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兰芳戏曲表演中的新舞蹈”
梅兰芳在戏曲改良运动的影响和长期的舞台实践过程中,对京剧旦角行当身段表演的形式进行了改良。他编创的京剧“古装新戏”中,都有完整的、可独立表演的舞蹈,学界有学者将其称为梅兰芳的戏曲“新舞蹈”。本文通过研究梅兰芳戏曲表演中改良、创作戏曲 “新舞蹈”的历史条件,分析其“新舞蹈”创作的原因;列举出梅兰芳“新舞蹈”的经典代表剧目,归纳总结“新舞蹈”的表演特征。梅兰芳的戏曲“新舞蹈”,拓展了京剧旦角行当表演艺术身段的个性美、造型美,丰富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宝库,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京剧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梅兰芳戏曲表演中“新舞蹈”的产生2
(一)近代京剧改良运动2
(二)梅兰芳参与京剧改良运动2
(三)梅兰芳的戏曲“新舞蹈”2
二、梅兰芳创作的戏曲“新舞蹈”3
(一)梅兰芳“新舞蹈”的经典剧目3
(二)梅兰芳“新舞蹈”的表演特征5
三、“新舞蹈”开创了中国戏曲舞蹈的新纪元6
(一)划时代的拓展了京剧旦角行当的个性美、造型美6
(二)开创性的把中国戏曲舞蹈推向国际舞台6
致谢7
参考文献8
论梅兰芳戏曲表演中的“新舞蹈”
引言
梅兰芳一生致力于京剧表演艺术,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开创了京剧梅派艺术体系,使京剧男旦表演艺术达到了艺术巅峰。梅兰芳以其深刻敏锐的理解力和精湛深厚的艺术功底,对京剧艺术进行多方面的改良,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梅兰芳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参与京剧改良运动,不断创新, 拓展了京剧表演艺术身段的造型性和舞蹈性,丰富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宝库,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京剧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兰芳戏曲表演中“新舞蹈”的产生
20世纪初,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批留学回国的学者在旧中国推广话剧、外国舞蹈等艺术。梅兰芳先生在创演京剧新戏时期,编排了一批“古装新戏”,如在齐如山等人的帮助下,排演的第一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编创了剧中的了镰舞和袖舞。此后梅兰芳编创的每一出古装新戏中,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能看到可独立表演的舞蹈段落,学界有学者把梅兰芳“古装新戏”中具有完整性、可独立表演的舞蹈段落,称为梅兰芳戏曲表演中的“新舞蹈”。
(一)近代京剧改良运动
同治光绪年间,经过近半个世纪徽剧和汉调的融合,京剧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和统一,这一时期一批优秀京剧艺术家脱颖而出。随着鸦片战争的发生,战乱不断增多,国门被迫打开,国势日渐衰落,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风东渐,中国掀起了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潮,国人开始反思封建传统文化的利弊,努力寻求民族振兴发展的道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但文化思想各界仍在思考如何能走下去,如何继续改革,一场文化革命运动逐渐形成。
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和胡适首倡文化革命运动,文化革命运动的内容直指民主、科学,在文化艺术上提出摒弃旧文艺,建立、发展新文艺。[1]这一时期,京剧接受了新的考验。京剧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着大量的观众和追捧者,一批文人志士希望让京剧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体,着手对京剧进行改良和创造。文化改革运动期间,掀起了京剧改良运动的浪潮,京剧改良运动对京剧艺术和中国戏曲的改革、创新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京剧改良运动时期,许多的文人志士、艺术家都投身其中。他们出版了大量的杂志期刊,提出新的戏剧理论,创作出一大批新京剧剧本,很多表演家和艺术团体也亲身参与其中,一时间,中国戏曲界展开大规模的实践演出。1908年上海“新舞台”创建前后,到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涌现出大量时装京剧,京剧改良运动达到顶峰。
(二)梅兰芳参与京剧改良运动
梅兰芳在保证京剧剧种本身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广吸并收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对京剧艺术进行逐步的改良,使之逐渐适应并满足时代审美的需要。[2]
