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剧的艺术特色

吕剧艺术是民间的、群众性的艺术,吕剧这种特色的民间艺术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和艺术趣味,是民间智慧和乡土知识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文化的载体。吕剧的与时俱进的唱腔,表现力丰富的舞美以及贴近现实的表演特色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笔者从吕剧的唱腔特点、舞美特色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研究的同时,分析吕剧的美。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吕剧的唱腔特色1
(一)“顶板儿”2
(二)“板儿下”2
(三)“老四平”2
(四)“四平腔”2
(五)“二板儿”3
二、吕剧的舞美特色3
(一)性格文化3
(二)功夫文化4
(三)地域文化4
三、吕剧演员的表演特色5
(一)郎咸芬《苦菜花》5
(二)李岱江《马大保喝醉了酒》6
结语7致谢7
参考文献7
论吕剧的艺术特色
引言
吕剧作为一门由说唱演变而来的艺术形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被大家广为熟知,最初是由民间艺术家时殿元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吕剧这门说唱形的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以四平和二板为主,同时辅佐以二胡、扬琴等乐器。吕剧作为近代传播开来的音乐艺术,基本分现代戏和传统戏两大类,代表剧目有《马大保喝醉了酒》《苦菜花》等。吕剧的唱腔、舞美、表演方式作为戏曲的艺术形式,是吕剧的艺术特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吕剧之所以被称之为吕剧,主要是因为它的唱腔特色。吕剧的唱腔特色在不同的时期有着显著地不同,吕剧的唱腔演进过程伴随着吕剧其本身发展的轨迹, 渐进的、有迹可循的不断发展,大体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杂揉到规整的发展过程。
一、吕剧的唱腔特色
十六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腔派,有浙江的海盐腔、江西的戈阳腔以及江苏的昆山腔等等,这些艺术形式的盛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区域特色。一直到明代末年,一些比较突出的地方特色戏形成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其中吕剧就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术界近几年引入的“本土腔”开始并列于四大声腔体系,戏曲表现出本土化以及民间化的特色,这种改变带动戏曲舞台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当时的学术界称这种腔调为我们国家近代所诞生的地方特色剧,它是与各地方语言结合而成的,直接在本地音乐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的剧种,这种剧基本包括非四大声腔的所有区域特色剧种,有吕剧、越剧等等。刘洪艳学者在他的文章《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2008)[1]中是这样说的:“民间艺术是民间智慧和乡土知识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是说唱形式的艺术,吕剧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评书板腔体,一直发展至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体系。本土腔总的来说传播途径没有四大声腔那么广泛从而这些地方特色剧多限制于一定区域内表演。
清末明初时期吕剧的唱腔形式基本沿用的是琴书中已有的乐谱结构,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吕剧有着较为浓厚的琴书调,这种地方特色戏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同时不断融入一些类似于京剧的各种类型的戏曲特色,不断的发展改进使得吕剧这种艺术形式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确定自己主打的唱腔体系,也可以说是复杂无章没有突出的特点。李沈阳学者在他的文章《吕剧音乐研究综述》(2013年10月)[2]中是这样说的:“在吕剧生成、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中,吕剧音乐从简单到复杂,形成独特的唱腔和体系,为吕剧从乡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作出贡献。”长期专注于吕剧的这些民间艺人在不断的尝试中对吕剧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发展、创新,把四平以及二板等表演形式融入到演出中,逐渐形成了山东地区独特的地方唱调。刘德波学者在他的文章《谈高师戏曲音乐教学——兼析山东吕剧《李二嫂改嫁》两段唱腔》(2008年2月)[3]中是这样说的:“山东吕剧虽然只有两种(“四平腔”和“二板”)主要唱腔,但是仅这两种唱腔就能表达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千变万化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戏曲音乐自身的特殊功能与作用所在。”总体来说吕剧唱腔在其发展进程中可以划分为这几个阶段:
(一)“顶板儿”
作为琴书的重要曲牌之一,老顶板凤阳歌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该曲牌常把具体事件和情感表现的十分到位,可一旦遇到相对复杂一些的故事情节时难以做到完美的呈现。“凤阳歌”就是吕剧最早的前身,在这一时期,吕剧是以“老顶板凤阳歌”作为主要唱腔的。
(二)“板儿下”
随着演出实践的不断增多,“老顶板凤阳歌”多表现的是一些情节简单的故事,整体呆板无味的形式慢慢达不到艺术家的需求。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演唱形式,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钻研把一些演唱形式做了调整,比如说顶板起唱调整为板下起唱,不得不说一定程度上这种调整促进了老顶板凤阳歌的发展,保留了原有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使其更能适应剧情的变化,但还是难以摆脱掉地区小调民歌类型的框架。
(三)“老四平”
作为吕剧创始人之一的谭明伦经过常年的演练,同时基于老凤阳歌的底子把一些其它地域的戏曲特点融合到了吕剧之中,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凤阳歌的框架同时又做了一定的改变。上述这种改变不同于之前所说的起唱形式的调整,具体把板下起唱调整为闪板起唱,这种调整使得落音收尾变得相对整齐。在新的表演形式里,表演者不在被限制在音乐节奏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基本脱离了民歌类型,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声腔体系。该唱腔能够把人物的情感细致入微的表达出来,这种老四平唱腔在日后被广为使用。但是,“老四平”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它无法适应剧目增加、感情变化、唱词表达、人物个性的体现的变化,使得这种唱腔仅延续了很短一段时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