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20200505144134]
摘要:歌剧是欧洲近代一种大型综合性艺术体裁,是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和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中国民族歌剧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元素的影响下以独特的民族风韵区别于西洋歌剧。文章在阐述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盲目崇洋、全盘西化,全盘本土化、形式化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形式、在艺术上形成体系、坚持中国歌剧的民族性等建议。希望对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民族歌剧;发展历程;问题;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word s 1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2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与成型时期2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繁盛时期2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停滞与恢复时期 3
(四)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新时期3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3
(一)西化严重、盲目崇洋5
(二)本土化严重5
(三)过度形式化5
三、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6
(一)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形式6
(二)民族歌剧在艺术上形成体系6
(三)延续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性7
致谢 8
参考文献9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文化品味的培养和提高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方向已经进入了迫切需要升级换代的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从创作表演到人才培养已大致形成一种规模。毕竟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较之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歌剧研究者最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顺应时代的发展,如在新时期下让中国歌剧再迎来一次新辉煌,成为了一个赤手可热的话题。大多数学者和专家,都能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充分正视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新时期环境下发展的优势,然后取长补短,鼓足干劲,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中国的民族歌剧不但能够满足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欣赏需要,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获得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所谓歌剧,就是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和舞台美术等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体系。是西方近代一种大型的综合性艺术体制。其中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戏剧主要包括表演和剧本,文学是以诗歌为素材、民间舞和芭蕾构成歌剧的舞蹈元素。由于欧洲国家的观众对歌剧的喜爱,所以促进了其艺术和文化的发展。[1]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与成型时期
由于“五四运动时期”受到外国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的影响,浮现了大量的儿童歌剧,例如黎锦辉的《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等。后来,一部可视为探索性的现代歌剧作品《扬子江的暴风雨》,成为中国歌剧的先例。该作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现革命题材的歌剧。
这些歌剧在艺术上大多数都定格于借鉴西方歌剧的艺术经验,采用西方歌剧艺术手法。直到《白毛女》、《刘胡兰》等为代表的民族新歌剧的诞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歌剧。歌剧《白毛女》是民族歌剧创立过程中一项重要里程碑。[2]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繁盛时期
为了使新歌剧充满民族风格特色,来迎合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了一大批新剧目,如《小二黑结婚》、《长征》、等。所以,《白毛女》以民族歌剧的代表作被广泛的演出,不仅是在国内,也被许多国家邀请演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至今都被歌舞剧院作为保留剧目。[3]1960年以后,我国形成了一种新歌剧的创作高潮,产生了很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剧目,例如《江姐 》、《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以《江姐》最具有代表性,该剧不仅吸取川剧、京剧、越剧的创作手法,还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歌唱性段落优美流畅,深刻的刻画出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民族风格特色鲜明,戏剧性强烈。1964年首演剧目《江姐》后,立刻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中国歌剧的停滞与恢复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中国歌剧发展遭受重创。知道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中国文化发展才得以复苏。由于文艺团体的解散,民族歌剧的发展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状态。“四人帮”下台后,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江姐》、《红珊瑚》等剧目又重新开始排练和演出。80年代后期,连绵不断的演出和观众的需求,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剧作品。例如《原野》、《伤逝》等。其中以《原野》最具有代表性。[4]
(四)中国歌剧发展的新时期
经过近百多年的发展,中国民族歌剧运动走出了一条独特道路并且不同于意大利和其它的西方歌剧,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内容和形式上,中国民族歌剧日益成熟。近段时期以来,中国歌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有目共睹的成功新歌剧,这些歌剧以其成熟的艺术性、时代性,把握关键的人物塑造特点,把中国民族歌剧推向一个新高度,例如《苍原》、《屈原》、《党的儿女》等。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的构思上大致有五种形式:第一种传统戏曲为基础,例如《小二黑结婚》、《红珊瑚》、《窦娥冤》;第二种则是以民间民族歌舞剧为创作参考,创作出的新形式歌舞剧,例如《刘三姐》;第三种以话剧和演唱为主的构思形式,其中以“文革”后期的《星光啊星光》最有代表性。第四种是以参照西方歌剧形式为主要的思维构思,其代表作有《草原之歌》、《望夫云》等;最后一种以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为参照,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上一直坚持把内容需要化作艺术构思的起点,不限制于任何手法,不限制于任何剧情,只要内容需求,可以将西方歌剧的思维构思和话剧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唱的构思相结合。例如《洪湖赤卫队》、《江姐》,这两部歌剧杰作,足以看出这种创作思维构思颇有建树。[5]
到了民族歌剧发展的新时期,由生活水平的变化,到对艺术观念、歌剧兴趣的转变,歌剧创作明显的凸显出两种极端趋势:
一种是探索严肃派歌剧方向的优雅化趋势,把综合美感和高审美合成,形成一种探索中前进的形式。早起成果例如《护花神》、《伤逝》,接着又出现了《原野》、《仰天长啸》、《阿里郎》等作品,它们都是这种形式的体现。九十年代初期,《马可波罗》、《孙武》、《张骞》等作品的出现,又标志着把歌剧综合美提到了更高层次,作为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原野》、《苍原》等剧目,更是抓住了优雅化趋势的精髓。[6]
较之第一种,另外一种形式就是通俗化趋势,把百老汇音乐剧为创作基础, 加以结合,发展中国化得通俗音乐剧途径。以八十年代初的《风流年华》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为主要代表,此后这类探索贯穿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剧目不下百部,但也少有成功者。所以这种趋势较之第一种,略有不及。
中国民族歌剧从形成初期开始,它的发展方向就备受留意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其发展与创新仍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地方:
歌剧《白毛女》后,中国歌剧事业有了长远的进步,并逐步向发展中国风格的歌剧和中国风格的歌剧的道路前进。在歌剧音乐反面,除了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歌剧的成功经验外,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一批反映人民建设和人民革命的优秀歌剧涌现。其中的一些选曲,还在人民群众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时期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7]
(一)西化严重、盲目崇洋
很多专家认为,歌剧是一种“舶来品”,根本不需要搞自己风格特色的民族歌剧。“西洋歌剧演多了,久而久之,民族歌剧就出现了”,他们觉得外国歌剧什么都好,几乎都可以套用,迫切的崇拜西洋歌剧。所以,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歌剧发展历程说明,其表现形式深受西洋歌剧的影响,如果,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歌剧的同时,能够运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审美标准,发展处中国特有的民族形式歌剧,再加上中国的戏曲艺术和民间音乐精髓,那么,创作出的民族歌剧将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7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