1913年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此次上海之行激发了他的革新意识。他认为戏曲的前途和发展趋势,是跟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因为受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感染和启发,梅兰芳回京后开始排演时装新戏。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便立即着手对京剧各方面进行改良,如表演、唱腔、舞蹈、服饰、化妆等等。在表演方面,梅兰芳打破陈规,创造出青衣与花旦相结合的“花衫”;在唱腔方面,一改旦角粗狂的唱法,刚柔相济,婉转动人,用唱腔细腻地表达不同人物的情感;在服饰方面,梅兰芳创造了一系列的“新式古装”,注重展现女性美;在化妆方面,确定了旦角的鹅蛋脸形,以及片子的用法。
梅兰芳对京剧改良的过程中,对京剧旦角行当身段的表演着重下了功夫,在他编创的“古装新戏”中,增加歌舞元素,着重强化了舞蹈性的身段表演,创作出大量完整的、可独立表演的的舞蹈段落。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磨练,梅兰芳先生最终成为引导京剧改良的第一人。
(三)梅兰芳的戏曲“新舞蹈”
梅兰芳在新编或改编的京剧剧目中,增加了大量的舞蹈性的动作或成段的舞蹈,主要集中于其古装新戏中,如《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嫦娥奔月》中的镰舞、袖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中的羽舞,《木兰从军》中的戟舞,《红线盗盒》中的剑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锄舞等。[3]这些皆是梅兰芳创作的成套的、可独立表演的“新舞蹈”。这种载歌载舞、形式新颖、表演灵活的京剧表演风格逐渐出现在京剧舞台上,它冲击了观众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对京剧表演艺术新风尚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梅兰芳古装新戏中的很多“新舞蹈”已成为经典京剧表演,如:《嫦娥奔月》的袖舞、《天女散花》的绸带舞、《霸王别姬》的剑舞、《贵妃醉酒》的扇舞等等。梅兰芳有很多的“新舞蹈”大都被沿用或借用,得以流传发展。如红绸舞就是从绸带舞中汲取精华,成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表演节目之一。
梅兰芳先生曾说,后人应该汲取前人留下的艺术经验,再结合自身能力进行改造和创作,循序渐进。[4]梅兰芳对京剧表演中“新舞蹈”的创作,一方面是汲取古典文化的营养,一方面是寻求新表演形式的发展,这就是梅先生在其京剧艺术生涯中获得卓越成果的成功经验。
二、梅兰芳创作的戏曲“新舞蹈”
(一)梅兰芳“新舞蹈”的经典剧目
1.梅兰芳从古籍中提炼舞蹈元素,创作出《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袖舞
1915 年,梅兰芳与齐如山确立了他们合作的第一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的演出原则——“唱做并重、歌舞合一”。也就是说,这出戏的重心就是身段动作的创造和舞台造型的设计。[5]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动作设计遇到了很多麻烦,他们发现京剧的腔调旋律不像昆曲那般柔美圆和,动作与音乐腔调无法恰当对应。如果动作和腔调对应上了,身段就会欠缺表演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梅兰芳戏曲表演中“新舞蹈”的产生2
(一)近代京剧改良运动2
(二)梅兰芳参与京剧改良运动2
(三)梅兰芳的戏曲“新舞蹈”2
二、梅兰芳创作的戏曲“新舞蹈”3
(一)梅兰芳“新舞蹈”的经典剧目3
(二)梅兰芳“新舞蹈”的表演特征5
三、“新舞蹈”开创了中国戏曲舞蹈的新纪元6
(一)划时代的拓展了京剧旦角行当的个性美、造型美6
(二)开创性的把中国戏曲舞蹈推向国际舞台6
致谢7
参考文献8
论梅兰芳戏曲表演中的“新舞蹈”
引言
梅兰芳一生致力于京剧表演艺术,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开创了京剧梅派艺术体系,使京剧男旦表演艺术达到了艺术巅峰。梅兰芳以其深刻敏锐的理解力和精湛深厚的艺术功底,对京剧艺术进行多方面的改良,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梅兰芳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参与京剧改良运动,不断创新, 拓展了京剧表演艺术身段的造型性和舞蹈性,丰富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宝库,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京剧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兰芳戏曲表演中“新舞蹈”的产生
20世纪初,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批留学回国的学者在旧中国推广话剧、外国舞蹈等艺术。梅兰芳先生在创演京剧新戏时期,编排了一批“古装新戏”,如在齐如山等人的帮助下,排演的第一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编创了剧中的了镰舞和袖舞。此后梅兰芳编创的每一出古装新戏中,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能看到可独立表演的舞蹈段落,学界有学者把梅兰芳“古装新戏”中具有完整性、可独立表演的舞蹈段落,称为梅兰芳戏曲表演中的“新舞蹈”。
(一)近代京剧改良运动
