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唱腔艺术的研究
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代表剧种的五大剧种之一,在黄梅戏的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它以本身的唱腔为主要格调,不断的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等其他特色居中的音乐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种风格。本文通过黄梅戏唱腔的体系的概述、黄梅戏唱腔特点的分析、黄梅戏唱腔艺术的魅力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黄梅戏,对黄梅戏唱腔艺术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提高现代人对黄梅戏唱腔艺术的认识,促使黄梅戏更加得以发扬广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黄梅戏唱腔体系的概述 1
(一)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1
(二)不同时期的黄梅戏唱腔 2
(三)唱腔分类 3
二、黄梅戏唱腔特点的分析 3
(一)黄梅戏唱腔中花腔的特点 3
(二)黄梅戏唱腔中主腔的特点 4
(三)黄梅戏唱腔中“三腔”的特点 4
三、黄梅戏唱腔艺术的魅力 5
(一)贴切生活,韵味醇厚 5
(二)跌宕起伏,融情于唱 5
(三)多元素的融合,经久不衰 6
总结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黄梅戏唱腔艺术的研究
引言
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有五大种类,即:京剧、黄梅戏、越剧、评剧、豫剧。其中,黄梅戏以其唱腔婉转、曲调优雅、表演朴实,表现力丰富的特点而闻名。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观众对于电视剧、娱乐、综艺节目等五花八门的放松方式略感乏味无趣,慢慢重视起中国戏曲。本文对黄梅戏的历史源头及不同时期的黄梅戏的唱腔表现及黄梅戏的三种唱腔:“四板、三腔、杂调”进行简单的阐述。通过对黄梅戏唱腔特点的分析,并结合黄梅戏曲中最为著名的几条曲目《天仙配》、《小辞店》、《女驸马》的唱腔特点来分析,来展现黄梅戏唱腔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黄梅戏唱腔的历史与艺术传承,赢得更多年轻听众的喜爱,将国粹继续传承下去。让黄梅戏能为中国的戏曲艺术做出更多的创新与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1]。
一、黄梅戏唱腔体系的概述
(一)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同时期的黄梅戏唱腔
建国时期黄梅戏唱腔发展。建国时期的国家政治发展对于中国的各项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梅戏从最初的“十腔九不同”发展到后来的“定腔”时期,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小剧种突破成为现在的五大戏曲之一的变化,建国时期黄梅戏的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周恩来总理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签发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中作的指示》中说道:“地方性的小戏,特别是民间小戏,形式较为简单活泼,最能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及其容易被群众所接受的,必须特别加以重视[5]。”这个时期的巨大转变,不仅仅是国家政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也离不开老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与新鲜血液的注入[5]。
(三)唱腔分类
黄梅戏的唱腔一般分为三种:“四板、三腔、杂调。”现在运用较多的是黄梅戏的主腔、花腔以及“三腔”的运用,三腔有:彩腔、仙腔、阴司腔。主腔是黄梅戏中最重要的一个腔系,它是戏曲构成的一个原则,但是一些花腔小戏也用不上主腔的唱腔表现[8]。主腔之所以能真正成为黄梅戏的主要腔调,是因为它的音乐形态和音乐表现能力较强。
花腔在黄梅戏的唱腔分类中表现的较多,花腔从民歌中衍生而来,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已经具备了戏曲音乐的某些特点。花腔在唱腔表现方式上更加明朗化,表达的意思更加质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它具有典型的宫商角徽羽、五声性等调式。花腔的唱腔表现方式一般由锣鼓来伴奏,锣鼓的铿锵有力与花腔的无间配合,更能将听众带入戏曲之中,感受到节奏的动感。例:《汲水调》中,“走出门来咦么郎当咦,抬头看呀么郎当唉,三条大路嗨咦儿嗬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咦,郎得儿郎当唉,郎得儿郎当唉。”这种唱腔将整句词句丰富起来,增添了戏曲的趣味性[9]。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的统称,三者时一组有着不同唱腔特点的姐妹腔。三腔中戏曲词句的安排、锣鼓乐器的用法都较为固定,男女腔的分辨更加容易,具有很强的抒情叙事性的表现能力[10]。1、彩腔的结构一般为四句体,男女腔有一致的调式,但是从旋律上划分,一般是男走低音,女走高音。彩腔常被用于小戏中,彩腔常常被一些街头艺人用于“打彩”(是收取利益的另一种方式),它是最受观众欢迎,且最具代表性的唱腔表现模式,例黄梅戏戏曲:《火焰山》、《太湖打彩调》等。2、仙腔一般也为四句体,但是比花腔要复杂一些,有较强的对比效果。以《天仙配》为例:董永知道自己去小七永远不能再见面之后,伤心的唱到:“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这里就是运用仙腔的唱腔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3、阴司腔是三腔中比较单一的一种唱腔表达方式,它表达的人物情感一般都是比较凄凉、绝望的情感。
