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云话剧天朝上邦三部曲的研究。
根据老舍未完成小说《正红旗下》改编的《天朝上邦三部曲》,作者李龙云区别于他早中期的作品风格,着重表演略减文学。老舍遗作的文学起点很高,李龙云在剧本第一部《家事》中,完全尊重了老舍遗作,在后面两部《国事》、《天下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编。丰富的表演元素、借鉴的表演理念都十足的运用在了作品中,以表达出作品中“人”的价值观念。文章从剧本的文学层面入手,逐渐过渡到表演理念,表演元素,以及人物形象,做出了分析和归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的文学表达1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的创作背景2
(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2
(三)悲剧下的国民性批判主题2
二、《天朝上邦三部曲》的表演理念3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中的“间离效果”3
(二)《天朝上邦三部曲》中的“自由时空观”4
(三)《天朝上邦三部曲》中的戏曲元素4
三、《天朝上邦三部曲》表演理念的“核心”.5
(一)表演理念中 “人”形象塑造5
(二)表演理念中 “人”核心意义6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李龙云话剧《天朝上邦三部曲》的研究
引言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创作于20C60s,直到他去世都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现正收藏这部遗著的手稿。[1] 李龙云这部晚期剧作《天朝上邦三部曲》正是根据《正红旗下》改编而成,内容分为三部《家事》、《国事》、《天下事》,其中《家事》大致是由小说《正红旗下》改编,后两部则是李龙云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编创。这部内涵深刻、历史性突出的史诗般的剧作已经被搬上话剧舞台多年了,它对于话剧界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它的研读意义也是深刻的。笔者通过仔细研究剧本,将从剧本的文学性和文学创作以及李龙云的创作目的和用意开始研究和阐释,逐渐过渡到它的表演理念,其中主要包括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和“间离效果”以及“高行建戏剧观”理念、“场面化”来着重分析,来突出李龙云这部剧中的表演元素和所包括的“形式与内容”。最后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于剧本所带来的人学问题,价值意义进行总结,以及《天朝上邦三部曲》的不足做出自己的评价,希望能为今后研究此部剧作和李龙云作品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话剧和表演。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的文学表达
《三部曲》的完成,是李龙云对于老舍的传承与发展。老舍的文学起点很高,而且是自传体小说,老舍先生可能酝酿了一生的情感阅历与生命体验,来完成这部巨著。[2]《正红旗下》小说的脉李龙云在第一部《家事》中呈现出来,接下来的《国事》、《天下事》就是属于他的独立思考与创作了。李龙云的作品具有很强烈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和现实主义气息,在这部剧作中体现得最为彻底和明确。在剧中,以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去描述一群平凡而又可悲的人群,确实需要具有现实主义的描述和隐藏的国民批判性。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的创作背景
《三部曲》是根据《正红旗下》改编而成,《正红旗下》写的是老舍出生前后的1898——1901年,即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它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上磨难重重的国家而言,是值得记忆的日子中最痛心、最无奈、最集中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期间,从百日维新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在全国打响、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辛丑条约签订每一件刻骨铭心、丧权辱国的事件都值得国人思考,值得永久的评判和铭记。《三部曲》同样以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围绕一系列的事件和紧密联系的家族,为我们展示了宽广的社会场景,抒写了一副精神蜕变、民族文化的历史卷张。但是,义和团运动和抵抗八国联军的战争在剧中未曾正面出现,浓墨重彩的是这些事件发生和冲击下,一群北京文人、旗兵、女人等的命运和心灵变化。尤其突出的是北京文人,在传统儒释道文化的长期滋养与“毒害”下,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畸形的人格特质和生活追求。而战火纷繁、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及中西文化强烈冲突中,又更加突显出了这群畸形人格的可悲可颂的悲惨命运。[3]笔者相信,李龙云创编《正红旗下》的目的,不仅仅是它的魅力曾经深深的吸引着李龙云,《正红旗下》的残缺又令他有所想、有所动,不愿看到想把它搬上舞台和银幕的人裹足不前。同时,也是为了描述这一历史现象和人类思想的愚昧性,创作出更多属于他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发展至今,基本上是从写故事发展成为写“人”。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是以实际生活为前提,写日常生活中真真实实发生的故事,去写生活的中矛盾、冲突、代表事件,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4]当今的现实主义继承了这一观点,并且,在这种观点基础之上,又有了更深一步的阐释。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史上,曾经历两次较大规模的西风东渐潮。在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与热潮中,李龙云他一直表明自己对一条道路选择的自信(这些能在作品及他的采访中有明确的发现),也展示了他坚持不懈对美学的追求,这条道路就是坚持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原则。[5]李龙云他的剧作大部分具有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特点,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和对老百姓的同情等等一类创作特点。在《天朝》中,“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显得尤其的突出。
《天朝上邦三部曲》中,从始至终都是讲的关于老舍这个家族以及跟他们家族相关人物的事情,从这个人物中去反映这个时代的陋习,老百姓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弊端。例如:故事中的定大爷和牛牧师之间的故事。定大爷因为洋人在中国猖狂放肆,大摆宴席请牛牧师到他府上吃饭做客,目的是为了找机会好好的羞辱牛牧师,自认中国是天朝上邦由不得其他国家来放肆。竟是用这样一种羞辱方式—在数以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中遗留下来的多种繁重而复杂的礼节。饭后送礼给他送单数,送名贵经书等等,这些在当时传统文化熏陶的畸形中国人眼里,这些礼数属于冒犯客人,侮辱来客。可是他们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些名贵的礼物在牛牧师的眼里,只是名贵的礼物,他喜不胜收。这件事从事件本身来看,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洋人的故事,但是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事件的本质。清朝晚期,闭关锁国,中国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儒家文化的熏陶,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面对洋人的入侵,仍旧用自己的方式对待,最后下场惨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的文学表达1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的创作背景2
