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念感与真实感在演员塑造人物过程中的重要性(附件)【字数:5251】
摘 要表演是演员要把演员的的虚构创造成为令人相信的真实,为了让演员在其内心的虚构创造成为舞台上的真实,就要求演员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信念与真实感。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的八个基本元素中真实感与信念感就是其中之一。真实感与信念感就是指演员表现角色的时候所产生的一切真情实感,并对自己所虚构的一切都充分信任。演员真正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带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并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表演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并将观众带入其中。所以信念感与真实感对于合格的演员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能力和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演员的表演能力的前提。本文对于信念感和真实感在演员塑造人物过程中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和对如何把握信念感与真实感给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
目 录
第一章 信念感和真实感的含义 1
1.1真实感与信念感 1
1.2 信念感和真实感的关系 1
第二章 真实感和信念感在演员塑造人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2
第三章 如何正确把握演员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真实感和信念感 4
3.1用想象力进行虚构并在内心感受所虚构的真实性 4
3.2 在内心真实感的推动下,增强演员在肢体上的真实感 4
3.3 当自己在剧中所虚构的一切具有真实感的同时要对其充满信念感 4
结束语 6
致 谢 7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 信念感和真实感的含义
1.1真实感与信念感
真实感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现实中的真实,指的就是现实中所发生的真实。二为舞台上的真实,指的是是演员所要更加注重的真实。舞台上的真实包括是现实中所没有,但却可能在舞台上发生的事情。①这需要演员能够在规定情境之下对于剧情和角色进行虚构和创造,并且把内心所虚构的一切尽可能真实地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舞台上的真实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外部肢体动作上的真实,二是内部心理活动的真实。演员在舞台上的外部肢体动作是多种多样的,演员要准确地把握其中最符合当前人物需要的动作来将他表现出来,而要正确地表达外部肢体动作就要求演员要结合人物内心,在规定情境之下选择最恰当的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脱离了这个条件舞台上的一切动作都会变得空洞而且没有感染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角色内心生活的真实性以及对真实性的信念。②
内部心理活动的真实要求演员在塑造人物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的是分析和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不断的排练和摸索,找到人物内心正确的心理活动并在自己心中虚构出这一角色的内心情感。
信念感要求演员自身要充分相信自己所虚构出来的正确的人物内心,从而正确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诠释的剧中的角色。演员只有充分相信角色内部心理活动,才能使自己外部肢体动作也变得与内心一致,这样表演出来的角色才富有真实感。
1.2 信念感和真实感的关系
真实离不开信念,信念离不开真实,他们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演员能够把握住角色情感的真实性的时候,他才会慢慢地进入角色,并最终正确地与角色融合在一起,对于整部剧来说演员才会产生对其的信念感。而充分相信自己对于角色所创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理活动,能使得演员更快更准的进入到角色中去,并使自己的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所以真实感与信念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而作为演员,我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对所体验到的情感和所做的动作的真实性充满信念。③
①摘自《演员的自我修养》 119页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②摘自《演员的自我修养》 119页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③摘自《演员的自我修养》 120页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第二章 真实感和信念感在演员塑造人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真实感和信念感对于一个演员在解读人物,表现人物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演员只有把握住了所表现人物的真实感与信念感的时候吗,他才能真正的进入角色,并且更好的接近角色与角色融合。如果演员的表演缺乏真实感和信念感,那他的表演一定是空洞无力,毫无吸引力的存在,甚至不能称之为表演,如同流水一样匆匆而过毫无感染力。
在拿到一个剧本的时候,演员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分析剧本,分析人物。当我拿到话剧《驴得水》剧本的时候,我就花了三天时间研读自己的剧本,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并把自己的感谢和问题在剧本中标注了出来用于在课堂上何来是交流沟通。在分析剧本任务的时候,裴魁山这一人物形象让我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人物裴魁山的分析:
裴魁山一开始出场的形象是温柔,软弱的知识分子。他深爱着张一曼老师,尊敬校长但讽刺的是他却是第一个放下道德标准的人。他向一曼表了白,却被一曼拒绝的同时有目睹了一曼与铁匠的缠绵之后他成为了一个贪钱的小人。在自己所追求的爱情被无情地摧毁了之后,他选择了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内心,并将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愤怒无情地给予了一曼。可能很多观众看到裴魁山针对一曼的时候,觉得配葵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确实我也不否认这点,但我在他身上也看到了一个被爱情伤得撕心裂肺后无助,无力的人物形象。
在饰演裴魁山这一角色的时候,其实最难把握的就是他的转变。在他目睹了张一曼和铁匠的缠绵之后,在其内心一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内心的变化是很难把控的而且很难将这种转变的情绪表现得很自然。在排练的初期,每次排到这段戏的时候,在我内心其实是很空的,强行地把自己的情绪提到了最高,但是表演出来的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显得空洞无力。 这样子我就进入到了一个表演的误区,每每演感情起伏大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情绪完全用嘶吼的方式强行地爆发出来,就像我在得知一曼和铁匠缠绵之后,对校长说出“说说这笔钱下来我们该怎么分!”这句话的时候,我一直很难把控这句话其中的情绪,就连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表演空洞无力,而这句话正式全剧中裴魁山转折的关键。
