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表现手法和功能

摘要: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人们对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代军旅题材影视剧由于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其创作的井喷现象不断扩大。文章从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创作的表现手法和功能出发,在辨析其表现手法与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力求从创作手法和影视功能角度,构建一个哲学性、科学性与结构化三合一的创作体系,以减少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滥情化和庸俗化,使其能够保持发展的独立性和特色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概况1
(一)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界定1
(二)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发展2
二、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主要表现手法3
(一)叙事手法3
(二)母题手法3
(三)冲突手法4
三、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功能辨析5
(一)宣教功能5
(二)娱乐功能5(三)经济功能6
四、基于功能视角下表现手法创新的思考6
(一)现有表现手法运用不充分6
(二)建立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7
结语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浅析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表现手法和功能
引言
军旅影艺是对军旅现实的反映和升华。“影视艺术诞生的百余年间,战争影视一直是大银幕热衷表现的类型。”[1]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在社会转型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依托转型和改革的现实前提,获取自身创作基础与多重支持;另一方面,为转型和改革做烘托,从军旅影艺角度将其具体化。因此,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展现效果和社会受众面情况,并非是单纯的艺术取向等艺术内部性问题,更有艺术“外溢”。而从创作角度看,具有质感的军旅影艺,应在表现手法和功能上具有一体性,以及基于此的体系化的创作思维。
一、 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界定
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有战争反映的界定,“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的集中代表。”[2]早期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往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记忆的战争和对战争的记忆。主要是因为早期中国军旅题材缺乏广阔选材空间,直接素材是革命年代诸多战争实践,由此形成刻板映像。典型的代表是第一部军旅题材影视剧——1952年拍摄的《南征北战》。因此,部分学者认为战争题材影视剧就是军旅题材影视剧。改革开放后,相关题材突破了战争题材范畴,出现了反映军队建设方面的题材,主要原因是国防 基调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在战争反映的基础上,增加了军队建设、军人生活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内容,如《舰在亚丁湾》、《炊事班的故事》等,还包括对战争题材从人性和生活角度的再反思,如《戈壁母亲》、《在那遥远的地方》。因此,更多的学者认为军事题材影视剧就是军旅题材影视剧。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军旅剧可从军事写实与军旅文艺两方面进行界定。早期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是写实性的,与对战争反映的界定类似。而与情感生活剧相比较,也具有独特性,是一种军事写实。更多的与政治紧密结合,照顾历史逻辑实际,留给创作者的拓展较少。此外,也与早期的创作规范和创作伦理有关,更与当时几乎停滞的军事思维有关。由此,在其它类影视剧开始超越传统的同时,军旅题材影视剧依旧处于简单写实风。从《南征北战》到《黑豹突击队》,期间的剧作均是写实风格。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军事记录和军事写实影视剧就是军旅题材影视剧。然而,单纯强调军事写实的界定,往往被评价为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色彩,难受大众欢迎,模式化写实也较为生硬。军事反映的界定虽然超越战争反映的界定,但难涵全部,特别是泛军事化题材。在军事变革进程中,由于诸多因素,难有完全写实作品的出现。即使是《舰在亚丁湾》,也是大量艺术修改和超越的产物,《我是特种兵》系列和《战狼》则基本是艺术虚构。三部剧作融入大量军人生活乃至后军人生活内容,军人和平民界限模糊化,但除《我是特种兵之霹雳火》外,均较自然的展现了军事性。
因此,本文认为,以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界定与战争、军事和国防有关的影视作品可能更为合适。
(二)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军旅题材影视剧“具有描写战争为民众代言,起到借表象倾诉记忆中伤痛之作用。”[3]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五朵金花》、《甲午风云》、《英雄儿女》和《独立大队》等。剧作题材主要是对战争反映的界定,注重革命主义教育。政治色彩突出,反映在创作过程中,表现为政治挂帅。聂荣臻曾任《人民的战士》拍摄组长,还专程从天津运送了两辆剧组急需的坦克抵达长春。几乎所有剧作,都有挂帅。这一时期剧作不考虑经济和市场,创作自由。1962年“百花奖”出现后,逐渐注重大众接受性。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文艺的压制和打击,主要是以外购的军事“内参片”为特点。包括1971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内部发行的《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和《啊!海军》等三部日本影片,以及1973年的《军阀》、《虎虎虎》和《巴顿将军》等。同时,十余部原版朝鲜片也同期在机关内映。《中国人在巴黎》这类法国过路片也借此潮流在相关外事部门内部放映。当然,这些内参片多作为批判片放映,但在文革时的空窗期,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是对五六十年代剧作的逆反思和对80年代剧作的艺术启蒙。因此,也可将其视为整个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存在。
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代表剧作有《血战台儿庄》、《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和《飞越绝境》等。经过此前发展:在内容上延续了战争题材为主的同时,出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题材,如《飞越绝境》;在艺术展现上,出现了立体多维的艺术架构,如《大决战》,影片表现了两党较量,通过多角度立体式描写,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深层动因,是一部全景式战争巨片。此外,该时期出现了战争系列剧作,如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黑豹突击队》、《凯旋在子夜》、《军魂》、《闪电行动》、《血战丛林》和《山猫突击队》等。
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代表作有《红樱桃》、《南京大屠杀》和《大转折》等,注重凸显人物内心和人性发展,相对于注重宏观层面的恢弘气势,更侧重于微观的人物心理结构。《红樱桃》和《南京大屠杀》都以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着力写战争中人的命运与苦难。《大转折》与《大决战》差异之处,在于它并不采用全景式、多方位的正面 展现历史法,而是着力于写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写二人休戚与共、并肩战斗的业绩,写二人伟大人格和道德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军旅题材影视剧迎来了蓬勃发展的伟大繁荣时期”。[4]该时期呈现出的一大特点就是军旅电影大多以战争历史为主要内容,如《集结号》、《金陵十三钗》和《智取威虎山》等。反之军旅电视剧则多注重反映军队建设情况,比较受欢迎的有《突出重围》、《士兵突击》、《第五空间》与《我是特种兵》系列。或许可以从制作成本、观众接受和创作难度等三方面诠释此特点。进一步诠释则是,在市场化创作中,战争历史电影比战争历史电视剧具有更高的相对收益,而军队建设内容的电视剧比军队建设内容的电影更能够达到影视创作的收益临界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