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归来的艺术创作研究
《归来》是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剧情文艺电影,论文通过对电影《归来》中剧本改编方式、导演创作手法解析及主要角色塑造的分析,全面解读电影《归来》的创作特色和影片内涵。以电影的改编内容及方式为主体展开叙述,通过导演对语言镜头的运用、对人物角色的准确拿捏和对电影的克制化表现来分析导演的艺术创作手段。最后重点分析了巩俐和陈道明这两位演员对角色的塑造,让我们认识了代表那一时期立场不同、态度迥异的各色人物,更加深入电影揭示人性本源的主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归来》的电影剧本改编2
(一)《归来》电影的改编内容及方式2
(二)敏感话题的规避2
(三)原作者对改编后内容的评价2
二、导演的艺术创作手段3
(一)镜头语言的应用3
(二)导演对人物角色的精准把控3
(三)电影艺术的克制化表现4
三、主要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冯婉瑜和陆焉识为例 5
(一)演员巩俐对冯婉瑜的角色塑造5
(二)演员陈道明对陆焉识的角色塑造6
致谢 8
参考文献9
对电影《归来》的艺术创作研究
引言
一、《归来》的电影剧本改编
(一)《归来》电影的改编内容及方式
《归来》是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在2014年导演的剧情文艺电影。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由邹静之编剧,陈道明、巩俐、张慧雯等主演。电影对原著进行的较大程度的改编,以文化罪陆焉识的两次“归来”为主题,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文革前后的情感故事。
电影《归来》在改编过程中,仅仅选择了原著后30页的内容作为表现题材,堪称大刀阔斧。对于原著中反复述及的文革迫害、人性自由等宏大主题,电影也并未对其展开叙述,反倒独辟蹊径,截取了“陆焉识的两次归来”的内容,将大时代的沧桑变迁浓缩到男女真挚爱情的这一具体意象上,以情感衬人性,以个人话时代。通过极简主义的电影风格,表现出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改变之大、影响之深。[3]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在具体人物刻画上张艺谋同样对原著人物进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大幅的删减合并,剧中出现的每一角色,都有其指代的具体意象,代表了那一时期立场不同、态度迥异的各色人物,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塑造、语言及矛盾冲突,更加深入电影揭示人性本源的主旨。[4]
(二)敏感话题的规避
鉴于小说原著创作题材的政治敏感性,为了电影顺利通过审核,避免上映后的负面反响,导演张艺谋在敏感话题的规避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首先将原著较为刺耳的以那个特殊时间线为主题的题目《陆犯焉识》改为《归来》,并围绕“归来”这一主题塑造人物、讲述故事。[5]同时在电影中删减了大量关于19661976年那段时期讨论的直接对话,转而采用环境营造、色彩表现、音乐衬托等方式,营造沉寂压抑的影片氛围,并在一些场景中适当采用大时代期间横幅、海报、标语的点缀,凸显时代特征。[6]剧中人物对话也尽可能含而不露,没有针锋相对的语言冲突,而是仅仅表现出人物态度,通过潜台词的大量引入,体现出那一时期人们逆来顺受的“沉默”状况。这些塑造方式尽管是无奈之举,但是从文艺片的角度来看,也能让观众自然地融入影片环境,感受那段特殊的日子带给人的沉重伤痛,起到“大哀无声、大悲无泪”的效果。[7]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通过张艺谋对电影独特角度的改编,反而给人们更多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间,使人们对于命运和情感的感知更加强烈。对于每一个永远心怀希望的人来说,光阴都是既让人希冀又让人颓疲的存在,尤其是在那些渐渐消散的光阴中,在那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希望如柴火堆里刚燃起的火苗,扑闪扑闪着,时而燃起一团热火,时而又点缀成星星火光,不可捉摸。张艺谋的《归来》正是一部这样的电
