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艺术研究

歌剧《白毛女》是20世纪后半叶,在我国上演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歌剧之一,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之作。本文对《白毛女》的表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音乐的表现,唱腔的处理和人格形象塑造三个方面着手分类分析汇总,希望总结出《白毛女》表演艺术特色。研究《白毛女》的表演艺术不但能够深入的了解中国歌剧的发展与内涵,为我们演唱歌剧作品提供重要的帮助,使广大音乐工作者对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能为我国民族歌剧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 1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表现2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融入 2
(二)传统民族调式在歌剧中的运用 3
(三)乐器和声配置的渲染3
二、歌剧《白毛女》中的演唱处理4
(一)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的结合4
(二)气息处理与共鸣位置的结合5
(三)我国特有唱法“润腔”的运用7
三、歌剧《白毛女》中的形象塑造7
(一)歌剧人物塑造的要求 7
(二)“杨白劳”人物形象塑造 8
(三)“喜儿”形象塑造 8
结语 9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艺术研究
引言
歌剧《白毛女》诞生于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中,是我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之作。该剧本是邵子南根据河北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执笔初稿,后由贺敬之、丁毅最终定稿,并由马可、瞿维等人作曲完成的。《白毛女》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各界上演场数最多、感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歌剧之一,也是延安文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在我国近现代新歌剧音乐发展起到奠定作用,我们研究分析《白毛女》的表演艺术不但能够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内涵,为我们演唱民族歌剧作品提供重要的帮助,而且也能为我国民族歌剧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
一、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表现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融入
歌剧《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中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力,是我国近现代歌剧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并成为新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一代经典作品。《白毛女》音乐创作中吸收学习了大量中国民族戏剧元素。尤其是传统民族戏剧中的相应音乐。在吸收戏剧音乐的唱腔、韵白和器乐为代表的元素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进,并突破性的融入传统戏剧强调艺术表演的特性,从而使得歌剧《白毛女》无论从音乐演奏还是表演展示上都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秧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歌舞表演艺术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此期间诞生了如《兄妹开荒》、《动员起来》等优秀的秧歌剧。秧歌艺术的蓬勃发展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打下了夯实的根底,并为其提供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创作经验。在特殊的抗日战争时期,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斗争的斗志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白毛女》在音乐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歌和地方戏剧的曲调,如洞北民歌《小白菜》。一般意义上的梆子泛指北方梆子,河北梆子是梆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唱法在结合打击乐的基础上极具地方特色,一直以来也被视为河北地方民俗表演。如同其他许多地方戏曲以及表演形式一样,河北梆子在数百年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深根植于北方民间舞台,这也无疑让融入梆子元素进行表演的《白毛女》更加容易为北方大众所接受。众所周知,梆子表演通过梆板的打击结合说唱来进行,这无疑非常具有节奏感,配合着表演者高亢激昂的说唱,往往可以将所表达的情感凸显的更加浓烈。歌剧《白毛女》的中第三幕中有许多唱段可以体现梆子的元素,尤其是在第3场的53曲,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作曲者的良苦用心。[8]
谱例: 
歌剧《白毛女》作为革命时期产生的作品,在特殊时期产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唱段,并且对之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其中,尤其以《扎红头绳》、《北风吹》这些唱段为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加入了很多前文提到的北方梆子的演绎手法,在现代歌剧中灌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让歌剧更具有表现力。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让歌剧《白毛女》产生了悠扬动听但是却又符合特殊时期阶级性的形式,再加上历次表演中具有雄厚表演功底的歌剧演员,让特殊时代的歌剧形象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喜好。
歌剧《白毛女》中的角色,往往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主人公喜儿。从歌剧创作的角度来说,喜儿为代表的歌剧说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流传甚广的《小白菜》有一定的关联。《白毛女》的原型《白毛仙姑》和《小白菜》同样都是在河北地区比较流传的故事,而《小白菜》力主表现的是一个饱受家庭虐待的孩子对母亲的哀念,虽然《小白菜》的唱词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其中乐曲在悠扬婉转中流露出的浓浓哀伤却让人心恸。歌剧《白毛女》在开场时候的音乐就能很明显看到《小白菜》中的乐曲元素,但同时也根据自身歌剧创作的需要进行了改动,尤其是在乐曲的节奏上有了明显的改变。举例来说,《小白菜》在乐曲演奏的大多数时候以4/5拍为主,同时少量切换至3/4拍;而歌剧《白毛女》在开场部分音乐明显看出是以3/4拍为演奏形式,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让歌剧显得在婉转中与自身的主题相契合。[3]
同时,歌剧《白毛女》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捡麦根》和《十月飘雪》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目。尤其是在杨白劳在歌剧中出场的那一刻,《捡麦根》的曲子就悠悠的演奏起来。《捡麦根》作为一曲山西民间的秧歌,主要是在描绘农民捡麦根时候的劳作之情。用《捡麦根》这一曲来为杨白劳的出场作为烘托,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中,杨白劳是一个受尽地主压迫但是又始终老实本分守着规矩的农民形象。但是当歌剧进行到杨白劳面临饿肚子,面临自己的女儿受冻挨饿的现状时,歌剧的音乐就突兀的进行了转变。此时,歌剧中传来《十里风雪》那充满凄凉而又忧伤的曲调,这也让观众无疑为主人公所面临的悲剧命运感同身受。
(二)传统民族调式在歌剧中的运用
从大体上来看,歌剧《白毛女》与同时期歌剧作品较明显的不同是《白毛女》在音乐创作上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民族调式。民族调式的融合是与作者对于作品理解分不开的。我国民族代表调式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在此根底上发生的音阶统称为五声调式。中国的传统乐曲大多数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而成的。民族调式的运用更体现出这部作品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在表现上,性格韵味上都和西方的大小调的创作形式截然不同并与其区别开来。歌剧里杨白劳和喜儿的很多唱段都是采用的民族调式,并成为一代经典为人物津津乐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0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