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地区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淮海戏作为江苏省的地方戏剧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淮海戏起源于清朝,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开始的蓬勃到中期的辉煌再到如今的衰退。淮海戏在沭阳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及方法,政府在淮海戏的发展当中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近年来,淮海戏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沭阳县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淮海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淮海戏的现状。而淮海戏在民间的发展却是延续了一开始的模样,极富有乡土气息。本文主要从沭阳地区淮海戏的发展过程、政府对淮海戏的保护措施以及民间淮海戏的传承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探讨,希望通过对沭阳地区淮海戏这一民间小戏的研究,总结出一些经验,为中国地方戏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沭阳地区淮海戏的发展概况2
(一)第一阶段——“拉魂腔”的产生2
(二)第二阶段——“小戏”的产生2
(三)第三阶段——发展到盛行 2
(四)第四阶段——曲折中发展 3
二、沭阳地区政府对淮海戏的保护状况4
(一)沭阳地区对于淮海戏保护的优势4
(二)沭阳县政府已采取的保护措施4
1.对普查搜集的资料成果进行整理、恢复 4
2.建立淮海戏民间保护团队 5
3.建立淮海戏传习所5
4.开展淮海戏进校园活动5
5.淮海戏剧本创作的平台6
(三)沭阳县淮海剧团的运营情况6
1.沭阳县淮海剧团的发展脉络6
2.沭阳县淮海剧团的收入及补助情况6
3.沭阳县淮海剧团自身存在的问题7
4.沭阳县淮海剧团培养人才的难点及解决方法8
三、沭阳地区民间淮海戏的传承情况8
(一)沭阳地区淮海戏民间艺人的培养方式8
1.家庭祖传式8
2.班组师徒式8
3.政府培训式9
(二)沭阳地区淮海戏民间社团的构成及收入情况9
结语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沭阳地区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海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引言
淮海戏是江苏的地方戏剧,“2008年淮海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淮海戏是沭阳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沭阳县也承担着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的保护工作,因此研究沭阳县淮海戏的保护是有必要且有特色的。沭阳县淮海剧团作为沭阳县最大的淮海戏表演、传承组织,近年来呈现的是一片衰退的景象,基本上是完全依靠政府对“送戏下乡”的补贴维持生计。而淮海戏在民间的发展又有着另一番模样,民间的草台班子承接各类民间活动,包括节日庆典、红白喜事等,与乡镇群众更能融和在一起。通过县剧团、民间社团这两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从民间生长出来的民间小戏,最适合它成长的土壤依然是在民间,而政府要做到应该是提供一个合适的土壤让其发展,而不是去控制它、运营它。沭阳县淮海戏的这一现象虽然是一个个例,但其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以供其他地区民间小戏的发展作为参考,这便是本文的意义。
一、 沭阳地区淮海戏的发展概况
淮海戏是江苏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淮阴、连云港及徐州、盐城地区的部分城乡和安徽东北一带”。[2]淮海戏的产生发展,至今约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拉魂腔”的产生
