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淮海戏调查研究
摘 要:淮海戏是江苏省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市、宿迁市及淮安市、盐城市的北部城乡,广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一是2007前年淮海戏的流传情况,具体分为三小戏时期、建国初期、20世纪80、90年代;二是研究2007年后淮海戏的流传情况,主要考察沭阳县境内草台班子、正规剧团、传习所等情况;三是基于以上考察,进一步探讨影响淮海戏流传的诸多因素。同时针对淮海戏的保护提出有效建议,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被更多人所接受,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2007年前沭阳县淮海戏流传情况1
(一)三小戏时期1
(二)建国初期2
(三)20世纪80、90年代2
二、2007年后沭阳县淮海戏流传情况2
(一)草台班子及其演出2
(二)县淮海剧团及其演出3
(三)传习所及其演出工作3
三、淮海戏流传动因分析 3
(一)谋生的需要4
(二)乡民的文化生活需求4
(三)政策因素5致谢5
参考文献6
沭阳县淮海戏调查研究
引言
沭阳县是淮海戏的发源地,也是淮海戏的重要流传地区。研究其在沭阳的当代流传情况,对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淮海戏在沭阳县的流传情况,已有研究者做过相关调研。2007年淮海戏正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把淮海戏分为2007前与2007年后两个阶段进行考察研究。2007年前淮海戏在沭阳的流传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解放前的三小戏时期、二是建国初期、三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2007年前沭阳县淮海戏流传情况
三小戏时期
淮海戏在正式成为地方戏戏种之前已经在沭阳当地广为流传。最初为一人自弹自唱,后来增加一人,变为两人,同时增添一副筒板,一人弹奏一人说唱。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从艺人员明显增多,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表明这种艺术形态主要受到徐州的柳琴戏“拉魂腔”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在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因灾年饥荒一路卖唱乞讨带到了苏北地区尤其是在沭阳当地广为流传。[1]也有研究者认为淮海戏前身为山东肘鼓子。[2]后演变为能够说唱出民间故事的“打门头词”,因以三弦伴奏,又名“三刮调”。到了道光年间,开始打地摊演出“对子戏”、“三小戏”。随后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淮海戏演出团队,渐渐地发展为10多人的戏班,演员开始有了分工,以男扮演女性角色,并增添了简单的道具、服饰、化妆品,到了光绪年间,随着女演员的加入,艺人队伍得到了迅速扩大,并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融入京剧、徽剧的长处,艺术水平有了空前的发展。[3]
(二)建国初期
(三)20世纪80、90年代
当时大众娱乐方式比较单一,戏曲艺术走向大繁荣阶段,淮海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同时淮海戏声腔的统一,才是一个剧种美学特征确立的重要前提,只有准确化、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才能让一个剧种富有特色,走的更远[4]。仅在1987年,江苏省的淮海戏剧团就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成立7个淮海戏剧团。其中一个省级、一个市级、5个县级。随着淮海戏剧团的大繁荣,越来越多的群众也加入进来,自发的组建淮海戏排练小组,自掏腰包购买戏服道具。在农闲时也经常聚集在村头,乡间对对戏,增进感情。全省创作淮海剧团剧目4个,正式演出多达1852场次。约有观众142万的人,在农村演出中淮海戏约占一半。其靠演出就有526000年收入。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开始充斥着群众的日常生活。淮海戏由于缺乏创新,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没有受到群众的追捧,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步入衰落。
二、2007年后沭阳县淮海戏流传情况
(一)草台班子及其演出
