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通童子戏的变革与发展

摘要:南通童子戏是流传于南通民间的一种戏曲,从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演变而来,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在南通童子戏的表演过程中有不同的关目,每个关目都有相应的热闹演出。历史上,南通童子戏经历过多次发展与变革,本文对童子戏各个时期的变革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具体分析了影响童子戏发展变革的因素以及每次变革对童子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回顾和总结南通童子戏各个时期变革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此次试图探讨更适合童子戏发展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南通童子戏变革与发展的历程 1
(一)剧目发展的演变历程 1
(二)南通童子戏的宗教演变历程 2
(三)艺术形式的演变历程 2
(四)表演形式的演变历程 2
二、南通童子戏发展与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3
(一)政治问题 3
(二)经济问题 3
(三)其他曲艺文化对南通童子戏的影响 4
三、对南通童子戏变革的思考 4
(一)变革的内容 4
(二)变革的措施 5
结语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论南通童子戏的变革与发展
引言
一、南通童子戏变革与发展的历程
(一)剧目发展的演变历程
南通童子戏也成为“通剧”或者僮子戏,在民间被称为“香火戏”,其和扬州的香火戏有一定的关系[1]。南通童子戏流传的区域为江苏南通及周边地域,属于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小戏种。童子戏是源于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仪式,由于初期的表演巫师们被人们戏称为“童子”,所以这种戏就被命名给童子戏。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清朝初期,童子戏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这个时间计算,南通的童子戏实际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南通的童子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方面来看,南通童子戏是一种戏剧表演形式,是具有音乐,武道,武术,杂技,巫术等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人们用来祈祷祛病安宅,免灾驱邪的仪式[2]。而从狭义方面看,南通童子戏是在祭祀仪式过程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部分执事内容进行表演的一种戏曲。不论是何种方式来看待童子戏,它都是起源于民间祭祀仪式,与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于南通童子戏的记载主要是集中在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南通地方志,另外在诗文集《如皋诗存》《宝默斋诗抄》和《海陵竹枝词》中均有南通童子戏的记载,而在民国时期的《通海新报》中也有关于南通童子戏的介绍。
(二)南通童子戏的宗教演变历程
巫术在中国古代较为盛行,南通地区的文化工作者认为南通的童子戏属于江淮地区古巫的一个支派。童子戏的起源和巫术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古南通人所来自五湖四海,民族和地区较为分散,这些人多是在战争或者天灾的逃亡中流落聚集于此,因此风俗和信仰多样化。但是他们对于可以“驱鬼治病”的童子却十分信封,凡是家中遇到灾难或者疾病都要请童子进行祈福,以求家宅平安。而从出土文物来分析,南通地区的童子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南通市的海安县出土了两件新石器时候文物,一件是麋鹿角枝,另外一件是代表巫术的权杖。该两件文物同当代童子艺人所使用的道具基本一致[3]。以此来看,童子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巫滩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滩就是祭祀仪式,巫就是法术,就两者关系而言,滩是思想意识,巫师表现形式。而童子戏则兼具“巫”“滩”,既有巫技之术,也有滩礼文化。南通童子戏是具有悠久历史童子戏的分支,因此也是古巫滩文化的遗存。
(三)艺术形式的演变历程
“童子说唱”时期主要是集中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该时期是童子戏的萌芽时期。童子戏的戏曲音乐是来自于童子祭祀仪式,完全是民间艺术的自然形成和发展,故事情节一般为单人或者双人的说唱,并且在说唱中穿插童子祭祀仪式,虽然形式较为简单,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戏曲表演的因素,只是尚且依附于祭祀仪式,并未单独脱离出来。童子说唱时期的调子简单,主要为祭祀仪式所用的童子腔,结构为上下句,有眼无板,节奏较为随意,伴奏也仅适用锣鼓。该时期的童子戏的故事情节已经初步形成,其主体依然为童子《十三部巫书》,童子戏是根据《十三部巫书》衍生出多个小故事,相互连贯并能够独立成章。在童子戏的发展过程中,其演出的版本和剧目也并非固定,而是一直在不断变化。这个时期是童子戏较早的发展时期,将祭祀仪式的童子戏慢慢转变成具有艺术性和表演性的剧目,对于童子戏的发展具有崭新的意义。
(四)表演形式的演变历程
“童子串”时期约为20世纪初到中后期,该时期的童子戏已经逐渐从祭祀的主体中脱离开来,向戏曲方向发展。之所以将这个阶段称为“童子串”是由于在整个戏曲中,一个童子往往要表演多个角色。虽然这时期童子戏相对独立,但是还处于原始状态,加上方言的限制,让童子戏仅仅流传于南通附近一带。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到“童子串”时期,童子戏中的戏曲因素逐渐丰满,已经能构成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可在民间搭台表演。其表演者也从简单的说唱发展为粉墨登场,只是由于一个童子可能要串演多个角色,所以表演的形式较为粗陋,仅能够供民间娱乐而已[4]。尽管“童子串”时期的表演比较简单,但是在剧中人物已经有了明显的划分,每个角色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已经发展成雏形童子戏。
“新童子戏”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末,这时童子戏刚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由于童子戏本身起源于祭祀仪式,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此时政府对于童子戏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童子戏遭受到严重的侵害,不光表演被停止,连团体都能以得到保全[7]。直到1977年时,民间重拾童子戏,但是农民成为了童子戏的表演主力军,而表演的区域也从南通发展到如东和如皋地区。但是“复活”后的童子戏早已脱离了“通剧”形式,而转变回早期的童子戏时期。
二、南通童子戏发展与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南通童子戏发展变革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政治和和经济两大方面,这两大因素决定了童子戏发展与变革。此外,其他曲艺文化也对童子戏的发展与变革影响深远。
(一)政治问题
童子戏虽然属于艺术,但是其发展仍然受到政府态度的影响,在6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童子戏得以历史性的发展,但是经过“文革”之后,可谓是一切返回起点[8]。在政治对于民间艺术的干预下,童子戏为了迎合政府的改革意见,对之前的原本的唱腔及表演形式都是完全放弃,对其他的剧种和艺术形式进行抄袭和模仿,这使得童子戏的民间艺术性荡然无存,也阻碍了它发扬光大。民间的童子戏是具有草根性的,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吸引着当地人民驻足观看,然而政府的慢慢介入,却将童子戏本身所独有的味道全部排出,使得童子戏的草根性荡然无存。另外,童子戏源于古巫滩文化,其初始的形式就是祭祀仪式,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并不能简单的被判定为封建迷信活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8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