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 湖南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是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写照。文章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分析湖南花鼓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析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更好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凝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同时能为今后湖南花鼓戏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使湖南花鼓戏能得到各级文化部门、以及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湖南花鼓戏的现状2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
三、当今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3
四、湖南花鼓戏传承与保护重要性引发的社会思考4
致谢5
参考文献6
附录7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于湖南益阳,在清朝中期就已萌芽,是农民插秧时唱的秧歌,打樵时唱的樵歌,捕鱼时唱的渔歌,采茶时唱的茶歌,这些都统称为民歌小调。[1]
湖南花鼓戏在湖南各地方因地域文化、地域习俗和地域方言而有很大不同,它们大致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六种: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长沙官话是其舞台语言,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将民间音乐与乡音土语相结合,并且深受民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代表曲目有《刘海砍樵》。
常德花鼓戏的舞台语言基本都是常德官话,音调纯朴、富于口语化,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其传统剧目有《九龙巨变》、《东川寻夫》等。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一种,邵阳花鼓戏歌舞性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剧目有《孟姜女》、《四仙姑下凡》等。
零陵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一种,新中国成立以后,零陵花鼓戏使用祁剧中的舞台语言,它巧妙地将粗犷、俊雅两种风格结合起来。可以将它的声腔分为三大类:小调类、走场牌子美、川调、数板类。
衡州花鼓戏以衡州方言为舞台语言,并且以高亢、活泼、开朗和粗狂著称。在表演艺术上继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浓厚的歌舞色彩。保持了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传统剧目有《打铁》、《蓝桥会》等。
岳阳花鼓戏的舞台语言是岳阳、临湘一带的地方语言,其音乐风格独特、曲调朴素,有民歌风味。[2]
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湖南籍歌唱家李谷一的表演让《刘海砍樵》红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唤起了人们对湖南花鼓戏的关注与兴趣,全国老百姓在记住优秀歌唱演员李谷一的同时,也让《刘海砍樵》这一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成为了人们饭前茶后的谈资。
一、湖南花鼓戏的现状
为了了解湖南花鼓戏的现状,我在湖南长沙和怀化两市进行了问卷调查(附录),共发出500张,收回356张,回收率为71.2%。通过收回的356张调查表得知,不看湖南花鼓戏的有245人,约占回收人数的69%;偶尔看湖南花鼓戏的有96人,约占回收人数的27%;经常看湖南花鼓戏的只有15人,约占回收人数的4%。在这些经常看湖南花鼓戏的15人中,20岁以下的有2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13%;20岁40岁的有3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20%;40岁以上的有10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67%。在这些经常看湖南花鼓戏的15人当中,女性占了4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27%;男性占了11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73%。在这些经常看湖南花鼓戏的15人当中,选择在戏院观看的有9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60%;选择在电视上观看的有5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33%;选择其他的有1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7%。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反映,在当今社会观看湖南花鼓戏的人数在减少,观看者中又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年轻人很少。不难看出花鼓戏的演出市场和观众群体都在萎缩,观众中老龄化现象严重。而造成湖南花鼓戏困境原因方面,认为花鼓戏老套、过时、时代感不强的占了绝大多数。据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反映,绝大部分观看湖南花鼓戏的人群所熟悉的剧目只有03种,并且包括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刘海砍樵》和《补锅》。这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问题:湖南花鼓戏给人留有深刻印象的剧目并不多。从问卷调查表得出的另一个结论反映,当今的年轻人在文化消费方面,更加愿意选择观看电影,他们认为这才是当今的流行文化。据翻阅相关资料,湖南花鼓戏流传至今的剧目大概有三四百个,从数量来说不算很少,问题在于这些流传至今的三四百个剧目基本上都以反映过去生活为主,和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上没有,这必然也是造成如今湖南花鼓戏困境的原因之一。[3]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实,为了抢救和保护湖南花鼓戏,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在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湖南戏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并准备将湖南花鼓戏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也会举办戏曲会演以及相关活动;而社会上也自发性的整理挖掘花鼓戏剧目。这些对湖南花鼓戏的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湖南花鼓戏现状的关注,但是同样也产生了一些问题。[4]