在沭阳当地,有着红白喜事的传统,顾名思义红喜事是指结婚,根据当地的风俗新人结婚要请演出团队前来表演,目的以起到助兴的效果;白喜事是指纪念逝去的亲人,为了表示对逝去亲人的尊重,也要邀请演出团队为其演奏、送行。淮海戏的武打戏虽然不多,但演员也必须具备打功,才能胜任长期表演工作[5]。在2007年之前这类演出多为现代歌舞,自2007年后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后,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并对淮海戏演出进行大力推进,到目前为止,在沭阳当地凡是红白喜事百分之八十采用淮海戏进行演出,并已经成为当地一种风尚。除了红白喜事这种商业性演出外,在乡间、在广场、在村头定期举行淮海戏演出活动,都是来自业余团队,利用农闲时间以戏会友,丰富了当地居民生活同时也传承了淮海戏。
(二)县淮海剧团及其演出
2007年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沭阳县淮海剧团也积极坚持复排、录制传统剧目[6]。先后复排、录制了传统淮海戏《皮秀英四告》、《三拜堂》、《墙头记》、《逆子贤孙》、《五女拜寿》、《凶婆恶媳》、《知县审案》。《杀妻留母》、《秦雪梅吊孝》、《李三娘推磨》、《歇马寺避雨》、《丑嫂》、《药茶记》、《残花败柳记》、《秦香莲后传》、《老少换妻》、《双玉婵》、《借妻》、《苏梅卖妻》等32部淮海戏优秀传统剧目。使淮海戏的传统艺术得到了展示和传承。沭阳县淮海戏剧团先后创作排练了大型现代戏《金水河》,获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剧目奖等11项大奖;创作排演了现代小戏《人情债》获江苏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剧目奖;《抢财神》参加第七届江苏省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获剧目奖、表演奖及舞美设计奖等三项奖;小品《招工》、《广告游击队》获江苏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入围奖。沭阳县淮海戏剧团坚持每年送戏下乡,2007年以来计送戏下乡1068场,每场都有淮海戏,使淮海戏在城乡有着扎实的基础。
(三)传习所及其演出工作
三、淮海戏流传动因分析
(一)谋生的需要
淮海戏又名小戏,是流行于苏北连云港、淮安、宿迁乃至安徽东北一带的农村地方戏[8]。据沭阳地方志记载淮海戏发展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早期时间淮海戏的艺人大多分散活动,走街串巷,在一户户人家门前表演,在农家门前演唱,要点粮食和菜品,故称之为“打门头词”。虽然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比较单一,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帮助一部分人维持温饱,一度成为当时民众的一种谋生方式。淮海戏在沭阳当地受到群众的追捧,淮海戏表演者通过演出得到相应的报酬,增加了收入,也鼓舞了表演者的积极性,从而使淮海戏得到更好的流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2007年前沭阳县淮海戏流传情况1
(一)三小戏时期1
(二)建国初期2
(三)20世纪80、90年代2
二、2007年后沭阳县淮海戏流传情况2
(一)草台班子及其演出2
(二)县淮海剧团及其演出3
(三)传习所及其演出工作3
三、淮海戏流传动因分析 3
(一)谋生的需要4
(二)乡民的文化生活需求4
(三)政策因素5致谢5
参考文献6
沭阳县淮海戏调查研究
引言
沭阳县是淮海戏的发源地,也是淮海戏的重要流传地区。研究其在沭阳的当代流传情况,对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淮海戏在沭阳县的流传情况,已有研究者做过相关调研。2007年淮海戏正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把淮海戏分为2007前与2007年后两个阶段进行考察研究。2007年前淮海戏在沭阳的流传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解放前的三小戏时期、二是建国初期、三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2007年前沭阳县淮海戏流传情况
三小戏时期
淮海戏在正式成为地方戏戏种之前已经在沭阳当地广为流传。最初为一人自弹自唱,后来增加一人,变为两人,同时增添一副筒板,一人弹奏一人说唱。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从艺人员明显增多,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表明这种艺术形态主要受到徐州的柳琴戏“拉魂腔”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在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因灾年饥荒一路卖唱乞讨带到了苏北地区尤其是在沭阳当地广为流传。[1]也有研究者认为淮海戏前身为山东肘鼓子。[2]后演变为能够说唱出民间故事的“打门头词”,因以三弦伴奏,又名“三刮调”。到了道光年间,开始打地摊演出“对子戏”、“三小戏”。随后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淮海戏演出团队,渐渐地发展为10多人的戏班,演员开始有了分工,以男扮演女性角色,并增添了简单的道具、服饰、化妆品,到了光绪年间,随着女演员的加入,艺人队伍得到了迅速扩大,并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融入京剧、徽剧的长处,艺术水平有了空前的发展。[3]
