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功夫的人物塑造
电影《功夫》是周星驰最具代表的经典作品之一,曾在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史无前例的16项提名,并获最佳电影奖。本课题对电影《功夫》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结合那一时期香港喜剧电影的时代特色,从剧本创作、表演风格、导演追求等方面对电影《功夫》的人物形象进行探析,挖掘角色塑造的深层内涵,从而发现《功夫》在喜剧电影普遍创作规律下的特殊创作手段和人物塑造的新、奇、特。在结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功夫》的人物形象塑造对今后喜剧电影创作的作用和影响。喜剧电影《功夫》的人物塑造研究对于今后的喜剧电影发展大有裨益,同时能够丰富喜剧电影的理论研究,弘扬喜剧精神。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一、电影《功夫》创作的背景1二、电影《功夫》的人物特点2(一)剧本创作下平凡的人物形象2(二)无厘头表演风格的人物形象3(三)独特导演风格下的人物形象4三、《功夫》的人物特点研究对电影创作的作用和影响5
结语5
致谢6参考文献7
论电影《功夫》的人物塑造
引言
周星驰从1988年涉足影坛到现在,勤勤恳恳打拼了20多年。现在的周星驰已经成为喜剧电影最具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在周星驰独特的无厘头表演风格和导演方式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欢笑,还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发生了改变。周星驰的多部经典作品奠定了他“喜剧之王”的地位,而本文以周星驰的代表作《功夫》为例,深入地探究《功夫》的人物塑造。
一、电影《功夫》创作的背景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作品标志着一代香港喜剧电影的特点,作为导演,他也是90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电影人之一。周星驰的电影开始成为一种标志是从1994年他的《国产凌凌漆》上映,担任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和导演的他大胆尝新,并获得一致好评。后来,周星驰开始了自导自演的电影之路[1],《功夫》作为第一部打入好莱坞的喜剧电影,必然成为周星驰的代表作品之一。电影以中国近代为背景,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混混为主角,讲述了黑社会与老百姓的斗争,电影的结局以人性的光辉战胜邪恶,正义征服世界为结尾。第24届金像奖最佳影片,42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等奖项的获得是华人电影对他作品的一种认同和褒奖,同时,《功夫》也成为香港电影中最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特色的影片之一。
因为历史原因,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香港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渗入,导致了香港电影有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这一特征。如今的香港文化兼具西方精神文化的部分特征和后现代表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商业发展的迅速和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与此同时,香港民间文化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具有着反智倾向。归根结底,香港文化包含了市民文化、世俗文化,具有感性和原生态的特点,非正统和非规范性也是其独特之处了。电影《功夫》就诞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因此无论是配乐还是镜头方面都有民族文化+西方文化的组合,使电影极富多样性与观影性。
《功夫》的形成,一方面因为周星驰受着这样多样性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也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周星驰的童年是在贫民窟里度过的,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十分狭小的小木房子里,周星驰十岁的时候父母的离异使得这个家庭更加艰难,正因为生活在这样的草根环境,他对小人物的生活更深有体会并深有感触。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和自己的理想,《功夫》中的一些片段让人看了笑中带泪,宣泄了很多的无奈和辛酸。《功夫》的许多情景是周星驰草根阶级心理的表现:他一开始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小混混,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想要通过个人奋斗改变现实,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拥有名利的上层人士,名和利成了他们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体现自己存在意义仅有证明。另外,主人公所有崇高的理想都被无情地践踏和调侃。《功夫》里卑微的小人物的努力奋斗,十分符合香港人当时的生活心态,他们在影片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2]
总之,《功夫》的形成不仅受到当时香港特殊的文化背景影响,也是周星驰自身生长环境的集中体现。在《功夫》的镜头、情节、人物等方面都能看到周星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二、电影《功夫》的人物特点
(一)剧本创作下平凡的人物形象
