2
二、《西厢记》中的人物塑造方式2
(一)语言塑造方式2
(二)行为塑造方式3(三)细节塑造方式4
三、元杂剧《西厢记》与传奇剧《莺莺传》中人物塑造的异同5(一)张生人物塑造异同5(二)崔莺莺人物塑造异同6(三)红娘人物塑造异同6结语7
致谢8
参考文献9
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人物研究
引言
由我国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编写的杂剧剧本《西厢记》是以我国唐代以来有关“西厢爱情”的故事作为灵感,并由剧作家根据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价值观进行故事改良的优秀元杂剧剧目。在《西厢记》中,王实甫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崔莺莺、红娘、张君瑞三个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针对《西厢记》中三位主要人物的角色塑造方式开展研究工作,能帮助学习表演的我们更有效地理解戏剧创作者在剧本中刻画塑造人物的方式。而对于《西厢记》和《莺莺传》中的人物形象异同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崔莺莺、张生、红娘人物特点的发展变化。
一、元杂剧《西厢记》的艺术特征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1]《西厢记》作为元杂剧代表作,它在艺术上比其他杂剧更为丰富成熟,不仅在于作品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了进步的思想,更是由于王实甫成功的艺术再创造。
(一)元杂剧的艺术特征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主要代表作有《西厢记》、《汉宫秋》、《窦娥冤》等。元杂剧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2]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属于市民艺术,语言多为直白要求明快流畅。而在语言风格上,提倡幽默、逗趣、俏皮的文风。在句型上提倡排比句,对偶句和对仗句。在内容上则以写事为主。主题源于生活,以及生活琐事。揭示生活内涵,元曲深刻而直接地反映社会中各个层次的矛盾。此外在戏剧领域中,元杂剧以故事的真实度、幽默性、人本主义思想、戏剧性作为基本审美特征。
元杂剧塑造的人物的方式是多样而复杂的,这些人物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又有人间普通的生活活动,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亚里士多德在评价戏剧各个成分的相对重要性时,把情节和人物刻画放在首位。[3]同样在元杂剧中也十分重视表现人物行为的逻辑性,很少有元杂剧作品将人物刻画出“性格拧巴”、“行为无逻辑”形象特征。元杂剧的题材丰富多样,作品类型风格应有尽有,剧本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强烈的戏剧冲突,深刻的人物描写,从而塑造出许许多多的经典人物形象,它将中国戏剧文学推向了成熟阶段,可以说元杂剧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个伟大成就。
(二)《西厢记》的艺术特征
我国著名元杂剧作品《西厢记》展现出人物特征鲜明、语言生动幽默、故事一波三折、重视人性化和人物行为逻辑完整性的艺术特征。[4]
在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和红娘都是性格层面丰富立体,并且性格鲜明而不“脸谱化”的人物。在剧中,王实甫通过语言塑造、行为塑造、细节塑造、心理塑造等多种手段,刻画出了张君瑞、红娘、崔莺莺三名主要人物的鲜活形象。于红岩,张荣华把《西厢记》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古典戏剧是直接诉诸感情来提示内心世界的,而西方传统戏剧仍不脱“动作是戏剧的基本原则”的观点。[5]《西厢记》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丰满,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真实的具体的活动,来表达出他内心的愿望和理想。
除此以外,不同于其他版本西厢故事中创作者用中规中矩语言表达信息的艺术创作手法,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使用了大量幽默的、生动的、市井化的语言进行措辞。因此元杂剧版本《西厢记》最终展现出了生动幽默、容易被普通市井观众接受的艺术质感。如在《西厢记》第一幕中,创作者使用了“胡说”、“可人怜”、“好个和尚”等通俗白话语言进行措辞,并以此提升了剧目的通俗幽默效果。
故事发展一波三折,也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一大艺术特征。在剧本的构思过程中,王实甫让每一折故事中都至少包含了一次重要剧情和若干次小剧情,故事情节发展逻辑性强,因此这部剧目的节奏紧凑而不拖沓,且还能读者在欣赏后觉得痛快淋漓。
且从剧本创作效果上看,元杂剧《西厢记》是一部在观感上能够引发受众共情的剧目。在本部元杂剧故事中,红娘、崔莺莺、张生的行为都具备前因后果,因此即便观众不能认同人物的行为,但是也能理解人物为什么以特定方式组织自己的行动。如红娘虽然是一个泼辣丫鬟,却没有“为了引发剧情而毫不犹豫让两人私会”,而是出于自身利益和责任考虑本不想帮助张生和崔莺莺私会,不料老夫人出尔反尔悔婚,红娘出于正义感看不下去,才出手帮助了张生和崔莺莺。因此观众在观看本部分时,不会觉得人物的行为不合常理,反而会认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偏人性化,在情理之中的。而红娘促成崔莺莺和张君瑞姻缘的行为看似不合理,但在故事的发展中却能让观众感觉到“入情入理,值得理解”,因此受众能够极大认可剧目的故事逻辑发展真实性,和人物行动的逻辑性。
二、《西厢记》中的人物塑造方式
作为一部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利用语言塑造、行为塑造、细节塑造的方式,用寸寸笔墨刻画出了一个个令人过目不忘的鲜活形象。当代理论学者普遍认为,人物塑造真实、鲜明,人物都具备强烈特征性且人物行为逻辑性强;经常运用念白、唱段方式塑造人物特征;故事戏剧性、幽默性强;故事风格浪漫,剧情一波三折,都可被看作是元杂剧的基本艺术特色。[6]论文本章将从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出发,对《西厢记》中崔莺莺、红娘、张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进行分点解读。
(一)语言塑造方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