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研究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起源于湖北黄梅并发展壮大于安徽。从十八世纪后期到民国十年,经历长时间的演化,这个民间小调正式发展成为黄梅戏。黄梅戏《女驸马》是根据传统戏《双救主》重新创作而成,并成为黄梅戏代表作之一。文章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从抒情性与叙事性统一的唱腔旋律、地域特色和文学性兼具的唱词念白、推陈出新的舞台设计、曲折离奇及喜剧色彩浓厚的情节设置和正反对比形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对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总结了其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传统戏剧的发展提供借鉴。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黄梅戏《女驸马》的创作背景 1
二、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征 2
(一)抒情性、叙事性统一的唱腔旋律及伴奏 2
(二)地域特色、文学性兼具的唱词念白 3
(三)严谨细腻的表演 3
(四)推陈出新的舞美设计 4
(五)曲折离奇、喜剧色彩浓厚的情节设置 4
(六)正反对比形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
三、从黄梅戏《女驸马》看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研究
引言
黄梅戏《女驸马》是黄梅戏的代表作,在黄梅戏的舞台上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黄梅戏久演不衰的经典保留剧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国内外对于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方面综合性分析较少,本课题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课题通过对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可以丰富戏曲的研究理论,使文化学者对这一时期的黄梅戏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戏曲创作者的创作提供宝贵借鉴,为戏曲演唱者的演唱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能帮助戏曲爱好者更好地感受到这部戏的艺术价值。
一、 黄梅戏《女驸马》的创作背景
十八世纪后期,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汇地区产生了一种名为黄梅调的地方小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黄梅戏在安徽安庆地区正式成为剧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管理部门开始对艺人进行培训,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置于政府领导之下,使他们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演出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恢复和重建表演团体,使得原本流动演出状况变的相对稳定,表演团体的演出活动基本上固定在一个县的范围,并且大部分剧团都有自己固定的剧场,演出条件大大改善。最重要的是,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剧团自己管理自己,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证,大大提高了艺人的积极性,为黄梅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2年,安庆市黄梅戏艺人在上海演出了《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获得了一致好评。在此之后,黄梅戏也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戏逐渐发展为全国性剧种,并驰名中外。在安徽省和安庆市的黄梅戏剧团几十年悉心培育下,一大批优秀演员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除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对黄梅戏演唱艺术上产生了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外,在全国各大舞台、电影院和电视机屏幕上,中青年优秀演员马兰、韩再芬、吴琼等也相继出现,他们各展英姿深深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1]
1958年,安庆市著名剧作家王兆乾根据民间艺人口述的传统戏《双救主》整理改编出了黄梅戏传统剧目《女驸马》,丰富了“状元府”、“洞房”等场次,新增了“金殿”;将刘文举这个角色也放在了较重要的位置,重写了唱词和念白。1959年,在著名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演绎下,其婉转的唱腔、优美的旋律再次引起轰动,受到安庆黄梅戏剧团的高度重视,于是安庆黄梅戏剧团对剧本中部分唱词念白进行改动。为了使黄梅戏《女驸马》的剧本创作不断趋于完善,1978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修改过的版本上再次对唱词念白进行修改。[2]
二、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征
(一)抒情性、叙事性统一的唱腔旋律及伴奏
