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CT平扫与CT增强的影像对比
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CT平扫与增强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经手术.穿刺病理或通过MRI核素扫描证实的4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平扫与增强的影像表现.结果42例患者CT多呈现肝内单发.多发类圆形或者类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38例呈典型肝血管瘤表现,即动脉期边缘呈结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节状及环状强化特征,延迟期则呈现出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央填充强化;2例为动脉期病灶整体强化,延迟期为等密度;2例为早期病灶中心斑点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向周围填充至病灶整体强化.30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动脉期快速均匀明显强化;8例原发性肝癌,平扫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下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4例肝腺瘤,平扫为边界较清晰的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等密度.结论肝血管瘤CT平扫与增强差异较大,平扫与增强相结合更有利于发现肝血管瘤.关键字:肝血管瘤;CT诊断;密度;扫描;肝血管瘤通常称为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在健康体检中发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以成年女性患者数量居多[1].较大的肝血管瘤通常因为压迫周围器官导致腹痛.腹胀等,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肿瘤破裂,而一旦肿瘤破裂,患者生存率仅为1%[2],故早期正确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血管瘤CT平扫与增强的影像表现,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与增强的影像表现.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23~56岁,平均(40.03±3.15)岁.所有患者均在健康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均在我院实施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在健康体检或者其他检查时发现,而后行进一步CT检查,且无轻微不适或者显着临床症状;(2)经手术.穿刺病理或MRI核素扫描,确诊为肝血管瘤;(3)无严重合并症,且年龄20~70岁.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感染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肺功能障碍等的患者;(3)无法定监护人者;(4)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5)合并恶性肿瘤者.1.2.方法采用8排螺旋CT机,型号为GELightSpeedUltra,层厚为7.5mm,间距为7.5mm,为患者实施CT连续扫描.在实施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而后结合CT表现进行分析.增强扫描期间,应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以2.5~3.0ml/s的速度注射80~100ml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注射完成后25~30s.55~60s实施动脉期与门脉期的扫描,2~5min后延迟扫描[2],诊断不明确时行最长30min延迟扫描.记录病灶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部位.密度.生长方式及强化特点等影像表现,分析其影像特点.2.结果2.1.CT平扫下表现42例中,多发4例,单发38例,共发现病灶51个;肝左叶12例,肝右叶26例,全肝4例;不规则形态的病灶12个;类圆形形态39个;大小1.5~8.0cm,>3.0cm病灶18个,≤3.0cm病灶33个;51个病灶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平扫密度均为低密度,均匀低密度45个,不均匀低密度6个(均为>4.0cm的病灶).2.2.CT增强扫描下表现CT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存在显着的边缘强化特征,延迟期则呈现出填充性的转变.早期病灶边缘高度强化38例,早期完全强化2例,均为<2cm的病灶;早期病灶中心斑点状明显强化2例,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向周围填充至病灶整体强化.约90.5%的病例呈现典型的增强范围向中心扩展趋势,最高密度一般与同层大血管密度相仿,且在3.5cm以上的病灶动脉期边缘呈现出明显强化的特征.局灶性结节增生30例,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增强动脉期快速均匀明显强化;原发性肝癌8例,平扫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下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肝腺瘤4例,平扫为边界较清晰的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等密度.所有病例在充分延迟时均表现为与肝实质呈大致相等或稍高密度.3.讨论3.1.肝血管瘤的病理特征肝血管瘤外观呈现出蓝色.紫红色,由多个大小不一的血窦组合而成,血窦中包含内皮细胞,中间具有纤维隔,且切面呈囊状或者筛状,故而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3].血管瘤瘤周组织与瘤体有管道相通,其血流特点为窦内的血流缓慢地从肿瘤外周向中心流动.3.2.肝血管瘤的CT扫描当前临床诊断肝血管瘤多采用超声诊断的方式,具体可以包含混合型.低回声型及高回声型[4].高回声型临床诊断检出率较高,诊断价值比较突出[5].但是混合型.低回声型的诊断效果却不够理想,对患者的疾病早期诊断与鉴别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肝脏CT多期增强扫描有重要意义,可以对超声难以诊断的肝血管瘤进行准确诊断.肝血管瘤在CT检查中,大多数病灶具有典型的.显着的慢进.慢出特征[6],后期则造影剂逐渐向病灶内部填充,至延迟扫描时与肝实质密度相仿,这与肝血管瘤的病理特点相符.采用CT扫描技术诊断肝血管瘤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遇到较小病灶时,需要尽量实施薄层扫描[7],有利于发现病灶的强化特点;(2)注射对比剂的速度要快,且将快速扫描与延时扫描相结合,对比剂的剂量需要保持在80~100ml;(3)针对相对较小的血管瘤,通常早期强化效果并不明显,故而需要提升延时扫描的重视程度;(4)延时扫描时间通常在5~15min,最高可以延时到30min[8].在为肝血管瘤患者实施长时间延迟扫描时,需要积极与患者交流,为患者介绍长延时扫描对较小肝血管瘤诊断的重要价值,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进而全面提升CT诊断肝血管瘤的检出率.3.3.肝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3.3.1.原发性肝癌主要与小肝癌进行鉴别.小肝癌与肝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在动脉期小肝癌通常呈现出均一性的显着强化特征,肝实质期与门脉期,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肝脏,对比剂具有快进快出的特征[9].