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的角色塑造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我国歌剧创作发展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个性分明的人物塑造,旋律优美,其中的唱段流行了大江南北,在中国文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自第一场演出开始,他就是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白毛女》中“喜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是从《白毛女》历史概况深入,然后分析其中角色在剧中的变化,以及历代演员的演唱风格这几个方面分析,以此总结在不同时段对喜儿这一人物性格诠释,与表演上的不同,哪些是应该舍弃,哪些是应该保留的,为我们的实践做出理论指导。
目录
摘要1
关键1
Abstract1
Keywords 1
一、现代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概述2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形成与发展2
(二)歌剧《白毛女》创作的社会及文化背景2
(三)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2
二、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形象特点3
(一)天真的农家少女3
(一)苦大仇深的“白仙姑”3
(三)坚毅顽强的反抗者3
(四)重获新生的喜儿4
三、歌剧《白毛女》“喜儿”角色的形象塑造手法4
(一)用音乐塑造人物形象4
(二)用表演诠释人物形象5
四、《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形象塑造是民族歌剧女性形象的典例5
(一)从不觉到觉,唤醒不知反抗的当代女性5
(二)悲剧的女性形象发人深省6
致谢7
参考文献8
论现代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的角色塑造
引言
歌剧《白毛女》的原型来源于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因饱受“吃人”的旧社会迫害,逃进大山里躲避的主人公“喜儿”,变成一头白发,被人们称为“白毛仙姑”。作品通过展示喜儿父女两辈人惨痛经历,深刻的揭露那个年代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强烈矛盾,愤怒控诉地主阶级的罪恶,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跟随党的领导才能走向新社会。
一、现代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概述
(一)中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民族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宋元时期的戏曲形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虽然具有“歌剧”的性质,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歌剧。随着20世纪初叶西洋歌剧涌入国内,对中国传统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于承接西洋艺术形式还是继续保持自身传统艺术形式踌躇不定。经历“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后,人们开始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中国传统戏曲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猛烈攻击,广大音乐界前辈对其发展形式持续关注,呼吁对戏曲的再认识,于是中国传统戏曲开始走上了改革之路。
中国民族歌剧,又称新歌剧,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歌剧(戏曲)而言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部分:一是20世纪初的萌芽时期,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黎锦晖创作的《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等儿童歌舞剧为标志,儿童歌舞剧登上了早期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舞台。二是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个高潮时期,秧歌剧运动火热展开;其中以“陆逊艺术学院”为首,其创作的《兄妹开荒》、《惯匪周子山》标志着“平民化”的秧歌剧获得了不断的成功;随后,1945年,民族歌舞剧《白毛女》的问世将中国带入民族歌剧的舞台,成为中国歌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新阶段。三是20世纪50年代的平稳发展时期,一系列优秀的作品纷纷问世如《小二黑结婚》、《江姐》、《红珊瑚》等。四是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时期,舞台剧《刘三姐》中对于“舞、戏”的重用再度开启了严肃歌剧的新局面,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五是改革开放后,从黄源洛的《秋子》到20世纪80年代的《伤逝》、《原野》走的是参照借鉴西洋传统大歌剧的道路。[1]
(二)歌剧《白毛女》创作的社会及文化背景
在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为响应《讲话》指示,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基层,挖掘收集文艺素材在革命根据地,广场歌舞短剧的新形式“秧歌剧”获得群众的普遍认可,其来源于革命、来源于基层的素材以及多次表演的经验积累,为《白毛女》的创作积累了许多素材和经验。
1944年二次大战逐渐落下帷幕,世界大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到1945年4月,苏军攻下德国柏林,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正式宣布结束。大环境趋于和平,抗日胜利的曙光希望近在眼前,中国的主要矛盾将逐渐开始由国际矛盾转为了国内的阶级矛盾。[2]
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革命地延安首轮演出,随后不断修改演出多次,引起了剧烈反响。它不仅符合了当时国内外政局变化带来的矛盾转变;同时在数千年长期的男权思想的中国,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也开始认识到要对不平命运作斗争;“五四运动”为她们开启了向不平等受压迫的封建社会斗争的窗户,而剧中“喜儿”的凄苦的身世以及之后敢于反抗和不屈斗争的形象,则使她们找到了真正力量的源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轰动。[3]
(三)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轰动了半个中国的新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史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成熟,是中国民族歌剧的转折点,对后世有着里程碑式深远影响的作品。
《白毛女》体现了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满足中国农民寻求解放、寻求平等的内在诉求,具有时代特征、革命特征以及阶级斗争的特征。一是《白毛女》揭露中国腐朽黑暗的封建“吃人”社会里“鬼变成了人,人变成了鬼”的局势和贫下中农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二是由“喜儿”代表的解放区敢于抗争反抗屈辱的女性形象,推动着妇女们寻求自己社会地位、享受应有权利的意识,将妇女反抗意识推到了最高潮。三是《白毛女》充分展示了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给大众带来光明和希望,只有在党领导下进行坚决的阶级斗争,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白毛女》的音乐创作上,将中国传统戏曲、民歌与中西洋乐器结合,赋予民间故事新的生命力,体现了特殊时代歌剧的亲民化和民族性,拉近歌剧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不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需要,同时随后改编的京剧、电影和舞剧都获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爱。[4]
二、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形象特点
(一)天真的农家少女
喜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她在贫穷艰苦的环境下长大,吃了很多苦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她的身上有着勤劳,朴实、坚毅的品质,在剧中她的母亲很早的就过世了,是爹爹杨白劳一手把她抚养长大,她跟爹爹两人相依为命父女情深。歌剧第一场中,杨白劳躲债回到家,喜儿给爹爹拍打身上的雪,包括跟爹爹一起守岁时,听见爹爹咳嗽起来,喜儿忙给爹爹捶背,这些小动作足以表现喜儿是个善良、孝顺的孩子。喜儿在剧中大约只有14岁,身上自然也有着少女俏皮的一面,虽然日子很艰苦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她来说只要能跟爹爹在一起,口子再苦再艰难也可以承受。例如在第五曲中喜儿唱到“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心欢喜,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对贫困人家来说,过年能吃上饺子己经是很大的满足了。当爹爹帮喜儿扎红头绳时表现出的喜悦,唱起“扎红头绳”,并且当爹爹说“把你王大婶和大春哥也叫来”时,喜儿害羞的一扭身将她少女可爱的一面表现出来了。[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