影,述说着在那些消逝的时光里,等待着“爱”的归来的故事,而等待光阴却又
如火苗般扑朔迷离,蹉跎如梦。
(三)原作者对改编后内容的评价
对于电影剧本改编的好坏,小说原作者严歌苓无疑最有发言权。严歌苓对改变后的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她首先肯定了张艺谋的改编方式,对于《归来》中只截取具体人物意象表达主旨的做法,严歌苓认为“这种形象可以在观众潜意识中起到作用,会给电影打99分”。 [8]此外,严歌苓认为张艺谋采用了一种“宁静中不说苦难,反而是暗示你的苦难”的表现风格。影片中所有内容的表达,都不是歇斯底里、痛告哭喊的,反而能起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对于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严歌苓同样非常认同陈道明和巩俐的演技。尽管在人物形象上与原著存在出入,但是导演的塑造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功底,让小说原作也认为这就是她在书中塑造的人物。[9]
二、导演的艺术创作手段
(一)镜头语言的应用
电影《归来》的最大特色,就是镜头语言恰如其分的综合运用。前文提到,为了体现影片截取“归来”这一意象的文艺风格,电影在镜头语言的应用力求极简主义。纵观全片可以发现,张艺谋并没有用太多的电影语言和镜头的组接方式去炫技,也抛弃了自己所擅长的大色彩的画面运用,风格平实朴素许多,更多的关注放在了故事和人,采用朴实流畅以讲故事为主的基本但却非常扎实的电影拍摄手法,以符合那个时期纯粹而深刻的时代特征,营造一种朴素而厚重的影片环境。[10]
在影片构图方式上,影片《归来》主要以水平构图为主,表现出一种平和、稳定的状态。电影除个别场景外,基本都是以一种平稳叙述的方式展开,因此采用水平构图更加贴近影片营造的压抑、沉寂的氛围。当然在个别冲突性场景中,张艺谋导演也采用了其他的构图方式。比如在陆焉识逃狱回家与丹丹在楼梯口相认一幕中,就采用了更加凸显人物主体的三角构图。利用梯为前景,将主体人物限制在一个三角形的狭窄空间内,不仅制造出楼梯间上下楼的景深效果,反映出人物纠结窘迫的内心。虽然丹丹内心忌恨父亲,但她也怕父亲的此次逃跑暴露,内心的忐忑局促通过构图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从三角形的画面构图中可以看出,丹丹是处于一个狭小压抑的位置,人物仅占了画面中小的一部分,这也同样反映出年幼的丹丹对于父亲被劳改的事情存在观念上的狭险,这也为后面丹丹为了一己私利,主动向组织揭发父亲的行为做好了铺垫。[1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归来》的电影剧本改编2
(一)《归来》电影的改编内容及方式2
(二)敏感话题的规避2
(三)原作者对改编后内容的评价2
二、导演的艺术创作手段3
(一)镜头语言的应用3
(二)导演对人物角色的精准把控3
(三)电影艺术的克制化表现4
三、主要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冯婉瑜和陆焉识为例 5
(一)演员巩俐对冯婉瑜的角色塑造5
(二)演员陈道明对陆焉识的角色塑造6
致谢 8
参考文献9
对电影《归来》的艺术创作研究
引言
一、《归来》的电影剧本改编
(一)《归来》电影的改编内容及方式
《归来》是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在2014年导演的剧情文艺电影。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由邹静之编剧,陈道明、巩俐、张慧雯等主演。电影对原著进行的较大程度的改编,以文化罪陆焉识的两次“归来”为主题,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文革前后的情感故事。
电影《归来》在改编过程中,仅仅选择了原著后30页的内容作为表现题材,堪称大刀阔斧。对于原著中反复述及的文革迫害、人性自由等宏大主题,电影也并未对其展开叙述,反倒独辟蹊径,截取了“陆焉识的两次归来”的内容,将大时代的沧桑变迁浓缩到男女真挚爱情的这一具体意象上,以情感衬人性,以个人话时代。通过极简主义的电影风格,表现出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改变之大、影响之深。[3]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在具体人物刻画上张艺谋同样对原著人物进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大幅的删减合并,剧中出现的每一角色,都有其指代的具体意象,代表了那一时期立场不同、态度迥异的各色人物,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塑造、语言及矛盾冲突,更加深入电影揭示人性本源的主旨。[4]
