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唱研究

扬州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唱研究[20200505144132]
摘要:民歌的形成是以当地的方言为语言基础,因而方言是不同地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扬州民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演唱特点并世代流传着。章文主要通过对扬州民歌的分类、地方特点及演唱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阐明扬州民歌的演唱要坚守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和唱法的可融性。在今日的文化发展中,只有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使扬州民歌与时俱进,才能使扬州民歌成为永垂不朽的艺术表演形式,让扬州民歌更具有科学价值和推广价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扬州民歌;艺术特点;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扬州民歌的分类2
(一)秧歌号子2
(二)民间小调2
二、扬州民歌的艺术特色2
(一)“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旋律2
(二)丰富多姿、转换自然的调式3
(三)小巧灵活、变化多端的结构4
三、扬州民歌的地域性特征4
(一)独特的方言特色4
(二)浓浓的乡土气息4
(三)市民化的生活情趣4
(四)内在的人文气质4
四、扬州民歌的演唱5
(一)扬州民歌中字的处理5
(二)扬州民歌中衬词的处理5
(三)扬州民歌润腔行腔的语言韵味6
致谢6
参考文献7
扬州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唱研究
引言
民歌源于生活。扬州民歌是扬州当地方言为语言基础的民间歌曲,从古到今,扬州民歌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广泛流传着,它具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丰厚的文化背景、强烈的时代烙印和优美的音乐旋律。[5]形成各地民歌的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莫过于方言,例如扬州当地的民歌——《拔根芦柴花》、《杨柳青》这两首民歌的演唱若是不使用当地的方言演唱,其韵味就会大大减弱,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独特的扬州味的审美要求。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民歌的时候,必须先熟悉当地的方言,再和音乐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从古到今,扬州民歌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广泛流传着,它具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丰厚的文化背景、强烈的时代烙印和优美的音乐旋律。[5]
一、扬州民歌的分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扬州民歌可大致分为秧歌号子和民间小调两种,影响性大,流传性广,这主要与清代初叶时期扬州繁荣的经济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扬州,经济繁荣,小曲非常繁盛。清人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纽丝》、《四大景》、《倒板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蓝》诸调。以《劈破玉》为最佳近来群尚《满江红》、《湘江浪》,皆本调也。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不能为良矣。”[1]从中可见扬州小调当时丰繁之盛况。
(一)秧歌号子
秧歌号子源自于劳动生活,特别是群体的体力劳动。号子又分为船夫、打夯和车水号子等,大多数是一唱众和的形式,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扬州号子的题材广泛,有反映劳动的艰辛的、歌唱爱情的甜美的、表现历史的,也有唱名花的,号子对人们的生活,可谓是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都是以衬词来命名的,例如《隔里隔三垛》、《黄黄子》、《小刘姐姐》等,也有部分号子是以句式的形式来命名的,例如《抢八句》、《四句头》和《五句半》等,还有小部分的号子是以曲牌来命名的,如《刮地风》、《西凉月》等,还有一些号子是根据唱词的字数来定的,例如《七字唱》、《串十字》等等,
(二)民间小调
民间小调不像秧歌号子那样随劳动而歌唱,它在当时是工农市民阶层的“休闲歌曲”,如最具代表性的《茉莉花》广为流传、飘扬过海。民间小曲具有明显的扬州地域性色彩,感染力强,情感丰富,比较有出名的小曲有《春调》、《虞美人》、《八段景》等。民间的小曲结构清晰严整,小调曲式构造多数是 “起、承、转、合”或“上下句”式的单乐段,很多都是以宫调式和五声调式为主。有些作品是秧歌号子与小曲结合而成,比如 《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扬州民歌中家喻户晓,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非常优美的《茉莉花》,2004年3月21日,经扬州市五届人大党委会决定将扬州民歌《茉莉花》定为扬州市市歌。
无论是扬州的民间小调或秧歌号子都是扬州民歌的主要体裁,由于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小调和号子相互影响,也就无等级界限之分,更何况均用扬州方言演唱。
二、扬州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旋律
扬州民歌中的旋律大多数是级进和小跳,比较平缓,但关键时刻经常出出现令人醒目的大跳,对比度很大。在《拔根芦柴花》中的开头一句“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啊就的来了,拔根的芦柴花花”音调豪爽、激昂,体现了扬州人开朗、率真的性格特点;而下一句“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的旋律却很委婉柔美,与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小小的郎儿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则是典型的刚柔相济。
(二)丰富多姿、转换自然的调式
扬州民歌的旋律多为五声音阶,亦不乏六声、七声音阶,五声调式中宫、商、徵、羽都很丰富,唯角调式鲜见。[3]扬州民歌的调式转换各有各的特色,且转换的非常自然,独具韵味。例如:扬州民歌《栽秧号子二姐家溜》,“变宫为角”式的“起句离调”。[4]
《栽秧号子二姐家溜》的第一句实际上是c宫系统的旋律,第四小节的形态是变宫为角才形成的,其调式的转换非常的自然。
(三)小巧灵活、变化多端的结构
扬州民歌的结构多为小巧玲珑,单乐章体裁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由“上下片”构成的两段体,但任何一种体裁的结构形态都充满变化。[4]例如:最有代表性的四句非方整式江都市民歌《栽秧号子拔根芦柴花》。
上图是这首歌的节选片段,整首歌曲包括16小节4个乐句,属于“起、承、转、合”式的单乐段体裁。其四句并不是每句有4小节,而是“6、4、2、4”的小节之间的结合,即是“起”为6小节、“承”4为小节、“转”为2小节、“合”4四小节。《栽秧号子拔根芦柴花》的乐句组合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这从另一方面加强了歌曲的灵活性,给人以更活泼欢快的感觉。
扬州民歌的演唱中,我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江南水乡的优美,同时还可领悟到苏北平原的辽阔。由于扬州历史的发展和地理位置特殊,已形成了有特定的文化和扬州社会环境的本地民歌—扬州民歌,它既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又孕育出扬州当地的歌唱艺术。
三、扬州民歌的地域性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的形成都与它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方言、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2]扬州民歌形成于古老的扬州乡村,包含着大运河两岸的乡土气息,以它独有的韵味,在广大人民口中传唱着,经久不衰。
(一)独特的方言特色
扬州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当地的方言隶属江淮方言区的范畴, 这一方言区是北方语系与南方语系的过渡地带,就语言风格而言,它既有吴语的柔媚,又兼齐鲁的粗犷[6],两者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刚柔相济言语特色的扬州方言,最终造就了既柔美,又泼辣的扬州民歌。
有记录表明“扬州与隔江的镇江同属江淮方言区,构成下江官话,或称江南普通话”扬州方言最妙的地方,莫过于音色的变化。虽然扬州民歌歌唱的泛音相对多数歌曲来说比较少,而且显得十分单薄,但其声音爽朗、嘹亮、集中。例如:“哎呦歪我的大姐哎,大姐你说话理不该,看人不能够看外表,我老实巴脚良心好虐,待人呱呱叫虐,我的乖乖咙的冬,韭菜炒大葱。”这首歌由于用扬州方言进行了夸张的描述,音色中融进了脆、亮、炸、爽、柔、圆等丰富的变化,让人领略到扬州方言独特的魅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