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墙头马上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摘要:元杂剧也被叫做北杂剧,它是元代与北汉歌剧的一种歌唱形式。元杂剧《墙头马上》是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代表作,被人们称之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目前对元代四大爱情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较少,且对白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局限性和不足未作过多的分析。我主要从目前已经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找出创新点。对白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意义进行简单分析。对白朴写编人物形象的原因和意义进行研究,并试图找出白朴塑造人物形象不足之处和这个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局限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元杂剧《墙头马上》的概述1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剧情简介1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特色2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3
勇敢独立的女性——李千金3
执着与率真的个性——裴少俊4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人物塑造4
(一)《墙头马上》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4
(二)《墙头马上》人物塑造的局限性5致谢6
参考文献7
元杂剧《墙头马上》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引言
元杂剧《墙头马上》是元朝的四大爱情喜剧;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作之一。目前对元代四大爱情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较少,且对白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局限性和不足未作过多的分析。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一、对目前已经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找出创新点。二、对白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意义进行简单分析。它的基本情节是:裴少俊和李千金在墙头马上买花相恋,李千金自主相随裴少俊到长安,两个人在裴家的花园中同居了七年,后来被裴少俊父亲发现了,裴少俊的父亲将其拆散。后来裴少俊科举应试,考得高官,裴少俊父亲亲自到李千金家中赔礼,两个人才方得团圆。元杂剧《墙头马上》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裴少俊李千金的爱情故事的曲折描写,热情地赞颂了男女自主恋爱,婚姻自由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猛烈地抨击了毒害青年身心的封建思想礼教,鲜明地表现出青年应追求自主婚姻与个自由恋爱的思想倾向,其中心思想具有很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一、元杂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墙头马上》的概述
(一)元杂剧《墙头马上》的剧情简介
《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所创作的杂剧,作品的素材主要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井底引银瓶》。该剧主要描写了尚书之子裴少俊与总管之女李千金的爱情故事。裴少俊奉命前往洛阳购置花苗,偶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裴少俊将李千金私藏于家中的后花园,与她生下一双儿女。七年之中,此事不为裴家长辈所知晓。然而当事情的真相被识破,李千金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面对裴尚书的辱骂,她极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之下,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饮恨回家。当裴少俊考取功名,裴尚书得知李千金乃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谢罪,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允,并不留情面地谴责了裴氏父子二人。只是后来李千金看到了啼哭的一双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答应与裴家重归于好。
该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追求与歌颂,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势力的腐败与残酷,虽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实质上却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性,十分具有艺术价值。
(二)元杂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特色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将戏剧中的主线突出,矛盾突出,以及将戏曲情节紧凑化。剧中人物性格刻画鲜明,语言描写很深刻。
元杂剧《墙头马上》不依靠情节的意象提供审美资源,不追求创造情节的意象;它以语言直接刻画人物的外貌与情感,创造人物"意、趣、神、色(汤显祖语)"的意象,以此提供审美的资源[2]。一部杂剧的优劣,批评家往往将评价置意境为第一"意"即意境。在文献《宋元戏曲史》中,作者王国维写道:元杂剧《墙头马上》的最突出之处,不在其对思想结构的描写,而在其文章的中心思想,反封建礼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亦"[3]。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突出特色就是其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剧情矛盾和冲突。这些激烈的剧情有:裴尚书和李千金的自主婚姻、自由恋爱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观念的相矛盾;裴少俊懦弱的公子性格,与大胆率真、勇敢泼辣的李千金相矛盾;以及裴少俊后来的懦弱怕事,与之前对待爱情的热情大相矛盾;裴少俊父亲裴尚书的蛮横不讲理,与结尾的谦谦态度相矛盾。其次,元杂剧《墙头马上》更注重戏剧性。