二、黄梅戏唱腔特点的分析
(一)黄梅戏唱腔中花腔的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是一种板式变化体,共有三大腔系,分别是花腔、“三腔”和主腔。其中,花腔使用最多的是唱小戏的时候,小戏一般反应的就生活中的细节问题,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出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专门用这种健康、朴实、优美和欢快的腔调,再加上活泼生动的表演方式,花腔形成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小调的特色,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衬词”,例如:有“呼舍”、“喂却”等,这种腔调特别受到喜爱,它沿用着的故事一般来自于民间故事,选择的曲调一般来自民谣,都是观众较为熟悉的曲调,仍然是保持唱腔通俗易懂的特点。黄梅戏中,根据曲目的不同的段落、台词,艺术家们要选择不同的唱腔来进行演唱,不太了解黄梅戏的听众觉得杂乱无章,但懂得人却能听出其中的旋律[11]。大部分黄梅戏曲目一般都是使用“小调”、“花腔”、“对板”来抒发戏曲中人物情感。《山伯访友.描药》中,唱腔的表达方式就是“对板”。祝英台:“隔竹帘施礼梁兄请坐,心女捧香茶侍奉大哥。”梁山伯:“但不知祝九弟去了哪里,有劳祝姑娘出府相见。”祝英台:“梁兄来路远莫眼昏花,在杭州攻读诗书就是奴家。”梁山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是对板的唱腔表达方式,在这首戏曲中还杂糅着阴司腔的唱腔表达方式,突出了戏曲中人物悲伤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并感受到戏曲中浓烈的悲伤彩。古代的黄梅戏带有京剧的韵味,而生活传统小戏舞台自然而又亲切,现代的黄梅戏是方言和普通话混杂[12]。黄梅戏唱腔的通俗易懂在花腔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花腔就是一种十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花腔在黄梅戏的唱腔分类中表现的较多,花腔从民歌中衍生而来,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已经具备了戏曲音乐的某些特点。花腔在唱腔表现方式上更加明朗化,表达的意思更加质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它具有典型的宫商角徽羽、五声性等调式。其旋律和安变庆方言的调值接近,同时其重音也体现得非常到位。黄梅戏的花腔,其调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能够体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花腔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可以质朴的,所以旋律非常品语化。比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整个表达很口语化,有一种生活化的美感。这种唱腔特点使得黄梅戏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不但容易听,也容易学,所以对于提高黄梅戏的流传度有着非常大的使用。同时也是黄梅戏与其他戏曲最大的不同。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黄梅戏唱腔体系的概述 1
(一)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1
(二)不同时期的黄梅戏唱腔 2
(三)唱腔分类 3
二、黄梅戏唱腔特点的分析 3
(一)黄梅戏唱腔中花腔的特点 3
(二)黄梅戏唱腔中主腔的特点 4
(三)黄梅戏唱腔中“三腔”的特点 4
三、黄梅戏唱腔艺术的魅力 5
(一)贴切生活,韵味醇厚 5
(二)跌宕起伏,融情于唱 5
(三)多元素的融合,经久不衰 6
总结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黄梅戏唱腔艺术的研究
引言
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有五大种类,即:京剧、黄梅戏、越剧、评剧、豫剧。其中,黄梅戏以其唱腔婉转、曲调优雅、表演朴实,表现力丰富的特点而闻名。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观众对于电视剧、娱乐、综艺节目等五花八门的放松方式略感乏味无趣,慢慢重视起中国戏曲。本文对黄梅戏的历史源头及不同时期的黄梅戏的唱腔表现及黄梅戏的三种唱腔:“四板、三腔、杂调”进行简单的阐述。通过对黄梅戏唱腔特点的分析,并结合黄梅戏曲中最为著名的几条曲目《天仙配》、《小辞店》、《女驸马》的唱腔特点来分析,来展现黄梅戏唱腔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黄梅戏唱腔的历史与艺术传承,赢得更多年轻听众的喜爱,将国粹继续传承下去。让黄梅戏能为中国的戏曲艺术做出更多的创新与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1]。
一、黄梅戏唱腔体系的概述
(一)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同时期的黄梅戏唱腔
建国时期黄梅戏唱腔发展。建国时期的国家政治发展对于中国的各项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梅戏从最初的“十腔九不同”发展到后来的“定腔”时期,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小剧种突破成为现在的五大戏曲之一的变化,建国时期黄梅戏的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周恩来总理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签发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中作的指示》中说道:“地方性的小戏,特别是民间小戏,形式较为简单活泼,最能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及其容易被群众所接受的,必须特别加以重视[5]。”这个时期的巨大转变,不仅仅是国家政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也离不开老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与新鲜血液的注入[5]。