相传,在1750年前后,“山东历城县有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两人,因年成阴馑,身背大鼓三弦,来到海(州)灌(云)、沭(阳)一带卖唱乞讨”。[3]有邱、葛、杨三姓人从其学艺,从此,便播下了淮海戏的种子。由于艺人一般都是站在人家屋檐下、门旁边演唱,故人们称“打门头词”演唱的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如《劝嫁》、《访友》等,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所以有人把它又称为“三括调”。唱腔都具有当地民族色彩和方言说唱的曲调,其较突出的特点是尾腔往往翻高度,因而又被称为“拉魂腔”,关于“拉魂腔”还有其他不同版本的传说,虽然细节不同,但都与三位民间艺人有关,且都源出海州一带,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自发形成。[4]沿门说唱这种形式,延续年月很久,前后约有八十年左右。
(二)第二阶段——“小戏”的产生
约从1830年后,一些“打门头词”的艺人,尝试改进活动方法,由几个同庄的艺人凑合在一起进行活动,逐步形成了班组,班组常在庄头、场头、街头以及“青苗会”、“烧香会”上演唱,形成了“戏”的雏型。所以,从此人们不再称他们为“打门头词”,而称之为唱“小戏”。
小戏(班组)初期活动形式简单。只是在地上划一个大圈圈,圈内放上一张芦席作舞台,两条板凳,留给演员使用。圈外四周便是观众的自由座位。演员开始有了分工,但女角还是男人扮演,道具有土制的手巾扇子、假须、裙子等。剧目有“对子戏”,逐渐增添了一些“本头戏”如《大葵花》、《小葵花》、《鲜花记》等。乐器除三弦伴奏外,增加了大锣、小锣、钹等打击乐器。增加打击乐器,这不仅是适应演唱的需要,而且在演出前敲起锣鼓,称“打通”,有利于招徕观众。由于下场演唱,有了生、旦的分工,因而逐渐形成了男女的不同唱腔。女腔出现“二泛子”。这种唱腔,适应当时男演员演旦角时用假嗓子唱。男腔则有“金风调”,表演艺术逐步积累了旦角的手巾、扇子和丑角表演的一些模式。
(三)第三阶段——发展到盛行
约从1880年到1940年,淮海戏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
1880年前后,“小戏”班组盛行。沭阳吴集镇周边是个“小戏窝”,艺人就有一百几十个,离吴集十几里的西圩,有知名艺人魏光岱,“一窝郑”,夏增有“一窝徐”、木墩有周大麻子等等。艺人们为了扩大演出范围,丰富演出剧目,提高艺术,打破闭关自守局面,主动与邻地剧种搭班,拜京剧艺人为师,据说第一个与徽剧搭班演出的就是魏光岱。以后,艺人们相继与柳琴戏、泗洲戏、京剧和徽剧班同台演出,半台小戏,半台大戏。通过搭班演出,拜师学艺,淮海戏吸收京剧、徽剧剧目二十多出,搬来了几出武戏。唱腔也受很大影响,女唱空有的套用“二黄尾”,男腔有的京剧味,艺人杨如刚从京剧班里回收了几件蟒、靠旗和褶子,又从房山京剧科班那里学了不少脸谱模仿京剧化妆,领带一班艺人演起了大戏、武戏,当时很受观众欢迎。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沭阳地区淮海戏的发展概况2
(一)第一阶段——“拉魂腔”的产生2
(二)第二阶段——“小戏”的产生2
(三)第三阶段——发展到盛行 2
(四)第四阶段——曲折中发展 3
二、沭阳地区政府对淮海戏的保护状况4
(一)沭阳地区对于淮海戏保护的优势4
(二)沭阳县政府已采取的保护措施4
1.对普查搜集的资料成果进行整理、恢复 4
2.建立淮海戏民间保护团队 5
3.建立淮海戏传习所5
4.开展淮海戏进校园活动5
5.淮海戏剧本创作的平台6
(三)沭阳县淮海剧团的运营情况6
1.沭阳县淮海剧团的发展脉络6
2.沭阳县淮海剧团的收入及补助情况6
3.沭阳县淮海剧团自身存在的问题7
4.沭阳县淮海剧团培养人才的难点及解决方法8
三、沭阳地区民间淮海戏的传承情况8
(一)沭阳地区淮海戏民间艺人的培养方式8
1.家庭祖传式8
2.班组师徒式8
3.政府培训式9
(二)沭阳地区淮海戏民间社团的构成及收入情况9
结语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沭阳地区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海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引言