(二)建国初期
(三)20世纪80、90年代
当时大众娱乐方式比较单一,戏曲艺术走向大繁荣阶段,淮海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同时淮海戏声腔的统一,才是一个剧种美学特征确立的重要前提,只有准确化、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才能让一个剧种富有特色,走的更远[4]。仅在1987年,江苏省的淮海戏剧团就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成立7个淮海戏剧团。其中一个省级、一个市级、5个县级。随着淮海戏剧团的大繁荣,越来越多的群众也加入进来,自发的组建淮海戏排练小组,自掏腰包购买戏服道具。在农闲时也经常聚集在村头,乡间对对戏,增进感情。全省创作淮海剧团剧目4个,正式演出多达1852场次。约有观众142万的人,在农村演出中淮海戏约占一半。其靠演出就有526000年收入。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开始充斥着群众的日常生活。淮海戏由于缺乏创新,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没有受到群众的追捧,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步入衰落。
二、2007年后沭阳县淮海戏流传情况
(一)草台班子及其演出
在沭阳当地,有着红白喜事的传统,顾名思义红喜事是指结婚,根据当地的风俗新人结婚要请演出团队前来表演,目的以起到助兴的效果;白喜事是指纪念逝去的亲人,为了表示对逝去亲人的尊重,也要邀请演出团队为其演奏、送行。淮海戏的武打戏虽然不多,但演员也必须具备打功,才能胜任长期表演工作[5]。在2007年之前这类演出多为现代歌舞,自2007年后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后,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并对淮海戏演出进行大力推进,到目前为止,在沭阳当地凡是红白喜事百分之八十采用淮海戏进行演出,并已经成为当地一种风尚。除了红白喜事这种商业性演出外,在乡间、在广场、在村头定期举行淮海戏演出活动,都是来自业余团队,利用农闲时间以戏会友,丰富了当地居民生活同时也传承了淮海戏。
(二)县淮海剧团及其演出
2007年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沭阳县淮海剧团也积极坚持复排、录制传统剧目[6]。先后复排、录制了传统淮海戏《皮秀英四告》、《三拜堂》、《墙头记》、《逆子贤孙》、《五女拜寿》、《凶婆恶媳》、《知县审案》。《杀妻留母》、《秦雪梅吊孝》、《李三娘推磨》、《歇马寺避雨》、《丑嫂》、《药茶记》、《残花败柳记》、《秦香莲后传》、《老少换妻》、《双玉婵》、《借妻》、《苏梅卖妻》等32部淮海戏优秀传统剧目。使淮海戏的传统艺术得到了展示和传承。沭阳县淮海戏剧团先后创作排练了大型现代戏《金水河》,获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剧目奖等11项大奖;创作排演了现代小戏《人情债》获江苏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剧目奖;《抢财神》参加第七届江苏省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获剧目奖、表演奖及舞美设计奖等三项奖;小品《招工》、《广告游击队》获江苏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入围奖。沭阳县淮海戏剧团坚持每年送戏下乡,2007年以来计送戏下乡1068场,每场都有淮海戏,使淮海戏在城乡有着扎实的基础。
(三)传习所及其演出工作
三、淮海戏流传动因分析
(一)谋生的需要
淮海戏又名小戏,是流行于苏北连云港、淮安、宿迁乃至安徽东北一带的农村地方戏[8]。据沭阳地方志记载淮海戏发展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早期时间淮海戏的艺人大多分散活动,走街串巷,在一户户人家门前表演,在农家门前演唱,要点粮食和菜品,故称之为“打门头词”。虽然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比较单一,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帮助一部分人维持温饱,一度成为当时民众的一种谋生方式。淮海戏在沭阳当地受到群众的追捧,淮海戏表演者通过演出得到相应的报酬,增加了收入,也鼓舞了表演者的积极性,从而使淮海戏得到更好的流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