草根性、平民化是《功夫》中人物的最大特点。电影的主人公与经典作品中传统的喜剧英雄形象有所不同,他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出身微寒,不高尚也不义气,但他执着自己的梦想和爱情,正直和道义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功夫》中对于英雄的形象有传统意义上的颠覆。与之前绝大部分描写英雄的电影相比较,周星驰饰演的英雄人物出身平凡,并且一开始总是自私无赖、游手好闲。这样平凡的人物形象更加靠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3]
《功夫》里的主人公刚出场时没有观众会认为这是一个英雄,虽然周星驰对于英雄形象有所解构,但是他从没有打破。在他影片中的英雄形象通常具有自私、软弱、不务正业、谎话连篇的平凡人,但同时却又真诚善良、公平正义。周星驰电影的主人公通常刚出场时十分惹人厌烦,被大众所唾弃,在穷困的生活中受尽了苦难。但到了最后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能因为自身的坚持去实现梦想并且维护正义,帮助百姓。在《功夫》中,主人公周星星是一个油嘴滑舌又品德败坏的小混混,他来到寨子试图敲诈作恶,以便加入“斧头帮”,作为主人公他不仅爱吹牛还谎话连篇,形象十分猥琐可笑。但是影片的最后当“猪笼寨”人与黑帮发生争执时,激发了星仔内心的正义感,他摒弃了原来那些自私可笑的想法,重拾了童年的梦想。混战之中他的经脉都被打断,然而仿佛命运安排的一般这竟让他奇迹般的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成了一位武功无敌的高手,最终打败了火云邪神成了成功保卫家园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有很大出入,他不是那么正直也不是那么洒脱,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道义。这样的英雄贴近我们的生活,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样被解构的英雄十分新颖,并且十分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草根”形象一向是周星驰电影的惯用主角,《功夫》的主人公阿星也不例外,他能言善辩,嘴皮子功夫很厉害,实际上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他以成为黑道响叮当的人物为人生目标,一心渴望加入斧头帮。阿星从儿时单纯善良孩子变成长大后无所事事的混混, 又从期待加入斧头帮的古惑仔变成惩恶扬善的好人,在最后变成了一位惩恶扬善的英雄——这一曲折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回归的成长寓言。 年幼时候的理想虽然受到多方阻碍,成为了童年抹去不掉的伤疤,但是它却始终成为一个情节,像一颗幼苗在内心慢慢长成参天大树。梦想总是在我们对生活放弃希望时给予我们力量,不管梦想是宏伟的还是普通的,我们都需要花费一番精力去实现。就好像《功夫》中的阿星,经受了无数的谩骂与嘲笑,却一直以来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忘初心。
在电影最后,阿星回归平凡对着哑女相视一笑的镜头颇有深意,他不是那个除恶扬善的英雄,而是回到了以前,是哑女的朋友,是一个普通人。主人公在打败了火云邪神之后只是成了世人眼中惩恶扬善的英雄,而片尾时返朴归真的阿星则成为了一位人性意义上的大英雄,他战胜了自我,战胜了人性的欲望———他没有凭借自己的武功,取代火云邪神的地位欺负弱小赢得地位,而是回归了生活本质,选择重新当一个普通人。《功夫》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很多关于功夫颂扬英雄主题的电影仍然停留在如何战胜强敌、保卫家园的层面,而《功夫》却升华到了个体战胜自我的这一更高的层面上。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一、电影《功夫》创作的背景1二、电影《功夫》的人物特点2(一)剧本创作下平凡的人物形象2(二)无厘头表演风格的人物形象3(三)独特导演风格下的人物形象4三、《功夫》的人物特点研究对电影创作的作用和影响5
结语5
致谢6参考文献7
论电影《功夫》的人物塑造
引言
周星驰从1988年涉足影坛到现在,勤勤恳恳打拼了20多年。现在的周星驰已经成为喜剧电影最具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在周星驰独特的无厘头表演风格和导演方式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欢笑,还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发生了改变。周星驰的多部经典作品奠定了他“喜剧之王”的地位,而本文以周星驰的代表作《功夫》为例,深入地探究《功夫》的人物塑造。
一、电影《功夫》创作的背景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作品标志着一代香港喜剧电影的特点,作为导演,他也是90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电影人之一。周星驰的电影开始成为一种标志是从1994年他的《国产凌凌漆》上映,担任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和导演的他大胆尝新,并获得一致好评。后来,周星驰开始了自导自演的电影之路[1],《功夫》作为第一部打入好莱坞的喜剧电影,必然成为周星驰的代表作品之一。电影以中国近代为背景,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混混为主角,讲述了黑社会与老百姓的斗争,电影的结局以人性的光辉战胜邪恶,正义征服世界为结尾。第24届金像奖最佳影片,42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等奖项的获得是华人电影对他作品的一种认同和褒奖,同时,《功夫》也成为香港电影中最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特色的影片之一。