淮海戏是江苏的地方戏剧,“2008年淮海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淮海戏是沭阳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沭阳县也承担着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的保护工作,因此研究沭阳县淮海戏的保护是有必要且有特色的。沭阳县淮海剧团作为沭阳县最大的淮海戏表演、传承组织,近年来呈现的是一片衰退的景象,基本上是完全依靠政府对“送戏下乡”的补贴维持生计。而淮海戏在民间的发展又有着另一番模样,民间的草台班子承接各类民间活动,包括节日庆典、红白喜事等,与乡镇群众更能融和在一起。通过县剧团、民间社团这两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从民间生长出来的民间小戏,最适合它成长的土壤依然是在民间,而政府要做到应该是提供一个合适的土壤让其发展,而不是去控制它、运营它。沭阳县淮海戏的这一现象虽然是一个个例,但其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以供其他地区民间小戏的发展作为参考,这便是本文的意义。
一、 沭阳地区淮海戏的发展概况
淮海戏是江苏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淮阴、连云港及徐州、盐城地区的部分城乡和安徽东北一带”。[2]淮海戏的产生发展,至今约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拉魂腔”的产生
相传,在1750年前后,“山东历城县有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两人,因年成阴馑,身背大鼓三弦,来到海(州)灌(云)、沭(阳)一带卖唱乞讨”。[3]有邱、葛、杨三姓人从其学艺,从此,便播下了淮海戏的种子。由于艺人一般都是站在人家屋檐下、门旁边演唱,故人们称“打门头词”演唱的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如《劝嫁》、《访友》等,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所以有人把它又称为“三括调”。唱腔都具有当地民族色彩和方言说唱的曲调,其较突出的特点是尾腔往往翻高度,因而又被称为“拉魂腔”,关于“拉魂腔”还有其他不同版本的传说,虽然细节不同,但都与三位民间艺人有关,且都源出海州一带,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自发形成。[4]沿门说唱这种形式,延续年月很久,前后约有八十年左右。
(二)第二阶段——“小戏”的产生
约从1830年后,一些“打门头词”的艺人,尝试改进活动方法,由几个同庄的艺人凑合在一起进行活动,逐步形成了班组,班组常在庄头、场头、街头以及“青苗会”、“烧香会”上演唱,形成了“戏”的雏型。所以,从此人们不再称他们为“打门头词”,而称之为唱“小戏”。
小戏(班组)初期活动形式简单。只是在地上划一个大圈圈,圈内放上一张芦席作舞台,两条板凳,留给演员使用。圈外四周便是观众的自由座位。演员开始有了分工,但女角还是男人扮演,道具有土制的手巾扇子、假须、裙子等。剧目有“对子戏”,逐渐增添了一些“本头戏”如《大葵花》、《小葵花》、《鲜花记》等。乐器除三弦伴奏外,增加了大锣、小锣、钹等打击乐器。增加打击乐器,这不仅是适应演唱的需要,而且在演出前敲起锣鼓,称“打通”,有利于招徕观众。由于下场演唱,有了生、旦的分工,因而逐渐形成了男女的不同唱腔。女腔出现“二泛子”。这种唱腔,适应当时男演员演旦角时用假嗓子唱。男腔则有“金风调”,表演艺术逐步积累了旦角的手巾、扇子和丑角表演的一些模式。
(三)第三阶段——发展到盛行
约从1880年到1940年,淮海戏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
1880年前后,“小戏”班组盛行。沭阳吴集镇周边是个“小戏窝”,艺人就有一百几十个,离吴集十几里的西圩,有知名艺人魏光岱,“一窝郑”,夏增有“一窝徐”、木墩有周大麻子等等。艺人们为了扩大演出范围,丰富演出剧目,提高艺术,打破闭关自守局面,主动与邻地剧种搭班,拜京剧艺人为师,据说第一个与徽剧搭班演出的就是魏光岱。以后,艺人们相继与柳琴戏、泗洲戏、京剧和徽剧班同台演出,半台小戏,半台大戏。通过搭班演出,拜师学艺,淮海戏吸收京剧、徽剧剧目二十多出,搬来了几出武戏。唱腔也受很大影响,女唱空有的套用“二黄尾”,男腔有的京剧味,艺人杨如刚从京剧班里回收了几件蟒、靠旗和褶子,又从房山京剧科班那里学了不少脸谱模仿京剧化妆,领带一班艺人演起了大戏、武戏,当时很受观众欢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