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艺术的传承价值研究.

摘要:扬剧是维扬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地域性尤其鲜明,在其流行区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本文追溯了扬剧从最早的花鼓戏到维扬戏到正式成立前的历史,剖析其历史价值;从扬剧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开始着手研究扬剧的艺术特征,尤其是针对扬剧的唱腔,身段形体以及音乐特色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剖析其艺术特色传承价值。通过阐述扬剧的语言、音乐、角色行当等艺术特色并通过一些具体剧目描述了成立后的发展现状,对扬剧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相对系统的梳理描述,从而深度剖析扬剧艺术的传承价值。为扬剧未来的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为扬剧艺术的传承价值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扬剧的历史价值 2
(一)具有多源头民间艺术史学价值的扬剧 2
(二)促进扬剧进一步融合的社会史学价值 2
二、扬剧的艺术特色价值 3
(一)以高胡为主体的伴奏音乐特色 4
(二)多种民间曲调融合的唱腔特色 4
(三)美轮美奂的身段形体特色 7
1.身段形体的表述性特色 7
2.身段形体的表意性特色 7
3.身段形体的表情性特色 8
三、扬剧艺术的传承价值思考 9
(一)扬剧艺术是地方戏曲艺术的精华代表 9
(二)扬剧艺术的丰富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0
(三)扬剧艺术是扬州改革开放的名片 10
结语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扬剧艺术的传承价值研究
引言
扬剧是一种起源于江苏的地方戏曲,2006年,扬剧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响应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越来越多的扬剧爱好者及专家学者投入到了传承扬剧的行列中,成为扬剧的发展指引方向。
随着扬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扬剧的生存发展与传承,并且提供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经验。很多学者也把研究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向转移到地方性剧种中。例如,邵萍在2015年发表的《论扬剧唱腔改革的价值取向》一文,针对扬剧的唱腔唱法等做了细致的分析,举出一系列的戏曲作为实例讲解,深度解析扬剧在唱腔唱法上的改革。李政成作为扬剧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在2013年撰写的《心系扬剧百年梦》中,从自身的扬剧表演经历来解说扬剧的艺术特色,积极努力的探索扬剧的传承价值,为把扬剧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发扬光大。扬剧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个热点。
扬剧的历史价值
扬剧是江苏省具有一定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她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数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她和其他姊妹剧种一样,传承与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充满了崎岖坎坷,由于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得扬剧也时起时落。但扬剧从渊源的历史长河中起伏跌宕造就了扬剧如今宝贵的历史价值。
具有多源头民间艺术史学价值的扬剧
扬剧,顾名思义是流传于江苏扬州镇江一代的地方性戏剧。据相关记载,早期以古老的“香火戏”和“花鼓戏”为基础,吸收清曲、民调,形成“淮扬戏”。
香火戏是源于苏北,据说很久以前,江都人民都有在厅堂内放置香柜烧香敬神王的习俗。到了清代初期,开始由祭祀酬神的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的祭祀会,他们的表演有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的故事,就成了后来被人们称为“香火戏”的一种戏剧表演。这种以民间祭祀的形式的戏剧,与古代的傩戏有很大的渊源,傩戏可以说是许多地方戏剧的“老祖宗”。
清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曲调,与香火戏进入上海的年代相近,他与徽剧的关系更多的应该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直到维扬戏在上海掀起热潮时,“大开口”在早期发展时是以“唐六本”为曲目编撰的根源,后来也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徽剧的影响,曲目丰富起来,因唱腔粗犷,故被称为“大开口”,又因“小开口”与“大开口”的语言一致,合并演出,相互交融才形成了早期的扬剧。
促进扬剧进一步融合的社会史学价值
扬州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隋朝之后,京杭大运河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要道,扬州依傍着京杭大运河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在扬州的传统文化中,航运文化影响很深远。在戏曲方面也不例外。各地的花鼓戏艺人乘船南下到达扬州镇江一带,花鼓戏得以流传广泛。在清朝乾隆年间,每逢灯节或庙会,都会有艺人在此传唱花鼓戏,这一风俗一直流传到解放前。
花鼓戏得以在民间传播之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归根于织坊的建立。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镇江、扬州一带作为丝绸供应基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纺织,织坊也四处林立。汪复昌、吴铁铮在《谈徽、京剧对扬剧的影响》中提到:“很多在织坊里工作的人们都是花鼓戏的业余玩友,这群人又被称之为‘玩亮儿’。” [2]这些“玩亮儿”不以此谋生,只是在纺织的过程中,面对枯燥机械的工作随口哼唱几句,彼此之间互相传唱。偶尔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使得花鼓戏的传唱范围更加广泛。在花鼓戏的老艺人中,很多都是出自于织坊。
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因为各种原因,维扬戏在上海、镇江掀起热潮,镇江在当时文化上交流甚广,维扬戏在镇江掀起一股强流。此时花鼓戏的老艺人们觉得“花鼓戏”这个名字已经不足以代表这门艺术,于是想到花鼓戏是用镇江和扬州两地的方言表演的,便想用镇江扬州两地的地名命名花鼓戏。一开始老艺人们提议命名为“洪扬戏”,因为镇江的老艺人们认为镇江的古称叫“洪江”,后来经过镇江扬州两地的老艺人们商榷,确定更名为“维扬文戏”。但是据后人考证“洪江”这个古称并不存在,反而“维扬”是扬州的古称。其实,当时在维扬戏在上海发展最鼎盛时期,至少有50%以上的表演者是来自于镇江的。自从“小开口”更名为“维扬文戏”之后,被称之为“大开口”的香火戏也觉得名字不够文雅,于是也跟着改名为“维扬大班”。此时的“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是唱对台戏的。但是因为“维扬文戏”唱腔优雅,更符合当时上海人的审美观念,所以较于“唱一句敲一下”的“维扬大班”更受欢迎。而维扬文戏在镇江也是发展甚好,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开始有公认的流派,后来较为出名的“金派”就是其中之一。于是“维扬文戏”发展的越来越红火,“维扬大班”也逐渐无人问津,很多“大开口”艺人开始唱“小开口”。所以说扬剧在上海、镇江逐步形成发扬光大,这和人口流动向大城市进军发展经济而带来了扬剧的最后融合成型。特别是镇江与扬剧的情缘极为深远,2007年末,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金运贵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也在镇江举行。金云贵是“金派”艺术的创始人,是扬剧在上海和镇江发展的重要推动人之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