因为历史原因,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香港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渗入,导致了香港电影有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这一特征。如今的香港文化兼具西方精神文化的部分特征和后现代表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商业发展的迅速和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与此同时,香港民间文化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具有着反智倾向。归根结底,香港文化包含了市民文化、世俗文化,具有感性和原生态的特点,非正统和非规范性也是其独特之处了。电影《功夫》就诞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因此无论是配乐还是镜头方面都有民族文化+西方文化的组合,使电影极富多样性与观影性。
《功夫》的形成,一方面因为周星驰受着这样多样性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也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周星驰的童年是在贫民窟里度过的,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十分狭小的小木房子里,周星驰十岁的时候父母的离异使得这个家庭更加艰难,正因为生活在这样的草根环境,他对小人物的生活更深有体会并深有感触。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和自己的理想,《功夫》中的一些片段让人看了笑中带泪,宣泄了很多的无奈和辛酸。《功夫》的许多情景是周星驰草根阶级心理的表现:他一开始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小混混,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想要通过个人奋斗改变现实,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拥有名利的上层人士,名和利成了他们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体现自己存在意义仅有证明。另外,主人公所有崇高的理想都被无情地践踏和调侃。《功夫》里卑微的小人物的努力奋斗,十分符合香港人当时的生活心态,他们在影片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2]
总之,《功夫》的形成不仅受到当时香港特殊的文化背景影响,也是周星驰自身生长环境的集中体现。在《功夫》的镜头、情节、人物等方面都能看到周星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二、电影《功夫》的人物特点
(一)剧本创作下平凡的人物形象
草根性、平民化是《功夫》中人物的最大特点。电影的主人公与经典作品中传统的喜剧英雄形象有所不同,他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出身微寒,不高尚也不义气,但他执着自己的梦想和爱情,正直和道义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功夫》中对于英雄的形象有传统意义上的颠覆。与之前绝大部分描写英雄的电影相比较,周星驰饰演的英雄人物出身平凡,并且一开始总是自私无赖、游手好闲。这样平凡的人物形象更加靠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3]
《功夫》里的主人公刚出场时没有观众会认为这是一个英雄,虽然周星驰对于英雄形象有所解构,但是他从没有打破。在他影片中的英雄形象通常具有自私、软弱、不务正业、谎话连篇的平凡人,但同时却又真诚善良、公平正义。周星驰电影的主人公通常刚出场时十分惹人厌烦,被大众所唾弃,在穷困的生活中受尽了苦难。但到了最后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能因为自身的坚持去实现梦想并且维护正义,帮助百姓。在《功夫》中,主人公周星星是一个油嘴滑舌又品德败坏的小混混,他来到寨子试图敲诈作恶,以便加入“斧头帮”,作为主人公他不仅爱吹牛还谎话连篇,形象十分猥琐可笑。但是影片的最后当“猪笼寨”人与黑帮发生争执时,激发了星仔内心的正义感,他摒弃了原来那些自私可笑的想法,重拾了童年的梦想。混战之中他的经脉都被打断,然而仿佛命运安排的一般这竟让他奇迹般的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成了一位武功无敌的高手,最终打败了火云邪神成了成功保卫家园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有很大出入,他不是那么正直也不是那么洒脱,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道义。这样的英雄贴近我们的生活,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样被解构的英雄十分新颖,并且十分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草根”形象一向是周星驰电影的惯用主角,《功夫》的主人公阿星也不例外,他能言善辩,嘴皮子功夫很厉害,实际上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他以成为黑道响叮当的人物为人生目标,一心渴望加入斧头帮。阿星从儿时单纯善良孩子变成长大后无所事事的混混, 又从期待加入斧头帮的古惑仔变成惩恶扬善的好人,在最后变成了一位惩恶扬善的英雄——这一曲折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回归的成长寓言。 年幼时候的理想虽然受到多方阻碍,成为了童年抹去不掉的伤疤,但是它却始终成为一个情节,像一颗幼苗在内心慢慢长成参天大树。梦想总是在我们对生活放弃希望时给予我们力量,不管梦想是宏伟的还是普通的,我们都需要花费一番精力去实现。就好像《功夫》中的阿星,经受了无数的谩骂与嘲笑,却一直以来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忘初心。
在电影最后,阿星回归平凡对着哑女相视一笑的镜头颇有深意,他不是那个除恶扬善的英雄,而是回到了以前,是哑女的朋友,是一个普通人。主人公在打败了火云邪神之后只是成了世人眼中惩恶扬善的英雄,而片尾时返朴归真的阿星则成为了一位人性意义上的大英雄,他战胜了自我,战胜了人性的欲望———他没有凭借自己的武功,取代火云邪神的地位欺负弱小赢得地位,而是回归了生活本质,选择重新当一个普通人。《功夫》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很多关于功夫颂扬英雄主题的电影仍然停留在如何战胜强敌、保卫家园的层面,而《功夫》却升华到了个体战胜自我的这一更高的层面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