湖南花鼓戏的保护工作在开始之初,往往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但抢救保护这种古老的剧种,不是一个小工程,不是几天几个星期能够完成的事,久而久之,人们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便不再关注保护工作的后续进展,后续工作往往就这样不了了之。新剧目的创编问题、观众群体的培养问题、艺术人才的梯队建设问题,甚至花鼓剧团和剧团演员的生存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个剧种要想长久发展下去,必须要在剧目创编上下功夫。但是在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当中,新剧目创编困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当今湖南花鼓戏演出中,演出团体往往是将《刘海砍樵》和《补锅》这些经典剧目重复演出,这种“炒现饭”的演出方式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如今,社会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保护有了足够的关注,但湖南花鼓戏的观众群体大多还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戏迷,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湖南花鼓戏,加入观看湖南花鼓戏的行列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艺术人才的梯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现如今的保护措施只是针对少数的花鼓戏剧团进行人才培养,这从根本上改变不了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只有加强对全国范围内湖南花鼓戏艺术人才的发展和管理,完善各地域间艺术人才交流和培训机制,才能保证湖南花鼓戏艺术人才梯队建设的完成。
三、当今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解决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湖南花鼓戏的自身着手,新剧目的创编、题材和表演形式的丰富都是目前迫切需要做的。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很有必要。[5]除了传统经典的《刘海砍樵》、《补锅》、《打铁》等优秀剧目,我们同样需要编创贴近现代生活的新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观看湖南花鼓戏的行列,提升湖南花鼓戏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加强剧目的交流,促进花鼓戏的发展和变革。[6]整合创新湖南花鼓戏演出机制,如云南省的《云南映像》,便是学习借鉴的样板。它是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编导演出的大型原生态歌舞活动,她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精髓进行整合重构,通过云南当地原生态山水舞台和现代化灯光音响技术的结合,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现出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艺术。如今,《云南映像》已成为云南的一张名片,365天连台的演出都是场场爆满。在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云南当地原生态舞蹈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人们都说,去到云南旅游不看《云南映像》就等于没到过云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湖南花鼓戏的现状2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
三、当今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3
四、湖南花鼓戏传承与保护重要性引发的社会思考4
致谢5
参考文献6
附录7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于湖南益阳,在清朝中期就已萌芽,是农民插秧时唱的秧歌,打樵时唱的樵歌,捕鱼时唱的渔歌,采茶时唱的茶歌,这些都统称为民歌小调。[1]
湖南花鼓戏在湖南各地方因地域文化、地域习俗和地域方言而有很大不同,它们大致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六种: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长沙官话是其舞台语言,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将民间音乐与乡音土语相结合,并且深受民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代表曲目有《刘海砍樵》。
常德花鼓戏的舞台语言基本都是常德官话,音调纯朴、富于口语化,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其传统剧目有《九龙巨变》、《东川寻夫》等。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一种,邵阳花鼓戏歌舞性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剧目有《孟姜女》、《四仙姑下凡》等。
零陵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一种,新中国成立以后,零陵花鼓戏使用祁剧中的舞台语言,它巧妙地将粗犷、俊雅两种风格结合起来。可以将它的声腔分为三大类:小调类、走场牌子美、川调、数板类。
衡州花鼓戏以衡州方言为舞台语言,并且以高亢、活泼、开朗和粗狂著称。在表演艺术上继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浓厚的歌舞色彩。保持了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传统剧目有《打铁》、《蓝桥会》等。
岳阳花鼓戏的舞台语言是岳阳、临湘一带的地方语言,其音乐风格独特、曲调朴素,有民歌风味。[2]
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湖南籍歌唱家李谷一的表演让《刘海砍樵》红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唤起了人们对湖南花鼓戏的关注与兴趣,全国老百姓在记住优秀歌唱演员李谷一的同时,也让《刘海砍樵》这一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成为了人们饭前茶后的谈资。
一、湖南花鼓戏的现状