(三)唱腔分类
黄梅戏的唱腔一般分为三种:“四板、三腔、杂调。”现在运用较多的是黄梅戏的主腔、花腔以及“三腔”的运用,三腔有:彩腔、仙腔、阴司腔。主腔是黄梅戏中最重要的一个腔系,它是戏曲构成的一个原则,但是一些花腔小戏也用不上主腔的唱腔表现[8]。主腔之所以能真正成为黄梅戏的主要腔调,是因为它的音乐形态和音乐表现能力较强。
花腔在黄梅戏的唱腔分类中表现的较多,花腔从民歌中衍生而来,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已经具备了戏曲音乐的某些特点。花腔在唱腔表现方式上更加明朗化,表达的意思更加质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它具有典型的宫商角徽羽、五声性等调式。花腔的唱腔表现方式一般由锣鼓来伴奏,锣鼓的铿锵有力与花腔的无间配合,更能将听众带入戏曲之中,感受到节奏的动感。例:《汲水调》中,“走出门来咦么郎当咦,抬头看呀么郎当唉,三条大路嗨咦儿嗬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咦,郎得儿郎当唉,郎得儿郎当唉。”这种唱腔将整句词句丰富起来,增添了戏曲的趣味性[9]。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的统称,三者时一组有着不同唱腔特点的姐妹腔。三腔中戏曲词句的安排、锣鼓乐器的用法都较为固定,男女腔的分辨更加容易,具有很强的抒情叙事性的表现能力[10]。1、彩腔的结构一般为四句体,男女腔有一致的调式,但是从旋律上划分,一般是男走低音,女走高音。彩腔常被用于小戏中,彩腔常常被一些街头艺人用于“打彩”(是收取利益的另一种方式),它是最受观众欢迎,且最具代表性的唱腔表现模式,例黄梅戏戏曲:《火焰山》、《太湖打彩调》等。2、仙腔一般也为四句体,但是比花腔要复杂一些,有较强的对比效果。以《天仙配》为例:董永知道自己去小七永远不能再见面之后,伤心的唱到:“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这里就是运用仙腔的唱腔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3、阴司腔是三腔中比较单一的一种唱腔表达方式,它表达的人物情感一般都是比较凄凉、绝望的情感。
二、黄梅戏唱腔特点的分析
(一)黄梅戏唱腔中花腔的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是一种板式变化体,共有三大腔系,分别是花腔、“三腔”和主腔。其中,花腔使用最多的是唱小戏的时候,小戏一般反应的就生活中的细节问题,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出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专门用这种健康、朴实、优美和欢快的腔调,再加上活泼生动的表演方式,花腔形成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小调的特色,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衬词”,例如:有“呼舍”、“喂却”等,这种腔调特别受到喜爱,它沿用着的故事一般来自于民间故事,选择的曲调一般来自民谣,都是观众较为熟悉的曲调,仍然是保持唱腔通俗易懂的特点。黄梅戏中,根据曲目的不同的段落、台词,艺术家们要选择不同的唱腔来进行演唱,不太了解黄梅戏的听众觉得杂乱无章,但懂得人却能听出其中的旋律[11]。大部分黄梅戏曲目一般都是使用“小调”、“花腔”、“对板”来抒发戏曲中人物情感。《山伯访友.描药》中,唱腔的表达方式就是“对板”。祝英台:“隔竹帘施礼梁兄请坐,心女捧香茶侍奉大哥。”梁山伯:“但不知祝九弟去了哪里,有劳祝姑娘出府相见。”祝英台:“梁兄来路远莫眼昏花,在杭州攻读诗书就是奴家。”梁山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是对板的唱腔表达方式,在这首戏曲中还杂糅着阴司腔的唱腔表达方式,突出了戏曲中人物悲伤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并感受到戏曲中浓烈的悲伤彩。古代的黄梅戏带有京剧的韵味,而生活传统小戏舞台自然而又亲切,现代的黄梅戏是方言和普通话混杂[12]。黄梅戏唱腔的通俗易懂在花腔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花腔就是一种十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花腔在黄梅戏的唱腔分类中表现的较多,花腔从民歌中衍生而来,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已经具备了戏曲音乐的某些特点。花腔在唱腔表现方式上更加明朗化,表达的意思更加质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它具有典型的宫商角徽羽、五声性等调式。其旋律和安变庆方言的调值接近,同时其重音也体现得非常到位。黄梅戏的花腔,其调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能够体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花腔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可以质朴的,所以旋律非常品语化。比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整个表达很口语化,有一种生活化的美感。这种唱腔特点使得黄梅戏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不但容易听,也容易学,所以对于提高黄梅戏的流传度有着非常大的使用。同时也是黄梅戏与其他戏曲最大的不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