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近十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
抗病毒治疗在遏制艾滋病流行.延长HIV/AIDS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2].衢州市于2005年开始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为了解抗病毒治疗效果,现对衢州市2005-2014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5-2014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年在衢州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14周岁的HIV/AIDS.1.2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基本情况表和随访表,收集HIV/AIDS人口学特征.HIV感染史.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艾滋病病毒载量等资料.1.3统计分析使用Excel2003整理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基本特征衢州市2005-2014年纳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243例,其中男性180例,占74.07%;女性63例,占25.93%;男女比为2.86∶1.年龄21~80岁,平均(40.83±12.37)岁,主要集中在25岁~.35岁~和45~54岁,分别占27.98%(68/243).30.86%(75/243)和20.58%(50/243);婚姻状况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占53.91%(131/243);户籍以本地为主,占83.13%(202/243).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其中异性性接触和同性性接触传播分别占64.20%(156/243)和32.51%(79/243);经血液传播占3.29%(8/243).2.2退出治疗情况截止到2014年底,218例尚在治疗,占89.71%;20例退出治疗,占8.23%;5例转到外地治疗,占2.06%.20例退出治疗原因依次为不良反应退出7例,死亡6例,依从性差5例,治疗失败1例,其他原因1例.2.3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HIV/AIDS治疗12个月艾滋病病毒载量按照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将243例HIV/AIDS分为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组和200~349个/μL组,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实际完成病毒载量检测69和52例,其中病毒载量降至400拷贝/mL以下分别占91.30%(63/69)和90.38%(47/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2.4抗病毒治疗12个月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F=18.36,P<0.01),由基线时(200.00±103.75)个/μL上升到第12个月(318.01±149.02)个/μL.在治疗第3.6.9和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幅分别为40.00%.6.79%.2.34%和3.92%,增幅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缓,见表1.2.5不同基线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基线CD4+T淋巴细胞<100个/μL.100个/μL~和200个/μL~组在治疗后12个月内各治疗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长(F=26.51.8.47和8.44,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300个/μL组在治疗1年内各治疗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9,P>0.05),见表2.3讨论本次研究对象均根据国家抗病毒治疗手册采取规范治疗方案以及定期CD4+T淋巴细胞检测,研究资料完整准确.但因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不一,且存在中断治疗现象,因此至观察结束,难以实现基线数据和12个月样本数据一致,这是本研究不足之处.本调查结果显示,经抗病毒治疗后,HIV/AIDS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长,其中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有90.91%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其病毒载量降至400拷贝/mL以下,与其他调查结果相似[3-5],提示衢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抗病毒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在第3个月增幅最大为40.00%,之后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幅减缓.同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100个/μL.100个/μL~和200个/μL~组在治疗后1年内各治疗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长;而基线CD4+T淋巴细胞≥300个/μL组在治疗1年内各治疗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有关报道不同[5].这可能与CD4+T淋巴细胞上升到约400个/μL就很难继续上升有关.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仅仅基线CD4+T淋巴细胞≥300个/μL组CD4+T淋巴细胞恢复到400个/μL,可见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恢复能力不同,其中基线时高CD4+T淋巴细胞水平免疫功能者更易恢复正常水平,说明在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高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取得更好疗效.此外,还发现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的243例HIV/AIDS中有8.23%退出治疗,原因主要为发生不良反应.死亡和依从困难.提示要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并对HIV/AIDS开展依从性教育,提高患者纳入治疗及时性[6-7].参考文献[1]TEMESSGENZ.Advancesinantiretroviraltherapy[J].DrugNewsPerspect,2008,21(21):125-131.[2]王陇德.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06.[3]杨慧,阮师漫,李建卓,等.2004-2012年济南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5):587-588.[4]罗建勇,陈中文,向泽林,等.嘉兴市2004-2010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8):591-594.[5]杨常敏,余爱玲,周莹荃,等.艾滋病患者不同基线CD4水平抗病毒疗效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8):1073-1074.[6]曾祥丽,马伟科,李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未满12个月终止原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68-269.[7]魏秀青,张园园,陈曦.湖南省2011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分析[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3,3(1):42-45.