同治光绪年间,经过近半个世纪徽剧和汉调的融合,京剧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和统一,这一时期一批优秀京剧艺术家脱颖而出。随着鸦片战争的发生,战乱不断增多,国门被迫打开,国势日渐衰落,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风东渐,中国掀起了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潮,国人开始反思封建传统文化的利弊,努力寻求民族振兴发展的道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但文化思想各界仍在思考如何能走下去,如何继续改革,一场文化革命运动逐渐形成。
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和胡适首倡文化革命运动,文化革命运动的内容直指民主、科学,在文化艺术上提出摒弃旧文艺,建立、发展新文艺。[1]这一时期,京剧接受了新的考验。京剧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着大量的观众和追捧者,一批文人志士希望让京剧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体,着手对京剧进行改良和创造。文化改革运动期间,掀起了京剧改良运动的浪潮,京剧改良运动对京剧艺术和中国戏曲的改革、创新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京剧改良运动时期,许多的文人志士、艺术家都投身其中。他们出版了大量的杂志期刊,提出新的戏剧理论,创作出一大批新京剧剧本,很多表演家和艺术团体也亲身参与其中,一时间,中国戏曲界展开大规模的实践演出。1908年上海“新舞台”创建前后,到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涌现出大量时装京剧,京剧改良运动达到顶峰。
(二)梅兰芳参与京剧改良运动
梅兰芳在保证京剧剧种本身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广吸并收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对京剧艺术进行逐步的改良,使之逐渐适应并满足时代审美的需要。[2]
1913年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此次上海之行激发了他的革新意识。他认为戏曲的前途和发展趋势,是跟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因为受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感染和启发,梅兰芳回京后开始排演时装新戏。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便立即着手对京剧各方面进行改良,如表演、唱腔、舞蹈、服饰、化妆等等。在表演方面,梅兰芳打破陈规,创造出青衣与花旦相结合的“花衫”;在唱腔方面,一改旦角粗狂的唱法,刚柔相济,婉转动人,用唱腔细腻地表达不同人物的情感;在服饰方面,梅兰芳创造了一系列的“新式古装”,注重展现女性美;在化妆方面,确定了旦角的鹅蛋脸形,以及片子的用法。
梅兰芳对京剧改良的过程中,对京剧旦角行当身段的表演着重下了功夫,在他编创的“古装新戏”中,增加歌舞元素,着重强化了舞蹈性的身段表演,创作出大量完整的、可独立表演的的舞蹈段落。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磨练,梅兰芳先生最终成为引导京剧改良的第一人。
(三)梅兰芳的戏曲“新舞蹈”
梅兰芳在新编或改编的京剧剧目中,增加了大量的舞蹈性的动作或成段的舞蹈,主要集中于其古装新戏中,如《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嫦娥奔月》中的镰舞、袖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中的羽舞,《木兰从军》中的戟舞,《红线盗盒》中的剑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锄舞等。[3]这些皆是梅兰芳创作的成套的、可独立表演的“新舞蹈”。这种载歌载舞、形式新颖、表演灵活的京剧表演风格逐渐出现在京剧舞台上,它冲击了观众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对京剧表演艺术新风尚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梅兰芳古装新戏中的很多“新舞蹈”已成为经典京剧表演,如:《嫦娥奔月》的袖舞、《天女散花》的绸带舞、《霸王别姬》的剑舞、《贵妃醉酒》的扇舞等等。梅兰芳有很多的“新舞蹈”大都被沿用或借用,得以流传发展。如红绸舞就是从绸带舞中汲取精华,成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表演节目之一。
梅兰芳先生曾说,后人应该汲取前人留下的艺术经验,再结合自身能力进行改造和创作,循序渐进。[4]梅兰芳对京剧表演中“新舞蹈”的创作,一方面是汲取古典文化的营养,一方面是寻求新表演形式的发展,这就是梅先生在其京剧艺术生涯中获得卓越成果的成功经验。
二、梅兰芳创作的戏曲“新舞蹈”
(一)梅兰芳“新舞蹈”的经典剧目
1.梅兰芳从古籍中提炼舞蹈元素,创作出《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袖舞
1915 年,梅兰芳与齐如山确立了他们合作的第一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的演出原则——“唱做并重、歌舞合一”。也就是说,这出戏的重心就是身段动作的创造和舞台造型的设计。[5]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动作设计遇到了很多麻烦,他们发现京剧的腔调旋律不像昆曲那般柔美圆和,动作与音乐腔调无法恰当对应。如果动作和腔调对应上了,身段就会欠缺表演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