(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2
(三)悲剧下的国民性批判主题2
二、《天朝上邦三部曲》的表演理念3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中的“间离效果”3
(二)《天朝上邦三部曲》中的“自由时空观”4
(三)《天朝上邦三部曲》中的戏曲元素4
三、《天朝上邦三部曲》表演理念的“核心”.5
(一)表演理念中 “人”形象塑造5
(二)表演理念中 “人”核心意义6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李龙云话剧《天朝上邦三部曲》的研究
引言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创作于20C60s,直到他去世都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现正收藏这部遗著的手稿。[1] 李龙云这部晚期剧作《天朝上邦三部曲》正是根据《正红旗下》改编而成,内容分为三部《家事》、《国事》、《天下事》,其中《家事》大致是由小说《正红旗下》改编,后两部则是李龙云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编创。这部内涵深刻、历史性突出的史诗般的剧作已经被搬上话剧舞台多年了,它对于话剧界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它的研读意义也是深刻的。笔者通过仔细研究剧本,将从剧本的文学性和文学创作以及李龙云的创作目的和用意开始研究和阐释,逐渐过渡到它的表演理念,其中主要包括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和“间离效果”以及“高行建戏剧观”理念、“场面化”来着重分析,来突出李龙云这部剧中的表演元素和所包括的“形式与内容”。最后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于剧本所带来的人学问题,价值意义进行总结,以及《天朝上邦三部曲》的不足做出自己的评价,希望能为今后研究此部剧作和李龙云作品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话剧和表演。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的文学表达
《三部曲》的完成,是李龙云对于老舍的传承与发展。老舍的文学起点很高,而且是自传体小说,老舍先生可能酝酿了一生的情感阅历与生命体验,来完成这部巨著。[2]《正红旗下》小说的脉李龙云在第一部《家事》中呈现出来,接下来的《国事》、《天下事》就是属于他的独立思考与创作了。李龙云的作品具有很强烈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和现实主义气息,在这部剧作中体现得最为彻底和明确。在剧中,以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去描述一群平凡而又可悲的人群,确实需要具有现实主义的描述和隐藏的国民批判性。
(一)《天朝上邦三部曲》的创作背景
《三部曲》是根据《正红旗下》改编而成,《正红旗下》写的是老舍出生前后的1898——1901年,即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它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上磨难重重的国家而言,是值得记忆的日子中最痛心、最无奈、最集中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期间,从百日维新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在全国打响、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辛丑条约签订每一件刻骨铭心、丧权辱国的事件都值得国人思考,值得永久的评判和铭记。《三部曲》同样以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围绕一系列的事件和紧密联系的家族,为我们展示了宽广的社会场景,抒写了一副精神蜕变、民族文化的历史卷张。但是,义和团运动和抵抗八国联军的战争在剧中未曾正面出现,浓墨重彩的是这些事件发生和冲击下,一群北京文人、旗兵、女人等的命运和心灵变化。尤其突出的是北京文人,在传统儒释道文化的长期滋养与“毒害”下,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畸形的人格特质和生活追求。而战火纷繁、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及中西文化强烈冲突中,又更加突显出了这群畸形人格的可悲可颂的悲惨命运。[3]笔者相信,李龙云创编《正红旗下》的目的,不仅仅是它的魅力曾经深深的吸引着李龙云,《正红旗下》的残缺又令他有所想、有所动,不愿看到想把它搬上舞台和银幕的人裹足不前。同时,也是为了描述这一历史现象和人类思想的愚昧性,创作出更多属于他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发展至今,基本上是从写故事发展成为写“人”。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是以实际生活为前提,写日常生活中真真实实发生的故事,去写生活的中矛盾、冲突、代表事件,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4]当今的现实主义继承了这一观点,并且,在这种观点基础之上,又有了更深一步的阐释。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史上,曾经历两次较大规模的西风东渐潮。在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与热潮中,李龙云他一直表明自己对一条道路选择的自信(这些能在作品及他的采访中有明确的发现),也展示了他坚持不懈对美学的追求,这条道路就是坚持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原则。[5]李龙云他的剧作大部分具有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特点,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和对老百姓的同情等等一类创作特点。在《天朝》中,“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显得尤其的突出。
《天朝上邦三部曲》中,从始至终都是讲的关于老舍这个家族以及跟他们家族相关人物的事情,从这个人物中去反映这个时代的陋习,老百姓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弊端。例如:故事中的定大爷和牛牧师之间的故事。定大爷因为洋人在中国猖狂放肆,大摆宴席请牛牧师到他府上吃饭做客,目的是为了找机会好好的羞辱牛牧师,自认中国是天朝上邦由不得其他国家来放肆。竟是用这样一种羞辱方式—在数以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中遗留下来的多种繁重而复杂的礼节。饭后送礼给他送单数,送名贵经书等等,这些在当时传统文化熏陶的畸形中国人眼里,这些礼数属于冒犯客人,侮辱来客。可是他们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些名贵的礼物在牛牧师的眼里,只是名贵的礼物,他喜不胜收。这件事从事件本身来看,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洋人的故事,但是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事件的本质。清朝晚期,闭关锁国,中国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儒家文化的熏陶,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面对洋人的入侵,仍旧用自己的方式对待,最后下场惨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