当原发性肝癌表现不典型时,早期可以明显强化,但门脉期造影剂退出不明显,此时与一些强化表现不典型血管瘤的鉴别比较难,延时扫描至关重要,有时需进行30min的长时间延时,延时扫描小肝癌呈低密度结节灶,而血管瘤呈等密度.另外,可以结合患者病史进行鉴别诊断,肝癌多以肝硬化或慢性乙型肝炎等长期肝病为基础,而血管瘤通常无此病史,还可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进行鉴别,肝癌患者通常有AFP含量升高现象,而血管瘤患者的AFP不升高.3.3.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一般无临床体征,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平扫时呈现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增强动脉期快速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10],部分病例可见中心瘢痕组织,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早期不强化,呈星芒状低密度,至延迟期明显强化,这一征象具有特征性.但血管瘤呈现动脉逐渐由边缘向病灶中心填充式的强化,至延迟期仍与肝实质呈等密度改变,部分不典型血管瘤动脉期整体均匀强化,至延迟期也与肝实质呈等密度改变.3.3.3.肝腺瘤肝腺瘤患者多为女性,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患者多无显着症状.平扫为边界较清晰的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等密度,延时期呈稍低密度,与血管瘤延迟期呈等密度不同,可以鉴别.本研究结果显示,42例肝血管瘤患者CT多呈现出肝内单发.多发类圆形或者是类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90.5%的病例在动脉期存在显着的环形强化特征,延迟期则呈现出填充性的转变.大多数肝血管瘤CT具有特征性,仔细分析容易诊断,对于部分不典型血管瘤,长延时扫描的意义重大,其延迟扫描与肝实质呈等密度或大部分区域呈等密度,能够帮助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在实际的CT扫描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实施薄层扫描.注射对比剂时速度需要尽量快,且将快速扫描与延时扫描相结合,对比剂的剂量控制在80~100ml.熟练掌握肝血管瘤的特征性征象,能够极大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度.参考文献:[1]李洪涛.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6):22-23.[2]高维克,戴朝六.肝血管瘤诊断与治疗现状[J].腹部外科,2017,30(6):496-499.[3]韩铮,刘爱连,刘泽群,等.DWI不同指数模型在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7,8(7):519-525.[4]唐艳琼,李加伍,凌文武,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及其与肝血管瘤的鉴别[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7,21(4):377-380.[5]王波涛,刘刚,樊文萍,等.纹理特征分析在肝囊肿及肝血管瘤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报,2017,39(2):169-176.[6]宋毅,程敬亮,郑权,等.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对肝血管瘤与肝细胞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2(2):221-223.[7]和春华.超声多普勒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医疗装备,2018,31(2):32-33.[8]张茜,陈文卫,夏洪波,等.动态血管模式在低回声肝血管瘤与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2):277-281,287.[9]张茜,夏洪波,周尉玺.上腹部CT多期扫描与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3):1125-1128.[10]俞琴,冉隆富,周映华,等.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现代临床医学,2008,34(6):445-446.
节状及环状强化特征,延迟期则呈现出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央填充强化;2例为动脉期病灶整体强化,延迟期为等密度;2例为早期病灶中心斑点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向周围填充至病灶整体强化.30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动脉期快速均匀明显强化;8例原发性肝癌,平扫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下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4例肝腺瘤,平扫为边界较清晰的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等密度.结论肝血管瘤CT平扫与增强差异较大,平扫与增强相结合更有利于发现肝血管瘤.关键字:肝血管瘤;CT诊断;密度;扫描;肝血管瘤通常称为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在健康体检中发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以成年女性患者数量居多[1].较大的肝血管瘤通常因为压迫周围器官导致腹痛.腹胀等,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肿瘤破裂,而一旦肿瘤破裂,患者生存率仅为1%[2],故早期正确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血管瘤CT平扫与增强的影像表现,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与增强的影像表现.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23~56岁,平均(40.03±3.15)岁.所有患者均在健康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均在我院实施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在健康体检或者其他检查时发现,而后行进一步CT检查,且无轻微不适或者显着临床症状;(2)经手术.穿刺病理或MRI核素扫描,确诊为肝血管瘤;(3)无严重合并症,且年龄20~70岁.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感染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肺功能障碍等的患者;(3)无法定监护人者;(4)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5)合并恶性肿瘤者.1.2.方法采用8排螺旋CT机,型号为GELightSpeedUltra,层厚为7.5mm,间距为7.5mm,为患者实施CT连续扫描.在实施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而后结合CT表现进行分析.增强扫描期间,应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以2.5~3.0ml/s的速度注射80~100ml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注射完成后25~30s.55~60s实施动脉期与门脉期的扫描,2~5min后延迟扫描[2],诊断不明确时行最长30min延迟扫描.记录病灶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部位.密度.生长方式及强化特点等影像表现,分析其影像特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