在处理元杂剧《墙头马上》中的剧情时,白朴用幽曲婉转的描写技巧,把剧情变的激烈紧张,剧情节奏有紧有松。在元杂剧《墙头马上》情节安排上,白朴首先突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突破传统封建婚姻观念,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主人公闺阁小姐李千金[4]。元杂剧《墙头马上》的戏剧性,能够吸引人们的欣赏目光,引起观众强烈的兴趣。通过对剧中一系列情节来看,作者白朴的剧情构思恰当,情节节奏的完整连贯,体现了剧情的戏剧性。因此可以认为,元杂剧《墙头马上》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剧情,以及该剧的戏剧性效果。这些曲辞,本色通俗,而又真实生动[5]。
二、《墙头马上》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勇敢独立的女性——李千金
李千金出生于旧社会的官宦之家,深居闺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墙头遇见了马背上的裴少俊,从此二人一见钟情。在李千金的央求之下,丫鬟梅香替她递送信笺,与裴少俊约定跳墙相会。最后,李千金不顾一切偷偷离家出走,于夜晚携少俊而私奔。[9]同样是处理爱情方面的问题,在对比之下,《西厢记》里面的崔莺莺却显得十分谨慎,时刻都逃脱不掉崔老妇人的阴影。所以,比起崔莺莺,李千金便多了一种可贵的果敢难得的胆气。后来,裴尚书在自家后院发现了李千金,对她百般辱骂。面对辱骂,李千金并未做出缄默与屈从,而是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裴少俊在高中状元之后找到李千金,并向她当面赔罪。此时李千金却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从来都是好人家的好儿女,非娼妓人家不守贞操的孟浪之妇。一个是八烈周公,一个是三迁孟母,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若是当了裴家的眷属,真的是败坏了裴家的名声,毁了少俊的前程,更辱没了裴家的祖上坟。”“你下书休我,我断不能允”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了李千金泼辣而明事理的性情。[12]
作者将大量的笔墨集中于对李千金情感与心理活动的描述。在维护女性权益的方面,李千金态度坚定,毫不妥协,充分凸显了传统女性的自尊自爱,也显现出作者对扼杀天性与牢禁思想的封建毒瘤深恶痛绝。[16]在自我尊严和爱情理想受到残酷戕害的情况下,李千金面对她依旧深爱的裴少俊以及膝下可怜的一双儿女,并未失去理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理性的思考。最后,腐败落后的封建礼教,与李千金追求解放天性、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达到顶峰。心中万分纠结的李千金,被至亲骨肉所打动,最终承认了这份亲情,一家得以团圆。然则,她反对传统礼教,捍卫自已权益的精神并未因此消退:“告爹爹奶奶听:不是我家丑事将今喻古,只一个卓王孙气量卷江湖。”
开放、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里面指出了元杂剧中,爱情戏剧里女性积极主动敢爱敢恨的背景原因。[11]在裴少俊家中的后院,深居了七年的李千金,还是被裴少俊父亲发现,裴少俊父亲最后怒斥李千金,骂她下流不守礼节,辱没裴家家风,并指责其败坏风俗,是男游九郡,女嫁三夫等,她没有表现的唯唯诺诺,而是一一反驳,并且强调自己行为的合理和人格的纯洁。后来,当裴少俊考上科举后,裴家父子去找她,求与她和好相认时,李千金言辞犀利,断然拒绝,并把裴家老爷奚落了一番,维护自己的尊严。最后,为了一双儿女才与他们重归于好。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元杂剧《墙头马上》的概述1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剧情简介1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特色2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3
勇敢独立的女性——李千金3
执着与率真的个性——裴少俊4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人物塑造4
(一)《墙头马上》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4
(二)《墙头马上》人物塑造的局限性5致谢6
参考文献7
元杂剧《墙头马上》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引言
元杂剧《墙头马上》是元朝的四大爱情喜剧;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作之一。目前对元代四大爱情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较少,且对白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局限性和不足未作过多的分析。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一、对目前已经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找出创新点。二、对白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意义进行简单分析。它的基本情节是:裴少俊和李千金在墙头马上买花相恋,李千金自主相随裴少俊到长安,两个人在裴家的花园中同居了七年,后来被裴少俊父亲发现了,裴少俊的父亲将其拆散。后来裴少俊科举应试,考得高官,裴少俊父亲亲自到李千金家中赔礼,两个人才方得团圆。元杂剧《墙头马上》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裴少俊李千金的爱情故事的曲折描写,热情地赞颂了男女自主恋爱,婚姻自由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猛烈地抨击了毒害青年身心的封建思想礼教,鲜明地表现出青年应追求自主婚姻与个自由恋爱的思想倾向,其中心思想具有很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一、元杂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墙头马上》的概述
(一)元杂剧《墙头马上》的剧情简介