年在衢州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14周岁的HIV/AIDS.1.2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基本情况表和随访表,收集HIV/AIDS人口学特征.HIV感染史.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艾滋病病毒载量等资料.1.3统计分析使用Excel2003整理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基本特征衢州市2005-2014年纳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243例,其中男性180例,占74.07%;女性63例,占25.93%;男女比为2.86∶1.年龄21~80岁,平均(40.83±12.37)岁,主要集中在25岁~.35岁~和45~54岁,分别占27.98%(68/243).30.86%(75/243)和20.58%(50/243);婚姻状况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占53.91%(131/243);户籍以本地为主,占83.13%(202/243).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其中异性性接触和同性性接触传播分别占64.20%(156/243)和32.51%(79/243);经血液传播占3.29%(8/243).2.2退出治疗情况截止到2014年底,218例尚在治疗,占89.71%;20例退出治疗,占8.23%;5例转到外地治疗,占2.06%.20例退出治疗原因依次为不良反应退出7例,死亡6例,依从性差5例,治疗失败1例,其他原因1例.2.3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HIV/AIDS治疗12个月艾滋病病毒载量按照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将243例HIV/AIDS分为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组和200~349个/μL组,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实际完成病毒载量检测69和52例,其中病毒载量降至400拷贝/mL以下分别占91.30%(63/69)和90.38%(47/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2.4抗病毒治疗12个月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F=18.36,P<0.01),由基线时(200.00±103.75)个/μL上升到第12个月(318.01±149.02)个/μL.在治疗第3.6.9和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幅分别为40.00%.6.79%.2.34%和3.92%,增幅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缓,见表1.2.5不同基线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基线CD4+T淋巴细胞<100个/μL.100个/μL~和200个/μL~组在治疗后12个月内各治疗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长(F=26.51.8.47和8.44,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300个/μL组在治疗1年内各治疗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9,P>0.05),见表2.3讨论本次研究对象均根据国家抗病毒治疗手册采取规范治疗方案以及定期CD4+T淋巴细胞检测,研究资料完整准确.但因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不一,且存在中断治疗现象,因此至观察结束,难以实现基线数据和12个月样本数据一致,这是本研究不足之处.本调查结果显示,经抗病毒治疗后,HIV/AIDS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长,其中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有90.91%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其病毒载量降至400拷贝/mL以下,与其他调查结果相似[3-5],提示衢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抗病毒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在第3个月增幅最大为40.00%,之后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幅减缓.同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100个/μL.100个/μL~和200个/μL~组在治疗后1年内各治疗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长;而基线CD4+T淋巴细胞≥300个/μL组在治疗1年内各治疗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有关报道不同[5].这可能与CD4+T淋巴细胞上升到约400个/μL就很难继续上升有关.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仅仅基线CD4+T淋巴细胞≥300个/μL组CD4+T淋巴细胞恢复到400个/μL,可见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恢复能力不同,其中基线时高CD4+T淋巴细胞水平免疫功能者更易恢复正常水平,说明在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高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取得更好疗效.此外,还发现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的243例HIV/AIDS中有8.23%退出治疗,原因主要为发生不良反应.死亡和依从困难.提示要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并对HIV/AIDS开展依从性教育,提高患者纳入治疗及时性[6-7].参考文献[1]TEMESSGENZ.Advancesinantiretroviraltherapy[J].DrugNewsPerspect,2008,21(21):125-131.[2]王陇德.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06.[3]杨慧,阮师漫,李建卓,等.2004-2012年济南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5):587-588.[4]罗建勇,陈中文,向泽林,等.嘉兴市2004-2010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8):591-594.[5]杨常敏,余爱玲,周莹荃,等.艾滋病患者不同基线CD4水平抗病毒疗效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8):1073-1074.[6]曾祥丽,马伟科,李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未满12个月终止原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68-269.[7]魏秀青,张园园,陈曦.湖南省2011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分析[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3,3(1):42-4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