于是我再次深入分析了剧本,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了自己的表演误区并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在我心里一定要思考如果是我自己在经受了那样的打击之下,我会产生怎样的情绪,会做出怎样的事情。并将自己的情绪放在剧中的规定情境之中,思考裴魁山这一人物性格在面临那样的打击之下该如何做出反应。然后结合两者,找到其中的契合点,融入到自己所演的角色当中去,只有这样内心才会把握住正确的情感,只有当情感饱满的时候,自己就能够很自然地表演出来。其实演员在演戏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的情感是靠生拉硬拽得来的,那么演员的内心一定是空洞虚假的。在感受人物内心的时候,演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分析自己的角色,正确地塑造出角色的内心并且要充分相信自己所塑造的情感,当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内心的时候,那么自己的表演肯定会显得生硬和空洞的。
目 录
第一章 信念感和真实感的含义 1
1.1真实感与信念感 1
1.2 信念感和真实感的关系 1
第二章 真实感和信念感在演员塑造人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2
第三章 如何正确把握演员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真实感和信念感 4
3.1用想象力进行虚构并在内心感受所虚构的真实性 4
3.2 在内心真实感的推动下,增强演员在肢体上的真实感 4
3.3 当自己在剧中所虚构的一切具有真实感的同时要对其充满信念感 4
结束语 6
致 谢 7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 信念感和真实感的含义
1.1真实感与信念感
真实感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现实中的真实,指的就是现实中所发生的真实。二为舞台上的真实,指的是是演员所要更加注重的真实。舞台上的真实包括是现实中所没有,但却可能在舞台上发生的事情。①这需要演员能够在规定情境之下对于剧情和角色进行虚构和创造,并且把内心所虚构的一切尽可能真实地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舞台上的真实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外部肢体动作上的真实,二是内部心理活动的真实。演员在舞台上的外部肢体动作是多种多样的,演员要准确地把握其中最符合当前人物需要的动作来将他表现出来,而要正确地表达外部肢体动作就要求演员要结合人物内心,在规定情境之下选择最恰当的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脱离了这个条件舞台上的一切动作都会变得空洞而且没有感染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角色内心生活的真实性以及对真实性的信念。②
内部心理活动的真实要求演员在塑造人物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的是分析和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不断的排练和摸索,找到人物内心正确的心理活动并在自己心中虚构出这一角色的内心情感。
信念感要求演员自身要充分相信自己所虚构出来的正确的人物内心,从而正确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诠释的剧中的角色。演员只有充分相信角色内部心理活动,才能使自己外部肢体动作也变得与内心一致,这样表演出来的角色才富有真实感。
1.2 信念感和真实感的关系
真实离不开信念,信念离不开真实,他们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演员能够把握住角色情感的真实性的时候,他才会慢慢地进入角色,并最终正确地与角色融合在一起,对于整部剧来说演员才会产生对其的信念感。而充分相信自己对于角色所创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理活动,能使得演员更快更准的进入到角色中去,并使自己的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所以真实感与信念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而作为演员,我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对所体验到的情感和所做的动作的真实性充满信念。③
①摘自《演员的自我修养》 119页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②摘自《演员的自我修养》 119页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③摘自《演员的自我修养》 120页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第二章 真实感和信念感在演员塑造人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真实感和信念感对于一个演员在解读人物,表现人物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演员只有把握住了所表现人物的真实感与信念感的时候吗,他才能真正的进入角色,并且更好的接近角色与角色融合。如果演员的表演缺乏真实感和信念感,那他的表演一定是空洞无力,毫无吸引力的存在,甚至不能称之为表演,如同流水一样匆匆而过毫无感染力。
在拿到一个剧本的时候,演员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分析剧本,分析人物。当我拿到话剧《驴得水》剧本的时候,我就花了三天时间研读自己的剧本,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并把自己的感谢和问题在剧本中标注了出来用于在课堂上何来是交流沟通。在分析剧本任务的时候,裴魁山这一人物形象让我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人物裴魁山的分析:
裴魁山一开始出场的形象是温柔,软弱的知识分子。他深爱着张一曼老师,尊敬校长但讽刺的是他却是第一个放下道德标准的人。他向一曼表了白,却被一曼拒绝的同时有目睹了一曼与铁匠的缠绵之后他成为了一个贪钱的小人。在自己所追求的爱情被无情地摧毁了之后,他选择了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内心,并将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愤怒无情地给予了一曼。可能很多观众看到裴魁山针对一曼的时候,觉得配葵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确实我也不否认这点,但我在他身上也看到了一个被爱情伤得撕心裂肺后无助,无力的人物形象。
在饰演裴魁山这一角色的时候,其实最难把握的就是他的转变。在他目睹了张一曼和铁匠的缠绵之后,在其内心一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内心的变化是很难把控的而且很难将这种转变的情绪表现得很自然。在排练的初期,每次排到这段戏的时候,在我内心其实是很空的,强行地把自己的情绪提到了最高,但是表演出来的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显得空洞无力。 这样子我就进入到了一个表演的误区,每每演感情起伏大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情绪完全用嘶吼的方式强行地爆发出来,就像我在得知一曼和铁匠缠绵之后,对校长说出“说说这笔钱下来我们该怎么分!”这句话的时候,我一直很难把控这句话其中的情绪,就连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表演空洞无力,而这句话正式全剧中裴魁山转折的关键。
于是我再次深入分析了剧本,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了自己的表演误区并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在我心里一定要思考如果是我自己在经受了那样的打击之下,我会产生怎样的情绪,会做出怎样的事情。并将自己的情绪放在剧中的规定情境之中,思考裴魁山这一人物性格在面临那样的打击之下该如何做出反应。然后结合两者,找到其中的契合点,融入到自己所演的角色当中去,只有这样内心才会把握住正确的情感,只有当情感饱满的时候,自己就能够很自然地表演出来。其实演员在演戏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的情感是靠生拉硬拽得来的,那么演员的内心一定是空洞虚假的。在感受人物内心的时候,演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分析自己的角色,正确地塑造出角色的内心并且要充分相信自己所塑造的情感,当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内心的时候,那么自己的表演肯定会显得生硬和空洞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