黄梅戏《女驸马》旋律优美的唱腔、表现力丰富的音乐伴奏形式,体现出了很强的抒情性以及叙事性。唱腔具有淳朴的民歌风味,优美婉转,伴奏上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方乐器为辅,音乐表现力强。黄梅戏《女驸马》的自身唱腔优美婉转,又兼收并蓄地广泛吸收了安庆地方小调、山间民歌的音乐特点,在旋律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旋律,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谁料皇榜中状元”这一唱段的唱腔属于黄梅戏的花腔体系唱腔,其具有淳朴的民歌风味,又称“民歌体唱段”。在此唱段中,明亮、悠扬的音乐色彩让作品戏剧性的场面显得更加突出,充满了浓烈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主题句是通过6、5两个核心音引申出的,并不断发展、重复,加上不时出现的倚音、滑音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这些装饰音的加入,可以使本段音乐的风格变得更加强烈,既庄严又优美,为此段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一位从事于黄梅戏音乐研究的专家表示,是多种地方民歌组成了黄梅戏的声腔音乐,这些地方民歌个性色彩强烈,节奏上简洁明快、旋律上优美动听、唱词上朗朗上口。这一观点在黄梅戏《女驸马》的唱腔上得到了很好地佐证,在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的演绎下,女驸马的情感被这位演唱艺术具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大师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严凤英在“洞房”这段的演唱中,在优美的唱腔中极其自然的融入了主人公的自身感情,深情款款、似说似唱 ,让人觉得她就是那个充满委屈和无奈的少女冯素贞,准确无误地将冯素贞在当时情境中的心情情绪表达出来,抒情性很强烈。[3]
黄梅戏《女驸马》在伴奏上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机结合,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同样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在加上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之前,初期的黄梅戏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黄梅戏《女驸马》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创作而成的。刚开始的时候高胡成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以民族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西洋乐器作为辅助伴奏乐器的混合伴奏形式,使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谁料皇榜中状元”唱段中,前奏的音乐刚开始,观众们立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欢快、喜庆的气氛,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当时的情境中,身临其境般的感受油然而生,也成功营造出了中状元后的喜庆气氛。前奏的创作在节奏型上用了较多的八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主要伴奏乐器是竹笛、高胡、琵琶。正是由于竹笛具有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在黄梅戏《女驸马》的伴奏音乐中,竹笛的使用提高了伴奏抒情、叙事的统一性。通过慢板将前面三个小节引出,紧接着使用了大量的附点节奏型,加快了音乐节奏。博采众长,将竹笛明亮、清脆的音色特点和其它打击乐器、弦乐器的音乐特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听众将余音绕梁般的主旋律牢牢记住。不但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具备很强烈的叙事性和抒情性。
(二)地域特色、文学性兼具的唱词念白
黄梅戏《女驸马》吸取了山间民歌语近情遥的特点,不仅富有表现力而且能给人淳朴亲切的感觉,口语化气息浓厚,具有地域特色,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古诗词形式的唱词念白运用也使其具有文学性,做到了雅俗共赏,在增添戏剧语言魅力的同时使其能被不同文化层面的人接受。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黄梅戏《女驸马》的创作背景 1
二、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征 2
(一)抒情性、叙事性统一的唱腔旋律及伴奏 2
(二)地域特色、文学性兼具的唱词念白 3
(三)严谨细腻的表演 3
(四)推陈出新的舞美设计 4
(五)曲折离奇、喜剧色彩浓厚的情节设置 4
(六)正反对比形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
三、从黄梅戏《女驸马》看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研究
引言
黄梅戏《女驸马》是黄梅戏的代表作,在黄梅戏的舞台上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黄梅戏久演不衰的经典保留剧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国内外对于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方面综合性分析较少,本课题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课题通过对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可以丰富戏曲的研究理论,使文化学者对这一时期的黄梅戏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戏曲创作者的创作提供宝贵借鉴,为戏曲演唱者的演唱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能帮助戏曲爱好者更好地感受到这部戏的艺术价值。
一、 黄梅戏《女驸马》的创作背景
十八世纪后期,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汇地区产生了一种名为黄梅调的地方小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黄梅戏在安徽安庆地区正式成为剧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管理部门开始对艺人进行培训,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置于政府领导之下,使他们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演出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恢复和重建表演团体,使得原本流动演出状况变的相对稳定,表演团体的演出活动基本上固定在一个县的范围,并且大部分剧团都有自己固定的剧场,演出条件大大改善。