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诞生于民族艺术文化背景下的东北二人转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精髓,可随着时代的改变,二人转艺术的文化精华也逐步流失。文章以梳理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历史溯源为起点,关注当今东北二人转艺术在当代发展中存在表演内容过于低俗、唱腔偏离了原汁原味、行业不够规范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如提升表演艺术格调、发扬二人转的唱腔特色、构建行业的规范等。以期对东北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探源2
二、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
(一)演员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2
(二)表演内容过于低俗3
(三)“唱腔”偏离了原汁原味3
(四)行业不够规范3
(五)二人转档案保护不够到位3
三、东北二人转艺术传承与保护的建议4
(一)提高演员的文化素质4
(二)提升表演艺术格调4
(三)发扬二人转的“唱腔”特色4
(四)构建有效的行业规范4
(五)建立各种有效形式的二人转档案4
结语5
致谢6
参考文献7
论东北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
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古通今,历史悠长。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以它们独特的风格魅力将璀璨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正如东北的二人转艺术。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因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二人转艺术的文化精华逐步流失。对此,笔者就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展开了研究。
一、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探源
二人转的别名非常多,包括小秧歌、双玩艺、东北地方戏等,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看二人转的表演,如今,东北二人转已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种戏曲艺术,同时,二人转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点,更是东三省地方文化的精髓。
关于二人转的起源,学界有好几种观点。
二人转的源头或言母体艺术是同一种类的,大家也称之为“单源说”[1]。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单源说”主要包括了四个观点:一是认为其起源于莲花落;二是认为其起源于大秧歌;三是认为其起源于萨满歌舞。
首先莲花落起自隋唐,它主要是由僧侣们宣讲佛经的时候演唱的音乐《落花》、《散花》而演变而来的[2]。因为莲花落最早被带有化缘的特性,以至于逐渐成为乞讨者以卖唱为生而存在着;其次,大秧歌是有最初从关内以某种流行方式流传到东北,受到当地的风俗特点、语言特性的影响,形成二人转,后被通俗称之为“大秧歌”;最后是萨满歌舞,萨满教产生于北方最初的母系氏族社会,最早“萨满”由女性担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男萨满,即男性乔装成女性。由于那时受女权势力的制约,男萨满必须伪装成女性的样子才可以作业,而二人转的早期化妆与装束就是头戴五朵大红花,用玻璃珠子穿成齐眉珠子戴在脑门上的装束。早期二人转手里拿的不是手绢和扇子,而是竹板和木棒,而这两件东西也是萨满歌舞祭祀中的应用。另外,在“单源说”基础上又出现许多诸多学者相继提出“双源说”和“多源说”。
二、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东北二人转火热的表演充分展示了东北群众的豪爽性情,同时也获得了现代众多人们的认可与赞扬。东北二人转不管是乡村还是都市,不管是东北地区还是我国各省,都不断地在电视荧屏上亮相,已得到了更多的相关文化研究人员的重视。观看二人转的观众越来越多,而二人转的演员也越来越多,可以看得出,作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二人转,其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二人转在当代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演员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
对于二人转如何界定“俗”的问题引起了争论。必须承认二人转不可以太高雅,因为二人转本身就是接地气的艺术。二人转的本质决定了他的演出方向,它本身便是农村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贴近乡下生活的艺术。即使是进入大都市大舞台,也不会变得“清新脱俗”。但不得不说的是,二人转的通俗并不意味着平庸,低级不高尚。[3]当下二人转演员经常把“脏话”当成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方法,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二人转演员大多没有规范的素质教育,或者说是学历仅仅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学。二人转演员为了搞笑,逗观众开心,甚至迎合观众一些低级想法而在舞台上脏话连篇,其做法严重侮辱了二人转艺术。[4]其实,吸引观众的方法不仅仅只有脏话连篇,满口黄段子这一个方法。当下的二人转更需要一些健康诙谐的表演。而这就要求当今二人转演员自觉提高本身的素质文化和教养。
(二)表演内容过于低俗
而今有些二人转演员认为二人转就是以低俗为标签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二人转把“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便是成功的,二人转就得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形式及肮脏的语言,否则就没有二人转的特色了。当代二人转表演陷入一种“俗”的表演程式和具有低级重复的倾向,这与二人转的剧本创作是有关的。当代二人转的演出市场虽然异常火爆,但却缺乏专门的创作人员对演出剧本进行创作,表演中不断反复、低级重复的倾向十分突出,很多作品都是靠艺人之间相互模仿,作品的简单拼凑痕迹十分明显。[5]这些低俗内容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二人转在诞生之际,就有大量的低俗成分融入其中,这也是受封建社会背景的影响。由于闯关东时大部分都是男性较多,并且都是光棍,他们大批地涌入东北,这也让东北二省男女的比例非常不平衡,男性较多女性较少,让这些男性为性饥渴所困扰。[6]为了缓解和宣泄,这些汉子会讲和性相关的荤段子,对哨时,会说一些和性相关的哨口,利用二人转成为缓解与宣泄性饥渴的工具。对于二人转关于性爱方面的表演,会充斥着较多的性挑逗以及性撩拨的成分,这让二人转这种特别的民间艺术展示了其丑陋的另一面,至今还没有把这个低俗的情况彻底改变,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而到了现代,这些低俗的表演形式还在制约着二人转的发展。
