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导演理论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戏曲中艺人的称谓有优、伶、师、俳、倡,角色(行当)称谓有生、旦、净、末、丑,没有导演的称谓,导演这一职业定位于现代。归纳《闲情偶寄》中李渔有关优师的论说,优师是参与戏曲表演工作的精通戏曲的行家。导演(优师)的主要职能是剧本选择、剧本改编,教授演员唱曲道白。李渔观念中导演只是戏曲演习的辅助角色,尽管不可或缺,他还不具备现代导演作为舞台演出实践中的主体的观念。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闲情偶寄》与导演理论3
二、优师与导演3
(一)导演其人3
(二)优师其人4
三、优师的导演工作4
(一)选剧4
(二)挑选演员5
(三)授曲5
(四)舞台表演的管理5
四、李渔导演理论的现代观照6
参考文献7
李渔导演理论研究
引言
李渔对中国古代戏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渔的戏曲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1]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的《习技第四》中。李渔建立了完备的戏曲理论体系,他的戏曲理论可以按现代戏曲表演学的范畴分为剧本论、导演论、演出论。李渔分一个个专题,对戏曲表演从“词曲”,到“演习”的各个环节、要素,都作了详尽、透辟的论述。李渔的戏曲理论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闲情偶寄》问世以来,300多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今天,用现代眼光看待李渔的戏曲理论,仍能发现其中非常具有价值的内容。本文探讨李渔的导演理论。
回顾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研究的成果,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对《闲情偶寄》有关内容的归纳、解说。因此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根据现代戏剧导演学的理论观照。优师类似导演,但不同于导演,中国戏剧导演制度是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建立的,此前是演员主导的。[7]二是缺乏知人论世。李渔讨论的戏曲活动主要是家班堂会式的演出,不是一般的市井商业演出,现代人研究李渔导演论却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闲情偶寄》与导演理论
朱锦华在《李渔戏曲理论研究50年综述》[2]总结了迄于2004年的50年来李渔戏曲理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研究的情况,其中,关于李渔的导演理论研究,该文说:到目前为止,专论李渔的导演理论并且有一定深度的论文不多。代表性研究主要有:(1)高宇的《李笠翁关于戏曲导演的学说》[3],归纳了李渔论述的有关导演学的基础内容:选择剧目、处理剧本原作、遴选演员、分派角色、排演工作、伴奏音乐的处理、戏曲舞台美术的处理。 (2)肖荣的《略论李渔的导演理论》[4],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李渔的导演学理论:第一,导演应重视选好剧本和对剧本进行艺术处理;第二,导演要担负挑选和培养演员之责,并指导演员排戏;第三,导演应调动所有舞台工作者的积极性。
2004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仍然稍嫌薄弱。以“李渔戏曲导演”为选题的研究是,(1)骆兵的《仍其体质,变其丰约——略论李渔导演择剧的可仍与可改观》[5]论述了李渔关于导演在择剧的时候如何发挥其主导性的问题。导演工作,首重选剧,选剧本有两个原则,一是“别古今”,二是“剂冷热”,其次是可仍,可改,所谓的可仍是保留原剧本的曲文和主要情节;可改是改变原剧本的科浑和细微说白。(2)郑素华《试析李渔的戏曲导演理论》[6]认为,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其系统性,李渔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戏曲导演艺术。强烈的时代感、对戏曲接受者的重视、戏曲的实践意识贯穿其理论始终。
李渔首先就注意到,导演的工作是从剧本的选择开始的。“吾论演习之工而首重选剧者” [1],故他把选剧作为《演习部》的第一章首先进行论述。整部戏曲发展的平台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剧本,有了合适的剧本,演员和导演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在剧本原有的基础之上加以自己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李渔对剧本的选择是从戏曲的整体性去考虑的。考虑到戏曲的全盘协调性,李渔认为导演最首要的任务是挑选出一部可以进行演出的剧本。如何将戏曲艺术转变成形象的舞台艺术,也就是所谓的将一度创作转变为而独创作,这中间就涉及到导演与编剧的关系。导演就是从剧作家手中获取作品,然后依据原作,尊重作者的意愿,在剧中加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将文字语言转变为一台活灵活现的舞台语言。演员是决定戏剧舞台艺术的基本力量,演员就相当于导演创作一部戏曲的原材料,成品的好与否,原材料的好坏是关键。导演就是要做到挑选演员以及培养演员。李渔重视演员的念白,在《闲情偶寄》中他指出“教习歌舞之家,演习声容之辈,咸谓唱曲难,说白易。宾白熟念即是,曲文念熟而后唱,唱必数十遍而始熟,是唱曲与说白之工,难易判如霄壤。时论皆然,予独怪其非” [1]台下的反复练习,皆是为了演出几近完美。
二、优师与导演
(一)导演其人
导演就是影视作品制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善于将自己的思想与演员的演出相结合,从而达到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的人,还是需要把文学作品转化成影视作品并搬上屏幕的负责人。导演扮演者是将影视创作中各个元素融为一体的综合者,其任务是将剧组内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团结到一起,发挥各人的才能,将所有人的劳动融为一体。导演就好比军队的最高的指挥者,导演的素质和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好坏与否;而导演的艺术风格和性格以及看待事物的价值观,往往也能决定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导演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影视导演和舞台导演。影视导演,导演将演员的身体以及情绪的表达、视线与光线的调度选择、画面构造、剪接的逻辑和音声的搭配综合运用并将剧本呈现于影视屏幕之上,这样台下的关注就能得直观的感受。而舞台导演的任务是需要将这一切连接贯通,揣摩剧本选择演员,以及舞台设计和服饰选择都是导演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优师其人
优师大多文化素质不高,“淹通文墨者少” [1]。他们原来是戏曲艺人,演出过十数出戏曲,这就是他们的凭借。受聘于主人家,有的主人授予优师全部的决断权力,演旧戏还是新戏由优师说了算;有的主人则特别提出要演新戏。而优师通常倾向教旧戏。授曲的时候,“每加工于旧,而草草于新。”[1]因为旧戏他们烂熟于心,而“每见才人所作,辄思避之,以凿枘不相入也。”[1]对于新创剧作,他们自己也不通,当然无法授受。优师在戏曲表演活动中处于与其他人:主人、编剧、歌者、观众广泛联接的地位。与主人,他们是选择和被选择的关系。优师受聘于教歌习舞之家,在文人墨客的协同下选剧、授歌童;从事舞台表演管理。与剧作者,他们要共同研究剧本。“延优师者,必择文理稍通之人,使阅新词,方能定其美恶。又必藉文人墨客参酌其间,两议佥同,方可授之使习。”[1]与演员,优师挑选演员;授曲。与顾曲周郎(观剧的宾客):戏曲为他们而演。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登场之道,盖亦难言之矣。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此等罪过,与裂缯毁璧等也。”[1]一旦演出不成功,“则主人之心血,歌者之精神,皆施于无用之地。使观者口虽赞叹,心实咨嗟,何如择术务精,使人心口皆羡之为得也。”[1]所以优师必须要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尽善尽美完成演出。李渔关于优师应该发挥他们的主导性的论说本文下一节论述时还要涉及,这里就不展开。李渔苦于优师文化素质的局限,及其主导性的缺乏,在谈及“科诨恶习”时借题发挥,说:“若天假笠翁以年,授以黄金一斗,使得自买歌童,自编词曲,口授而身导之,则戏场关目,日日更新,毡上诙谐,时时变相。此种技艺,非特自能夸之,天下人亦共信之。”[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