最重要的是,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剧团自己管理自己,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证,大大提高了艺人的积极性,为黄梅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2年,安庆市黄梅戏艺人在上海演出了《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获得了一致好评。在此之后,黄梅戏也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戏逐渐发展为全国性剧种,并驰名中外。在安徽省和安庆市的黄梅戏剧团几十年悉心培育下,一大批优秀演员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除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对黄梅戏演唱艺术上产生了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外,在全国各大舞台、电影院和电视机屏幕上,中青年优秀演员马兰、韩再芬、吴琼等也相继出现,他们各展英姿深深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1]
1958年,安庆市著名剧作家王兆乾根据民间艺人口述的传统戏《双救主》整理改编出了黄梅戏传统剧目《女驸马》,丰富了“状元府”、“洞房”等场次,新增了“金殿”;将刘文举这个角色也放在了较重要的位置,重写了唱词和念白。1959年,在著名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演绎下,其婉转的唱腔、优美的旋律再次引起轰动,受到安庆黄梅戏剧团的高度重视,于是安庆黄梅戏剧团对剧本中部分唱词念白进行改动。为了使黄梅戏《女驸马》的剧本创作不断趋于完善,1978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修改过的版本上再次对唱词念白进行修改。[2]
二、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征
(一)抒情性、叙事性统一的唱腔旋律及伴奏
黄梅戏《女驸马》旋律优美的唱腔、表现力丰富的音乐伴奏形式,体现出了很强的抒情性以及叙事性。唱腔具有淳朴的民歌风味,优美婉转,伴奏上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方乐器为辅,音乐表现力强。黄梅戏《女驸马》的自身唱腔优美婉转,又兼收并蓄地广泛吸收了安庆地方小调、山间民歌的音乐特点,在旋律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旋律,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谁料皇榜中状元”这一唱段的唱腔属于黄梅戏的花腔体系唱腔,其具有淳朴的民歌风味,又称“民歌体唱段”。在此唱段中,明亮、悠扬的音乐色彩让作品戏剧性的场面显得更加突出,充满了浓烈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主题句是通过6、5两个核心音引申出的,并不断发展、重复,加上不时出现的倚音、滑音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这些装饰音的加入,可以使本段音乐的风格变得更加强烈,既庄严又优美,为此段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一位从事于黄梅戏音乐研究的专家表示,是多种地方民歌组成了黄梅戏的声腔音乐,这些地方民歌个性色彩强烈,节奏上简洁明快、旋律上优美动听、唱词上朗朗上口。这一观点在黄梅戏《女驸马》的唱腔上得到了很好地佐证,在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的演绎下,女驸马的情感被这位演唱艺术具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大师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严凤英在“洞房”这段的演唱中,在优美的唱腔中极其自然的融入了主人公的自身感情,深情款款、似说似唱 ,让人觉得她就是那个充满委屈和无奈的少女冯素贞,准确无误地将冯素贞在当时情境中的心情情绪表达出来,抒情性很强烈。[3]
黄梅戏《女驸马》在伴奏上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机结合,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同样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在加上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之前,初期的黄梅戏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黄梅戏《女驸马》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创作而成的。刚开始的时候高胡成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以民族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西洋乐器作为辅助伴奏乐器的混合伴奏形式,使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谁料皇榜中状元”唱段中,前奏的音乐刚开始,观众们立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欢快、喜庆的气氛,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当时的情境中,身临其境般的感受油然而生,也成功营造出了中状元后的喜庆气氛。前奏的创作在节奏型上用了较多的八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主要伴奏乐器是竹笛、高胡、琵琶。正是由于竹笛具有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在黄梅戏《女驸马》的伴奏音乐中,竹笛的使用提高了伴奏抒情、叙事的统一性。通过慢板将前面三个小节引出,紧接着使用了大量的附点节奏型,加快了音乐节奏。博采众长,将竹笛明亮、清脆的音色特点和其它打击乐器、弦乐器的音乐特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听众将余音绕梁般的主旋律牢牢记住。不但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具备很强烈的叙事性和抒情性。
(二)地域特色、文学性兼具的唱词念白
黄梅戏《女驸马》吸取了山间民歌语近情遥的特点,不仅富有表现力而且能给人淳朴亲切的感觉,口语化气息浓厚,具有地域特色,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古诗词形式的唱词念白运用也使其具有文学性,做到了雅俗共赏,在增添戏剧语言魅力的同时使其能被不同文化层面的人接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