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黄梅戏电影龙女的研究

黄梅戏电影《龙女》是以龙女海云花与书生姜文玉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讲述有情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运用于戏中的原型是一个十分值得学者和文艺创作者关注的方面。本文将从该剧的物像原型、人物原型以及情节原型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物像原型主要分析玉珊瑚和红绳;人物原型主要分析龙女海云花、书生姜文玉、侍女珍姑、书童文哥以及黑蛟、龙王、龙母这几个主要角色;情节原型主要分析女性受难及人神恋模式、杀怪成婚模式以及死而复生、一波三折模式这三个主要情节模式。本论文主要探究该电影本身,并不涉及黄梅戏唱腔等方面。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黄梅戏电影《龙女》中的物像原型分析 2
(一)玉珊瑚原型分型2
(二)红绳原型分型2
二、黄梅戏电影《龙女》中的人物原型分析 2
(一)海云花的原型分析 3
1.龙女的原型意象3
2.公主的原型意象3
3.女娲的原型意象3
4.织女的原型意象4
(二)姜文玉的原型分析4
(三)珍姑和文哥的原型分析5
(四)剧中其他意象的原型分析5
1.黑蛟的原型分析5
2.龙王、龙母的原型分析6
三、黄梅戏电影《龙女》中的情节原型分析6
(一)女性受难及人神恋情节模式的原型分析6
(二)杀怪成婚情节模式的原型分析7
(三)死而复生、一波三折情节模式的原型分析7
致谢9
参考文献10
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黄梅戏电影《龙女》的研究
引言
《龙女》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黄梅戏电影,《龙女》的成功上映不仅仅开启了马兰戏曲艺术的辉煌之路并且为至此之后的黄梅戏曲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1]黄梅戏电影《龙女》讲述的是以龙女海云花与书生姜文玉相遇相知为主线的爱情故事。全戏的情节核清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在本文撰写之初,笔者多方查阅,已经有不少学者就《龙女》的唱腔、电影拍摄见闻以及剧中主演马兰进行了学术研究并且发表了相应的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但从神话原型批评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该剧的学术文献尚未发现。因此,笔者将以神话原型批评作为方法论,黄梅戏电影《龙女》作为研究对象,从该剧的物像原形、人物原型、情节原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黄梅戏电影《龙女》中的物像原型分析
关于物像原型的分析,不同的作品所呈现的物像往往不同。尽管物像不同,但是笔者发现物像原型的功能都可以归纳为“对未知力量的崇拜”。例如:王凤娟在其论文《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分析的槐树是一种生殖崇拜,而白羽扇代表着鸟崇拜。[2]本文分析的两个物像原型——玉珊瑚、红绳其功能可归纳为宝物崇拜和生殖崇拜。
(一)玉珊瑚的原型分析
玉珊瑚是云花和姜文玉的定情信物,同时玉珊瑚由于是仙器宝物还有治病、防毒、护体的功效。玉珊瑚第一次出现,是作为云花与姜文玉的定情信物,意为感情将终身不移其志;玉珊瑚第二次出现,先是为左右踌躇的姜文玉揭了皇榜,后又为其治好了太后的病,使姜文玉得到皇帝亲自面试的机会,进而得到高中状元的结局;玉珊瑚第三次出现,是保护姜文玉不被黑蛟伤害。玉珊瑚作为定情信物,一方面,符合人们对于宝物崇拜的心理,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神秘或是隐含着神秘力量的物件都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崇拜的感情,这种崇拜和敬畏表现出人类在未完全开化时对于力所不能及之事得以完成的希翼。[2]因此,从情感角度人们是非常愿意接受或是相信这种宝物崇拜的;另一方面,珊瑚本身在古代就被视为宝物,具有防灾,给人以智慧的功效,是远游离乡之人的护身符。这里云花不仅仅是将玉珊瑚作为定情信物赠与姜文玉,同时是将自己对姜文玉的美好祝福一并送出——希望姜文玉可以高中状元的同时也希望玉珊瑚可以保佑他一路平安,可谓情义至深。
红绳的原型分析
