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诊断中CT与MRI影像对比研究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较为常见,在任何年龄阶段均有可能发病,但好发于青壮年以及儿童群体[1]中,近年来,结核发病率逐渐呈增长趋势,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该病的潜伏期比较长,且不易被发现;再加之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弱等影响因素[2],使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结核病灶不断扩大进入临床期.CT与MRI影像等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技术是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方法,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提高手术成功率,进而改善预后情况.鉴于此,本次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已确诊的脊柱结核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次收集了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已确诊的脊柱结核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腰背以及腰骶疼痛感,20例脊柱结核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8~79岁,平均年龄(41.6±4.5)岁,病程为18d~7年,平均病程(10.8±7.2)月.结核部位:胸椎段6例,胸腰段4例,腰椎段10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证实均为脊柱结核疾病;(2)均给予MRI.CT检测,检查时间相差不超过1周;(3)临床资料不全者.意识障碍患者.精神性疾病患者排除在外.1.2.方法.先经CT检查,运用16排螺旋CT(型号:SIEMENSSOMATOMEmotion16);对病变处的椎体进行上下的相邻椎体全面扫描,层厚设为2mm,螺距1.5mm;MRI检查则选用MRI:0.35T(型号:NeusoftSuperopen0.35T)永磁性磁共振成像设备,并使用标准脊柱线圈.利用自旋回波(SE)序列表示常规矢状位,其中,TR/TEI:T1W1=16ms/440ms;TR/TE:T2WI=128ms/2559ms;横轴位TR/TE:T2WI=96ms/4041ms;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给予CT与MRI检查,观察CT与MRI影像学对比结果.2.结果20例脊柱结核患者,经分析,胸椎处6例,胸腰处4例,腰椎处10例;(1)经CT检查椎体骨质破坏11例,经MRI检查椎体骨质破坏7例;(2)经CT检测椎旁脓肿9例,经MRI检查椎旁脓肿6例;(3)经CT扫描脊髓和硬膜侵犯8例,经MRI扫描发现脊髓和硬膜侵犯10例;(4)经CT检查未出现韧带下播散,而MRI扫描发现韧带下播散有7例;(5)CT检测有死骨以及钙化10例,MRI未检查出钙化以及死骨.3.讨论关节结核和骨是一种血源性感染的特殊炎性疾病,其中血供丰富的松质骨常受到病变的侵犯,而脊椎结核的发病率较高;椎体常受到结核病灶的侵犯,且在初期累及附件较少.通常脊柱结核MRI与CT影像一般表现为椎体和附件的骨质破坏.椎管受累和椎旁脓肿.韧带下播散和硬膜囊和脊髓受累.间椎盘信号的改变.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等.其次,将脊柱结核的MRI与CT影像进行对比分析,MRI可以更加敏感的显示出早期病变以及确定病变范围,CT可以更加清楚显示出钙化灶和死骨的情况.局限性骨质破坏形成在结核病灶的早期[3],并且产生破坏的区域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而扩大;病变椎体随意向椎体下方和上方都扩展或者朝着一个方向进行破坏,如果形成较为严重的破坏;椎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可能会造成相应的塌陷变扁等现象.当周围的椎间盘受到结核的病灶入侵,将有可能直接导致椎间隙逐渐变窄,椎体结核会发生骨坏死.出现以上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病变产生的时有渗出现象,致使局部的血运很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引发骨坏死或者造成骨血供减少的现象.骨质硬化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形成血栓以及封闭性的动脉内膜炎而致使患者的钙盐逐渐沉着以及骨质产生的修复作用.目前,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方法,大多患者脊柱结核均是在临床期被发现,且病灶已经累及到椎体骨质,患者的病情较重,因此在术前进行影像检查十分关键,是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CT扫描可将影像发生重叠以及伪影的几率降低,且其密度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楚的将脊椎结核早期的轻微椎体以及附件的椎旁钙化和骨破坏.骨类型.椎旁脓肿等情况扫描出来.成人中的椎体血供为腰动脉以及肋间动脉,于椎体前方进入,并顺着骨外膜广泛分布,因此成人的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现象主要发生在椎体的前处和中部.本次研究中,16例15岁以上患者的病变椎体均发生在椎体的前中部位,主要呈现为虫蚀样以及蜂窝样的骨质破坏灶,同时出现较为微小的死骨;该种破裂型的椎体损害是确定脊柱结核的主要依据,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于横断面实施CT扫描,可将小片状钙化.椎旁脓肿以及脓肿内斑点情况清晰的扫描出来.MRI对早期的脊柱结核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脊柱就结核的早期病变程度一般不会累及到椎间盘,主要累及到患者的椎旁组织以及椎体的骨质.本次分析,有12例患者的MRI影像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存在,可根据长T1W1以及长T2WI信号诊断出,椎体早期骨质存有被破坏的现象;通过T1W1表现出的低信号,以及T2WI表现出的高信号,同时经GdDTPA进一步扫描发现,椎体骨质破坏区域邻近处发现其边缘性强化情况,椎旁脓肿亦表现出环形强化现象.此外,MRI还具有较高的多平面成像质量,多参数以及组织结构的分辨率;MRI影像对显示病变处且可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20例脊柱结核患者中,6例胸椎,4例胸腰,10例腰椎;由此可见脊柱结核的病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检查钙化灶以及死骨的等方面,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可显示更加清楚,而在脊柱结核早期的诊断以及缺定病变的范围,MRI影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以将两种诊断方式相互结合,进而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并有助于提高脊柱结核的准确诊断率,同时在评估治疗效果中发挥着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赵绿洲,杨守珍,王志永,吴晓玲.19例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11(06):978-980.[2]冼兆华.结核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及与CT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013,33(5):23-89.[3]卢东霞,张凤翔,晨曦,李文华.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4,13(05):13-14.
