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剧这不过是春天的艺术创作

李健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戏剧家、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西方著名的话剧作品,并将中西文化完美融合,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李健吾的话剧《这不过是春天》集中体现了现代性审美意识的特征,也是其话剧创作中最具代表的经典作品之一。文章结合《这不过是春天》这一剧作创作背景的分析,对该剧展开更为详细的探究,从话剧剧本创作的主题、话剧中人物形象的鲜活塑造、创作的手法等几个方面,对其创作特点进行凝炼,展现该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理论认识并指导实践,为中国话剧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李健吾与话剧《这不过是春天》1
(一)李健吾简介1
(二)话剧《这不过是春天》2
二、话剧《这不过是春天》的创作特点2
(一)隐喻式的主题揭示2
(二)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3
(三)“紧凑自然、集中于主线路运动形态”的创作手法4
三、《这不过是春天》艺术创作对部分话剧的影响4
结语5致谢6参考文献7
论话剧《这不过是春天》的艺术创作
引言
李健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批评家、翻译家。他所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文学批评、戏剧文学等研究领域,但是现在学者对李健吾的研究大都只是局限于文学批评方面,在李健吾话剧创作方面的研究始终相对薄弱,特别是对话剧《这不过是春天》的研究更是不充分。希望对该话剧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总结李健吾话剧创作的艺术特点,能够使得李健吾的话剧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一、李健吾与话剧《这不过是春天》
(一)李健吾简介
“李健吾(19061982)山西省运城市北相镇西曲马村人,他研究涉足的范围较广,如小说、戏剧、散文,此外还做过翻译、文学评论、法国文学研究。”[1]李健吾凭借着雄厚的文学基底,驰骋于中国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代表作《咀华集》被文学界所熟识,他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凭借语言优美、情趣生动,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他创作的话剧《这不过是春天》与曹禺的《雷雨》被同时记载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学季刊》。纵观李健吾的戏剧创作历程,20世纪20年代,他创作独幕剧《母亲梦》,该剧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表达了李健吾对劳苦人民的怜悯。30年代李健吾赴法国留学,他将中法两国的文化创作背景经过细致的比较,他认为中国此时最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的文化创作背景。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现实主义文化,他决定选择以法国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文化为研究对象。他从福楼拜文化身上获得了丰富的戏剧创作灵感,拓宽了创作体裁的范围,创作了话剧《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到40年代李健吾主要以改编中外著名话剧为主,翻译了大批的文学著作,“在回国后凭借着《福楼拜评传》中《包法利夫人》一举成名。”[2]
李健吾的所有作品中有一个共性——“人性”的凸显。柯灵在《李健吾剧作选》的序言中写到:“解放前李健吾最爱谈‘人性’,在他剧本的序跋中几乎处处皆是。他创作的实践着眼于挖掘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而人性开掘的深广,正是帮助他思想上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手段。”[3]李健吾基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新文化相融合的态度,对“人性”的见解深刻到位,使得对“人性”的拷问始终贯穿于李健吾话剧思想。李健吾对“人性”的反思与见解集中体现于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正是因为李健吾对“人性”话题孜孜不倦地研究,才使得他的作品广为流传,成为经典。
话剧《这不过是春天》
话剧《这不过是春天》是李健吾先生的名作。“这部作品最初发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第三期(1934)上,1937年商务出版单行本。”[4]20世纪20年代,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问题剧脱颖而出,风靡一时。但是后来开展“五四文化运动”,西风盛行,致使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剧逐渐被“无产阶级新戏剧”所取代,中国话剧也因此走向成熟。随着创作进一步现实化,使得“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占主导地位。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战加上日本侵略者的大肆入侵,将反帝戏剧推向热潮。剧作家们更加关心民族的利益、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剧作反映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时代性特征日益显著。
由于李健吾一生坎坷,他的前半生涯大都处在“四处飘零,飘忽不定”的状态,他常在自己的著作中以“漂泊者”、“浪子”等自喻。在话剧《这不过是春天》中,他将这种象征性身份巧妙地赋予了剧中的冯允平。冯允平追求真理,追求和平的态度正是这种身份的写照。
《这不过是春天》的故事发生在北伐战争时期的某一年,正值冬天逝去,春天将至。这一天北平警察厅厅长夫人与厅长夫人的妹妹(小学校长)在家里商量捐款给小学的事情,校长告诉厅长夫人有个人要来拜访。厅长夫人以为有人拜托她办事的,便毫不在意的回绝了。然而当十年前的初恋站到她面前的时候,使得她有点儿“猝不及防”。当得知冯允平的身份是革命者,她所有的幻想全部被打碎,厅长太太流露出“一种灵魂漂泊之后回到了原始的平静”的状态,继续装作很平静的与冯允平谈话。后面厅长与冯允平与的谈话,激化了两个阶级的斗争,推动了话剧情节的发展。
话剧《这不过是春天》通过以两个人之间的情爱纠缠为创作主线,来揭示人性“真实”的深刻矛盾,即人在现实面前,本能的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出来。剧中官僚阶级的一言一行,暴露了北伐战争时代,军阀内部的尔虞我诈,统治阶级的腐败不堪以及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这不过是春天》反映了人性的觉醒,揭示着旧制度必将走向瓦解,而民族的斗争才正式开始,表达了李健吾对“新生活”到来的殷切期盼,对民族复兴的诚挚呐喊。
二、话剧《这不过是春天》的创作特点
(一)隐喻式的主题揭示
李健吾称《这不过是春天》为“一曲北伐的山歌,既然是为北伐奏一曲山歌,那可想而知其中必然会有革命的殉难与理想,”[5]这便是作者想明确阐述的主题。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所指出的:“隐喻在我们的语言和思想中无处不在。事实上,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6]该剧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以男女主角之间情爱纠缠为主题的话剧,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斗志和力量的戏剧作品。作者是通过隐喻的手法,借助情境的转换与交替,将两性话题被置换和消减,使得革命的话题凸显,暗示着革命事业最终将会走向胜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