红绳是珍姑与文哥的定情信物,民间故事中常把地理位置相隔很远或是门第等级相差较大最终却喜结连理的婚姻称为“千里姻缘一线牵”,而红绳的意象具体来由,还要归功于女娲娘娘。《女娲造人》的故事古来已久,人们将女娲视为“人类的母亲”,全国各地都散布着许多关于女娲娘娘的神话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及造人之功,将“天穿节”定为女娲娘娘的节日。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载:“江东民俗,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相传女娲正是在这日补天的,家家户户须以红色丝线编制成绳,系煎饼放到屋顶上,就可以避免天再漏,有防御洪水的意图”。 [3]1824笔者认为红绳代表女娲娘娘,而煎饼则代表被女娲娘娘炼化的五彩石,因此才有这“防洪”的意义在其中。既然红绳在天穿节中代表女娲娘娘,那么,红绳就具有了“生产繁衍”的象征,因而,红绳就可与爱情、姻缘、婚姻挂钩,成为象征爱情、姻缘、婚姻的定情信物。
黄梅戏电影《龙女》中的人物原型分析
男女主角身上的各种人物原型贯穿了整部戏曲,正是这些符合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人物原型,才使得每一个人物形象在观众们的心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本文针对黄梅戏《龙女》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仅仅女主角海云花一人身上就分析出四种原型意象,可见对于人物原型分析的价值性是十分可观的。除了女主角海云花之外,文本还分析了书生姜文玉、侍女珍姑、书童文哥以及黑蛟、龙王、龙母。
海云花的原型分析
女性神化的原型形象在戏曲中的运用还是十分丰富的,学者Christopher Vasillopulos在《犹在镜中》(Through a Glass Darkly)就曾对女性意识的自我完全觉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4]一部戏曲之所以深入人心,必定与剧中主角的人格魅力分不开。海云花身上的人格魅力展现了华夏儿女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具体地来说:海云花的各种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事实上是各种人物原型“共体”在海云花“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而这种人物原型被观众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同一种族或族群的“集体无意识”在发挥功效。
1.龙女的原型意象
《龙女》中最突出的便是“龙”这一原型。从古至今,对于华夏民族的子孙来说,“龙”都是神秘、力量、吉祥、美满的象征,每一个人的心中对于“龙”这一图腾都是充满敬畏的。因此,“龙”也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人们心中神灵的象征。剧中云花公主可以集云布雨,腾云驾雾,这些“神力”也是有原型可依的。在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中谈到:龙是真实存在的。[5]远古的“龙”事实上可能就是生物上的“蛟鳄”这种巨型鳄。据记载,鳄类由于生理功能,可以敏锐地感受到气压的变化,大雨临近时气压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因而大雨将近之时鳄类会有一些异常行为。古人将鳄类看作雨神、雷神,自然而然在艺术创作中将其原型置换就变成:身为东海龙王之女的云花公主可以行云布雨,广施甘霖。这里可以看成是弗莱在其代表作《批评的解剖》中提出的“原型置换”理论的艺术创作的实践。[6]83359原型置换往往与其原生的“本体”有关,例如恐惧与希望便置换成了乱伦,《俄狄浦斯王》应运而生,因此在分析原型置换时需要研究者更加注意其原型的“本体”。 [7]龙女属于地祗系统,此处的地祗系统是与天神体统相对应的。[8]1487地祗与凡人相恋的总体特征往往是:女神受苦,等待男性凡人拯救,女神对于恋爱表现得积极主动。《龙女》中云花虽然没有身处困境等待姜文玉拯救,却也因与姜文玉相恋而身受剥鳞去骨之痛,但云花面对爱情是义无反顾的,尽管龙王龙母多番劝阻,她依旧不改其心,称得上是至情至性的勇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9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