(三)“唱腔”偏离了原汁原味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红柳子、三节拍、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悲调等。二人转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曲调是二人转节目的支撑曲调。其中武嗨嗨曲调平稳,节奏变化丰富,甩腔棱角大,过门规范、红火、长于延长打断唱词。在传统二人转曲目中,代表作品有《包公断后》、《大妈探病》、《单出头》、《小拜年》等。其中,《单出头》和《小拜年》已经被公众所熟知,争相传唱。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探源2
二、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
(一)演员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2
(二)表演内容过于低俗3
(三)“唱腔”偏离了原汁原味3
(四)行业不够规范3
(五)二人转档案保护不够到位3
三、东北二人转艺术传承与保护的建议4
(一)提高演员的文化素质4
(二)提升表演艺术格调4
(三)发扬二人转的“唱腔”特色4
(四)构建有效的行业规范4
(五)建立各种有效形式的二人转档案4
结语5
致谢6
参考文献7
论东北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
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古通今,历史悠长。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以它们独特的风格魅力将璀璨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正如东北的二人转艺术。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因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二人转艺术的文化精华逐步流失。对此,笔者就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展开了研究。
一、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探源
二人转的别名非常多,包括小秧歌、双玩艺、东北地方戏等,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看二人转的表演,如今,东北二人转已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种戏曲艺术,同时,二人转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点,更是东三省地方文化的精髓。
关于二人转的起源,学界有好几种观点。
二人转的源头或言母体艺术是同一种类的,大家也称之为“单源说”[1]。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单源说”主要包括了四个观点:一是认为其起源于莲花落;二是认为其起源于大秧歌;三是认为其起源于萨满歌舞。
首先莲花落起自隋唐,它主要是由僧侣们宣讲佛经的时候演唱的音乐《落花》、《散花》而演变而来的[2]。因为莲花落最早被带有化缘的特性,以至于逐渐成为乞讨者以卖唱为生而存在着;其次,大秧歌是有最初从关内以某种流行方式流传到东北,受到当地的风俗特点、语言特性的影响,形成二人转,后被通俗称之为“大秧歌”;最后是萨满歌舞,萨满教产生于北方最初的母系氏族社会,最早“萨满”由女性担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男萨满,即男性乔装成女性。由于那时受女权势力的制约,男萨满必须伪装成女性的样子才可以作业,而二人转的早期化妆与装束就是头戴五朵大红花,用玻璃珠子穿成齐眉珠子戴在脑门上的装束。早期二人转手里拿的不是手绢和扇子,而是竹板和木棒,而这两件东西也是萨满歌舞祭祀中的应用。另外,在“单源说”基础上又出现许多诸多学者相继提出“双源说”和“多源说”。
二、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东北二人转火热的表演充分展示了东北群众的豪爽性情,同时也获得了现代众多人们的认可与赞扬。东北二人转不管是乡村还是都市,不管是东北地区还是我国各省,都不断地在电视荧屏上亮相,已得到了更多的相关文化研究人员的重视。观看二人转的观众越来越多,而二人转的演员也越来越多,可以看得出,作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二人转,其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二人转在当代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演员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
对于二人转如何界定“俗”的问题引起了争论。必须承认二人转不可以太高雅,因为二人转本身就是接地气的艺术。二人转的本质决定了他的演出方向,它本身便是农村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贴近乡下生活的艺术。即使是进入大都市大舞台,也不会变得“清新脱俗”。但不得不说的是,二人转的通俗并不意味着平庸,低级不高尚。[3]当下二人转演员经常把“脏话”当成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方法,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二人转演员大多没有规范的素质教育,或者说是学历仅仅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学。二人转演员为了搞笑,逗观众开心,甚至迎合观众一些低级想法而在舞台上脏话连篇,其做法严重侮辱了二人转艺术。[4]其实,吸引观众的方法不仅仅只有脏话连篇,满口黄段子这一个方法。当下的二人转更需要一些健康诙谐的表演。而这就要求当今二人转演员自觉提高本身的素质文化和教养。
(二)表演内容过于低俗
而今有些二人转演员认为二人转就是以低俗为标签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二人转把“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便是成功的,二人转就得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形式及肮脏的语言,否则就没有二人转的特色了。当代二人转表演陷入一种“俗”的表演程式和具有低级重复的倾向,这与二人转的剧本创作是有关的。当代二人转的演出市场虽然异常火爆,但却缺乏专门的创作人员对演出剧本进行创作,表演中不断反复、低级重复的倾向十分突出,很多作品都是靠艺人之间相互模仿,作品的简单拼凑痕迹十分明显。[5]这些低俗内容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二人转在诞生之际,就有大量的低俗成分融入其中,这也是受封建社会背景的影响。由于闯关东时大部分都是男性较多,并且都是光棍,他们大批地涌入东北,这也让东北二省男女的比例非常不平衡,男性较多女性较少,让这些男性为性饥渴所困扰。[6]为了缓解和宣泄,这些汉子会讲和性相关的荤段子,对哨时,会说一些和性相关的哨口,利用二人转成为缓解与宣泄性饥渴的工具。对于二人转关于性爱方面的表演,会充斥着较多的性挑逗以及性撩拨的成分,这让二人转这种特别的民间艺术展示了其丑陋的另一面,至今还没有把这个低俗的情况彻底改变,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而到了现代,这些低俗的表演形式还在制约着二人转的发展。
(三)“唱腔”偏离了原汁原味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红柳子、三节拍、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悲调等。二人转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曲调是二人转节目的支撑曲调。其中武嗨嗨曲调平稳,节奏变化丰富,甩腔棱角大,过门规范、红火、长于延长打断唱词。在传统二人转曲目中,代表作品有《包公断后》、《大妈探病》、《单出头》、《小拜年》等。其中,《单出头》和《小拜年》已经被公众所熟知,争相传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