《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所创作的杂剧,作品的素材主要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井底引银瓶》。该剧主要描写了尚书之子裴少俊与总管之女李千金的爱情故事。裴少俊奉命前往洛阳购置花苗,偶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裴少俊将李千金私藏于家中的后花园,与她生下一双儿女。七年之中,此事不为裴家长辈所知晓。然而当事情的真相被识破,李千金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面对裴尚书的辱骂,她极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之下,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饮恨回家。当裴少俊考取功名,裴尚书得知李千金乃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谢罪,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允,并不留情面地谴责了裴氏父子二人。只是后来李千金看到了啼哭的一双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答应与裴家重归于好。
该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追求与歌颂,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势力的腐败与残酷,虽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实质上却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性,十分具有艺术价值。
(二)元杂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特色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将戏剧中的主线突出,矛盾突出,以及将戏曲情节紧凑化。剧中人物性格刻画鲜明,语言描写很深刻。
元杂剧《墙头马上》不依靠情节的意象提供审美资源,不追求创造情节的意象;它以语言直接刻画人物的外貌与情感,创造人物"意、趣、神、色(汤显祖语)"的意象,以此提供审美的资源[2]。一部杂剧的优劣,批评家往往将评价置意境为第一"意"即意境。在文献《宋元戏曲史》中,作者王国维写道:元杂剧《墙头马上》的最突出之处,不在其对思想结构的描写,而在其文章的中心思想,反封建礼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亦"[3]。
元杂剧《墙头马上》的突出特色就是其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剧情矛盾和冲突。这些激烈的剧情有:裴尚书和李千金的自主婚姻、自由恋爱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观念的相矛盾;裴少俊懦弱的公子性格,与大胆率真、勇敢泼辣的李千金相矛盾;以及裴少俊后来的懦弱怕事,与之前对待爱情的热情大相矛盾;裴少俊父亲裴尚书的蛮横不讲理,与结尾的谦谦态度相矛盾。其次,元杂剧《墙头马上》更注重戏剧性。
在处理元杂剧《墙头马上》中的剧情时,白朴用幽曲婉转的描写技巧,把剧情变的激烈紧张,剧情节奏有紧有松。在元杂剧《墙头马上》情节安排上,白朴首先突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突破传统封建婚姻观念,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主人公闺阁小姐李千金[4]。元杂剧《墙头马上》的戏剧性,能够吸引人们的欣赏目光,引起观众强烈的兴趣。通过对剧中一系列情节来看,作者白朴的剧情构思恰当,情节节奏的完整连贯,体现了剧情的戏剧性。因此可以认为,元杂剧《墙头马上》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剧情,以及该剧的戏剧性效果。这些曲辞,本色通俗,而又真实生动[5]。
二、《墙头马上》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勇敢独立的女性——李千金
李千金出生于旧社会的官宦之家,深居闺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墙头遇见了马背上的裴少俊,从此二人一见钟情。在李千金的央求之下,丫鬟梅香替她递送信笺,与裴少俊约定跳墙相会。最后,李千金不顾一切偷偷离家出走,于夜晚携少俊而私奔。[9]同样是处理爱情方面的问题,在对比之下,《西厢记》里面的崔莺莺却显得十分谨慎,时刻都逃脱不掉崔老妇人的阴影。所以,比起崔莺莺,李千金便多了一种可贵的果敢难得的胆气。后来,裴尚书在自家后院发现了李千金,对她百般辱骂。面对辱骂,李千金并未做出缄默与屈从,而是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裴少俊在高中状元之后找到李千金,并向她当面赔罪。此时李千金却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从来都是好人家的好儿女,非娼妓人家不守贞操的孟浪之妇。一个是八烈周公,一个是三迁孟母,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若是当了裴家的眷属,真的是败坏了裴家的名声,毁了少俊的前程,更辱没了裴家的祖上坟。”“你下书休我,我断不能允”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了李千金泼辣而明事理的性情。[12]
作者将大量的笔墨集中于对李千金情感与心理活动的描述。在维护女性权益的方面,李千金态度坚定,毫不妥协,充分凸显了传统女性的自尊自爱,也显现出作者对扼杀天性与牢禁思想的封建毒瘤深恶痛绝。[16]在自我尊严和爱情理想受到残酷戕害的情况下,李千金面对她依旧深爱的裴少俊以及膝下可怜的一双儿女,并未失去理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理性的思考。最后,腐败落后的封建礼教,与李千金追求解放天性、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达到顶峰。心中万分纠结的李千金,被至亲骨肉所打动,最终承认了这份亲情,一家得以团圆。然则,她反对传统礼教,捍卫自已权益的精神并未因此消退:“告爹爹奶奶听:不是我家丑事将今喻古,只一个卓王孙气量卷江湖。”
开放、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里面指出了元杂剧中,爱情戏剧里女性积极主动敢爱敢恨的背景原因。[11]在裴少俊家中的后院,深居了七年的李千金,还是被裴少俊父亲发现,裴少俊父亲最后怒斥李千金,骂她下流不守礼节,辱没裴家家风,并指责其败坏风俗,是男游九郡,女嫁三夫等,她没有表现的唯唯诺诺,而是一一反驳,并且强调自己行为的合理和人格的纯洁。后来,当裴少俊考上科举后,裴家父子去找她,求与她和好相认时,李千金言辞犀利,断然拒绝,并把裴家老爷奚落了一番,维护自己的尊严。最后,为了一双儿女才与他们重归于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