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剧的艺术特色

摘要:淮剧是江苏省三大戏种之一。发源于苏北淮河流域,流行于盐阜、清淮地区以及上海等地。淮剧具有委婉高亢、细腻,线条清新等特色。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通过对淮剧历史背景的梳理,从淮剧语言特点的地域性与包容性、唱腔特点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舞台表演的创新性、乐器伴奏的时代性等几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淮剧的艺术特色;剖析淮剧艺术特色的研究对淮剧创作与表演,以及淮剧的推广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使淮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充分展现它的艺术魅力,更好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淮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
(一)淮剧的起源 1
(二)淮剧的发展历程 2
二、淮剧的艺术特色 2
(一)语言特点的地域性与包容性 2
(二)唱腔特点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2
(三)舞台表演的创新性 3
(四)伴奏音乐的时代性 4
三、艺术特色研究对淮剧发展的意义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论淮剧的艺术特色
引言
淮剧是江苏省三大戏种之一,发源于苏北淮河流域,盛行于盐阜、清淮地区。随着多年的发展,淮剧变得越来越来繁荣,成为了东路、西路各具特点,唱腔流派众多的优秀剧种,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一、淮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淮剧的起源
江苏省三大地方戏之一的淮剧,又被人们称为“江淮戏”。它产生于苏北淮河流域,在盐阜、清淮地区尤为盛行,并由江苏、上海两地向外发散至安徽,甚至到达台湾等地的部分区域。据史料记载,淮剧起源于清朝同治元年。一百多年前,盐阜一带干旱、水灾连年不断,生存环境遭到威胁,百姓为了生活,迫不得已进行乞讨,环境的恶劣使得他们每天只能靠卖唱维持生计。[1]因为生计,一些能说会唱的农民将劳动号子编在一起,边唱边乞讨,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了这种曲调,就给它取名为“三可子”。 久而久之这一表演形式在苏北淮河地区流传开来,被大家接受和喜爱,这就是淮剧的雏形。
(二)淮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发展历程
1906到1916年之间,苏北下游(盐城、建湖)地区和上游(淮安)地区的艺人因为遭受到特大洪灾的影响纷纷来到上海,渐渐地在闸北的同乐戏园、沪东的中华新戏园和沪西大舞台都有“三可子”的表演上演;1920年之后,不断有京剧表演者加入淮剧班社,也将京剧的艺术形式以及唱腔方式融进淮剧中。淮剧艺术也在京剧表演形式中取其精华,逐渐走向成熟,进入皮夹可阶段。1933年,淮剧在三大主调的基础上,将激昂的老淮调加以软化,使之同时拥有慷慨、豪放的西路和委婉的东路两种特点,东、西两路唱腔结合,渐渐产生了江淮戏的又一主体唱腔新淮调。淮剧在建国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上在同一时期成立了江苏省淮剧团和上海人民淮剧团,他们都建立了和自己剧团相应的剧本制和导演制,相应的音响设备、舞蹈演员和后期团队也配备齐全,进而表演出大量的传统剧目、剧本。1966年至1967年间,大量的剧团因为政治原因而解散,遗留下来的淮剧团吸收了京剧的表演手法以及唱腔方式出演了大量样板戏,如:《红灯记》、《龙江颂》等,受到了百姓的喜欢与传唱。淮剧历久弥新,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淮剧在涅槃中又得到重生。由上海淮剧团出品的《奇婚记》,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得了多项大奖,共十个,包括七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至此,淮剧已为全国戏剧界所瞩目。1990年以后淮剧团又加快了发展的脚步,特别是盐城淮剧团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如《是是非非》、《鸡毛蒜皮》、《来顺组长》等。其中部分淮剧作品获得了国内戏曲界的众多奖项,并且受到了广泛好评。《十品村官》等剧目在演出过程中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2]。随着人口的迁徙,剧目题材的增加,流派唱腔的融合和发展,舞台表演的规范化,使淮剧的发展变得更加繁荣。
二、淮剧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特点的地域性与包容性
淮剧的语言特点具有地域性和包容性。淮剧语言的地域性集中体现在以建湖方言为基调语言,形成它独特的语言特征;淮剧语言的包容性体现在它兼容并包,吸收了泰州、上海等地的方言加以运用,推动了淮剧有效的传播,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淮剧语言的地域性是指,淮剧的念白以建湖方言为主要基调。取其“旱调”的强硬与“水腔”的柔软之中和,且做到力度把握得宜,加之其区域内的百姓拥有广博的词汇积累作为基础,使得建湖方言成为江淮戏念白的基本语言。而正是由于淮剧语言的地域性特点,促使很多外地淮剧演员纷纷到建湖来学习正宗的建湖话。
在建湖县的方言中,语言无翘舌音,如zh与z不分(“找”读为“早”);且无舌后音(将“人”读为“忍”);后者p、q、s与j、c、x不分(如将“纱”读为“加”),韵母ou与u不分(将“肉”读为“露”)。
淮剧的语言特点具有包容性。它的包容性体现在,在一些剧目中吸收并运用了泰州、上海等地的方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创排剧目《刘贵成私访》为例,其中一段 《小毛驴满街跑,开下路去私访》的唱段中,在唱词中出现的“下”字唱成了“he”,而且在盐泰地区“和”与“下”的读音相似,但在泰州方言中“下”为轻读音。淮剧语言也吸收了上海方言的秀柔而不软媚,简练则不空乏的特点,其中以上海淮剧团的代表作《金龙与蜉蝣》一剧为代表,为了语言的沟通,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感,吸收了上海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方言如“阿拉”“侬”加以丰富,此剧因为其新颖性,受到广大百姓的好评,也在戏曲界激起了万丈波浪。[3]淮剧的语言不仅承载着地方的文化,还展现出艺术的美感,使更多的人能听懂它,增强了淮剧的延展性和适应性。
(二)唱腔特点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淮剧的唱腔特点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淮剧唱腔的独特性集中体现于讲究以声传情、情并茂的要求形成它独特的唱腔特征;淮剧唱腔的多样性集中体现在唱腔的东、西路之分以及流派众多等特征。
淮剧的唱腔独特,字句清晰,音色嘹亮,气息流畅,节奏稳当,讲究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淮剧有三大主调,其中淮调具有叙述性强、高亢的特点,适用于叙事,因为淮剧的曲牌内容表达依托于剧种所特有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于声腔系统化的要求,所以才出现了淮调的表现形式上的规范完善。在淮调传统声腔中固有的“起、落板”,是与内容诸多因素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也是独具审美和形式感的个性化程序结构;而拉调表现细腻,适合在抒情性场景,将独特的唱腔和精妙音乐过门聚集成一个完美的集合体,故将他命名为拉调,如《满腔悲愤恨难平》中的“见灵(哪)堂(啦)不(啦)由(啊)满腔悲(呀)愤(哪)”为例,见灵(哪)堂(啦)运用了衬词,极富抒情性。自由调具有叠音递进的独特风格,改变其原有的平直型的旋律的特点,让流动感包围整个曲线形旋律并且同时包含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一改曲调的蕴藉精致这方面的特点,将元声腔提高了四度音,在顷刻间迸发出最强有力的声音,让幸福与踌躇的情绪到达最高点,这就形成了江淮戏中具有强烈特点的原型唱腔。 [6] 拥有特点分明的三大主调的淮剧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淮调高亢、粗犷、刚劲、朴实、诉说性强;拉调线条清新,委婉细腻,尽显了淮剧唱腔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独特艺术魅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