为了了解湖南花鼓戏的现状,我在湖南长沙和怀化两市进行了问卷调查(附录),共发出500张,收回356张,回收率为71.2%。通过收回的356张调查表得知,不看湖南花鼓戏的有245人,约占回收人数的69%;偶尔看湖南花鼓戏的有96人,约占回收人数的27%;经常看湖南花鼓戏的只有15人,约占回收人数的4%。在这些经常看湖南花鼓戏的15人中,20岁以下的有2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13%;20岁40岁的有3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20%;40岁以上的有10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67%。在这些经常看湖南花鼓戏的15人当中,女性占了4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27%;男性占了11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73%。在这些经常看湖南花鼓戏的15人当中,选择在戏院观看的有9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60%;选择在电视上观看的有5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33%;选择其他的有1人,约占经常看湖南花鼓戏人数的7%。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反映,在当今社会观看湖南花鼓戏的人数在减少,观看者中又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年轻人很少。不难看出花鼓戏的演出市场和观众群体都在萎缩,观众中老龄化现象严重。而造成湖南花鼓戏困境原因方面,认为花鼓戏老套、过时、时代感不强的占了绝大多数。据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反映,绝大部分观看湖南花鼓戏的人群所熟悉的剧目只有03种,并且包括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刘海砍樵》和《补锅》。这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问题:湖南花鼓戏给人留有深刻印象的剧目并不多。从问卷调查表得出的另一个结论反映,当今的年轻人在文化消费方面,更加愿意选择观看电影,他们认为这才是当今的流行文化。据翻阅相关资料,湖南花鼓戏流传至今的剧目大概有三四百个,从数量来说不算很少,问题在于这些流传至今的三四百个剧目基本上都以反映过去生活为主,和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上没有,这必然也是造成如今湖南花鼓戏困境的原因之一。[3]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实,为了抢救和保护湖南花鼓戏,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在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湖南戏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并准备将湖南花鼓戏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也会举办戏曲会演以及相关活动;而社会上也自发性的整理挖掘花鼓戏剧目。这些对湖南花鼓戏的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湖南花鼓戏现状的关注,但是同样也产生了一些问题。[4]
湖南花鼓戏的保护工作在开始之初,往往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但抢救保护这种古老的剧种,不是一个小工程,不是几天几个星期能够完成的事,久而久之,人们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便不再关注保护工作的后续进展,后续工作往往就这样不了了之。新剧目的创编问题、观众群体的培养问题、艺术人才的梯队建设问题,甚至花鼓剧团和剧团演员的生存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个剧种要想长久发展下去,必须要在剧目创编上下功夫。但是在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当中,新剧目创编困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当今湖南花鼓戏演出中,演出团体往往是将《刘海砍樵》和《补锅》这些经典剧目重复演出,这种“炒现饭”的演出方式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如今,社会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保护有了足够的关注,但湖南花鼓戏的观众群体大多还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戏迷,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湖南花鼓戏,加入观看湖南花鼓戏的行列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艺术人才的梯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现如今的保护措施只是针对少数的花鼓戏剧团进行人才培养,这从根本上改变不了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只有加强对全国范围内湖南花鼓戏艺术人才的发展和管理,完善各地域间艺术人才交流和培训机制,才能保证湖南花鼓戏艺术人才梯队建设的完成。
三、当今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解决湖南花鼓戏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湖南花鼓戏的自身着手,新剧目的创编、题材和表演形式的丰富都是目前迫切需要做的。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很有必要。[5]除了传统经典的《刘海砍樵》、《补锅》、《打铁》等优秀剧目,我们同样需要编创贴近现代生活的新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观看湖南花鼓戏的行列,提升湖南花鼓戏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加强剧目的交流,促进花鼓戏的发展和变革。[6]整合创新湖南花鼓戏演出机制,如云南省的《云南映像》,便是学习借鉴的样板。它是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编导演出的大型原生态歌舞活动,她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精髓进行整合重构,通过云南当地原生态山水舞台和现代化灯光音响技术的结合,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现出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艺术。如今,《云南映像》已成为云南的一张名片,365天连台的演出都是场场爆满。在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云南当地原生态舞蹈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人们都说,去到云南旅游不看《云南映像》就等于没到过云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