(二)敏感话题的规避
鉴于小说原著创作题材的政治敏感性,为了电影顺利通过审核,避免上映后的负面反响,导演张艺谋在敏感话题的规避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首先将原著较为刺耳的以那个特殊时间线为主题的题目《陆犯焉识》改为《归来》,并围绕“归来”这一主题塑造人物、讲述故事。[5]同时在电影中删减了大量关于19661976年那段时期讨论的直接对话,转而采用环境营造、色彩表现、音乐衬托等方式,营造沉寂压抑的影片氛围,并在一些场景中适当采用大时代期间横幅、海报、标语的点缀,凸显时代特征。[6]剧中人物对话也尽可能含而不露,没有针锋相对的语言冲突,而是仅仅表现出人物态度,通过潜台词的大量引入,体现出那一时期人们逆来顺受的“沉默”状况。这些塑造方式尽管是无奈之举,但是从文艺片的角度来看,也能让观众自然地融入影片环境,感受那段特殊的日子带给人的沉重伤痛,起到“大哀无声、大悲无泪”的效果。[7]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通过张艺谋对电影独特角度的改编,反而给人们更多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间,使人们对于命运和情感的感知更加强烈。对于每一个永远心怀希望的人来说,光阴都是既让人希冀又让人颓疲的存在,尤其是在那些渐渐消散的光阴中,在那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希望如柴火堆里刚燃起的火苗,扑闪扑闪着,时而燃起一团热火,时而又点缀成星星火光,不可捉摸。张艺谋的《归来》正是一部这样的电
影,述说着在那些消逝的时光里,等待着“爱”的归来的故事,而等待光阴却又
如火苗般扑朔迷离,蹉跎如梦。
(三)原作者对改编后内容的评价
对于电影剧本改编的好坏,小说原作者严歌苓无疑最有发言权。严歌苓对改变后的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她首先肯定了张艺谋的改编方式,对于《归来》中只截取具体人物意象表达主旨的做法,严歌苓认为“这种形象可以在观众潜意识中起到作用,会给电影打99分”。 [8]此外,严歌苓认为张艺谋采用了一种“宁静中不说苦难,反而是暗示你的苦难”的表现风格。影片中所有内容的表达,都不是歇斯底里、痛告哭喊的,反而能起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对于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严歌苓同样非常认同陈道明和巩俐的演技。尽管在人物形象上与原著存在出入,但是导演的塑造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功底,让小说原作也认为这就是她在书中塑造的人物。[9]
二、导演的艺术创作手段
(一)镜头语言的应用
电影《归来》的最大特色,就是镜头语言恰如其分的综合运用。前文提到,为了体现影片截取“归来”这一意象的文艺风格,电影在镜头语言的应用力求极简主义。纵观全片可以发现,张艺谋并没有用太多的电影语言和镜头的组接方式去炫技,也抛弃了自己所擅长的大色彩的画面运用,风格平实朴素许多,更多的关注放在了故事和人,采用朴实流畅以讲故事为主的基本但却非常扎实的电影拍摄手法,以符合那个时期纯粹而深刻的时代特征,营造一种朴素而厚重的影片环境。[10]
在影片构图方式上,影片《归来》主要以水平构图为主,表现出一种平和、稳定的状态。电影除个别场景外,基本都是以一种平稳叙述的方式展开,因此采用水平构图更加贴近影片营造的压抑、沉寂的氛围。当然在个别冲突性场景中,张艺谋导演也采用了其他的构图方式。比如在陆焉识逃狱回家与丹丹在楼梯口相认一幕中,就采用了更加凸显人物主体的三角构图。利用梯为前景,将主体人物限制在一个三角形的狭窄空间内,不仅制造出楼梯间上下楼的景深效果,反映出人物纠结窘迫的内心。虽然丹丹内心忌恨父亲,但她也怕父亲的此次逃跑暴露,内心的忐忑局促通过构图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从三角形的画面构图中可以看出,丹丹是处于一个狭小压抑的位置,人物仅占了画面中小的一部分,这也同样反映出年幼的丹丹对于父亲被劳改的事情存在观念上的狭险,这也为后面丹丹为了一己私利,主动向组织揭发父亲的行为做好了铺垫。[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