技术是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方法,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提高手术成功率,进而改善预后情况.鉴于此,本次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已确诊的脊柱结核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次收集了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已确诊的脊柱结核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腰背以及腰骶疼痛感,20例脊柱结核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8~79岁,平均年龄(41.6±4.5)岁,病程为18d~7年,平均病程(10.8±7.2)月.结核部位:胸椎段6例,胸腰段4例,腰椎段10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证实均为脊柱结核疾病;(2)均给予MRI.CT检测,检查时间相差不超过1周;(3)临床资料不全者.意识障碍患者.精神性疾病患者排除在外.1.2.方法.先经CT检查,运用16排螺旋CT(型号:SIEMENSSOMATOMEmotion16);对病变处的椎体进行上下的相邻椎体全面扫描,层厚设为2mm,螺距1.5mm;MRI检查则选用MRI:0.35T(型号:NeusoftSuperopen0.35T)永磁性磁共振成像设备,并使用标准脊柱线圈.利用自旋回波(SE)序列表示常规矢状位,其中,TR/TEI:T1W1=16ms/440ms;TR/TE:T2WI=128ms/2559ms;横轴位TR/TE:T2WI=96ms/4041ms;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给予CT与MRI检查,观察CT与MRI影像学对比结果.2.结果20例脊柱结核患者,经分析,胸椎处6例,胸腰处4例,腰椎处10例;(1)经CT检查椎体骨质破坏11例,经MRI检查椎体骨质破坏7例;(2)经CT检测椎旁脓肿9例,经MRI检查椎旁脓肿6例;(3)经CT扫描脊髓和硬膜侵犯8例,经MRI扫描发现脊髓和硬膜侵犯10例;(4)经CT检查未出现韧带下播散,而MRI扫描发现韧带下播散有7例;(5)CT检测有死骨以及钙化10例,MRI未检查出钙化以及死骨.3.讨论关节结核和骨是一种血源性感染的特殊炎性疾病,其中血供丰富的松质骨常受到病变的侵犯,而脊椎结核的发病率较高;椎体常受到结核病灶的侵犯,且在初期累及附件较少.通常脊柱结核MRI与CT影像一般表现为椎体和附件的骨质破坏.椎管受累和椎旁脓肿.韧带下播散和硬膜囊和脊髓受累.间椎盘信号的改变.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等.其次,将脊柱结核的MRI与CT影像进行对比分析,MRI可以更加敏感的显示出早期病变以及确定病变范围,CT可以更加清楚显示出钙化灶和死骨的情况.局限性骨质破坏形成在结核病灶的早期[3],并且产生破坏的区域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而扩大;病变椎体随意向椎体下方和上方都扩展或者朝着一个方向进行破坏,如果形成较为严重的破坏;椎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可能会造成相应的塌陷变扁等现象.当周围的椎间盘受到结核的病灶入侵,将有可能直接导致椎间隙逐渐变窄,椎体结核会发生骨坏死.出现以上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病变产生的时有渗出现象,致使局部的血运很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引发骨坏死或者造成骨血供减少的现象.骨质硬化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形成血栓以及封闭性的动脉内膜炎而致使患者的钙盐逐渐沉着以及骨质产生的修复作用.目前,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方法,大多患者脊柱结核均是在临床期被发现,且病灶已经累及到椎体骨质,患者的病情较重,因此在术前进行影像检查十分关键,是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CT扫描可将影像发生重叠以及伪影的几率降低,且其密度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楚的将脊椎结核早期的轻微椎体以及附件的椎旁钙化和骨破坏.骨类型.椎旁脓肿等情况扫描出来.成人中的椎体血供为腰动脉以及肋间动脉,于椎体前方进入,并顺着骨外膜广泛分布,因此成人的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现象主要发生在椎体的前处和中部.本次研究中,16例15岁以上患者的病变椎体均发生在椎体的前中部位,主要呈现为虫蚀样以及蜂窝样的骨质破坏灶,同时出现较为微小的死骨;该种破裂型的椎体损害是确定脊柱结核的主要依据,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于横断面实施CT扫描,可将小片状钙化.椎旁脓肿以及脓肿内斑点情况清晰的扫描出来.MRI对早期的脊柱结核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脊柱就结核的早期病变程度一般不会累及到椎间盘,主要累及到患者的椎旁组织以及椎体的骨质.本次分析,有12例患者的MRI影像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存在,可根据长T1W1以及长T2WI信号诊断出,椎体早期骨质存有被破坏的现象;通过T1W1表现出的低信号,以及T2WI表现出的高信号,同时经GdDTPA进一步扫描发现,椎体骨质破坏区域邻近处发现其边缘性强化情况,椎旁脓肿亦表现出环形强化现象.此外,MRI还具有较高的多平面成像质量,多参数以及组织结构的分辨率;MRI影像对显示病变处且可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20例脊柱结核患者中,6例胸椎,4例胸腰,10例腰椎;由此可见脊柱结核的病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检查钙化灶以及死骨的等方面,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可显示更加清楚,而在脊柱结核早期的诊断以及缺定病变的范围,MRI影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以将两种诊断方式相互结合,进而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并有助于提高脊柱结核的准确诊断率,同时在评估治疗效果中发挥着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赵绿洲,杨守珍,王志永,吴晓玲.19例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11(06):978-980.[2]冼兆华.结核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及与CT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013,33(5):23-89.[3]卢东霞,张凤翔,晨曦,李文华.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4,13(05):13-1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