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戏中戏艺术手法的研究

“戏中戏”广泛存在于各种艺术作品中,因其独特的结构和趣味性,使戏剧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文以“戏中戏”这种艺术技巧为基本立足点,试分析对戏剧的作用。其中戏剧中最直接的构成因素,剧中人物或者演绎人物的演员,戏剧情节以及戏剧结构。本文便是对于戏剧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引用中外戏剧作品中的经典作品加以论证。为提高“戏中戏”在戏剧作品中的艺术性以及加强自身对“戏中戏”创作的活力,在本文中作了初步研究与探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戏中戏”对人物形象和人物表演产生的作用2
二、“戏中戏”对推动戏剧情节产生的作用3
三、“戏中戏”对戏剧结构产生的作用5
致谢6
参考文献7
戏剧中“戏中戏”艺术手法的研究
引言
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话剧、舞台剧、木偶剧都是其重要的形式。话剧作为其最具代表的一种形式,在无数剧作家的创造下,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经典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成功绝离不开各种新奇又独特的艺术创造方法与手段,“戏中戏”便成为了剧作家们乐于利用并发挥想象的一种工具。“戏中戏”是一个故事存在于另一个故事中,它就像一个果仁,层层剥离以后才能吃到它。换句话来说,就是镜中镜,“戏中戏”是戏中角色的生活写照,“戏中戏”也是戏中角色获得生命的标志,同时是将戏中人物作为生命形式的一种形式。“戏中戏”通常和原戏故事穿插,让观众能够获得一种独特的欣赏效果。它是文学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写作语法,亦是表演艺术家们发挥和展现演绎技巧的工具。“戏中戏”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使戏剧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使戏剧的观赏性和内涵得到加强,研究戏剧中的这种艺术手法,并加以继承和发展,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扬戏剧精神,对于戏剧创作方法的扩充也起到了积极地意义。当这种艺术手法作用于戏剧表演的三个基本方面时,又会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分析,从而加强戏剧作品对“戏中戏”的运用。
“戏中戏”对人物形象和表演产生的作用
“戏中戏”深化了人物形象,激发了演员二次创作的活力。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剧是一类起源于模仿的艺术,由最早的傩戏发展而来,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涵,但同时又离不开其他艺术的协同和支撑,各种艺术形式都能被吸纳进戏剧表演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使戏剧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化和进步。在一部艺术作品中,人物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人物又是由演员去演绎,所以演员就成了戏剧作品中二度创作的主要担当者,因为演员作为戏剧的直接表达工具,没有隔阂的直接立于观众面前,是一部作品情感的直接传递渠道,所以演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戏剧的一度创作由编剧完成,赋予剧本主要剧情,二度创作由导演及演员完成。这两个创作阶段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规定题材的戏剧必然受到历史事实、事物逻辑,人伦关系的制约,这些条件把作品的创作空间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使创作者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想法去编写剧本,以至于戏剧的一度创作无法达到无限的发散和天马行空。创作者们为了拓宽他们的创作广度,能够让他们的想法得以最大程度的施展于他们的戏剧,就运用了一种极富创作灵感的艺术手法——“戏中戏”。
“戏中戏”对于戏剧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影响,这种独特又富有趣味的艺术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层次,让戏剧变得灵活发散又可琢磨。而当演员进行作品演绎的时候,“戏中戏”又给了演员一定的反作用力。首先,“戏中戏”可以打破原本生活中的陈规模式,进行发散性的创作,这就赋予了演员一定的表演活力。这一艺术技巧可以使假定的、虚幻的东西合理化的成为真实的、有逻辑的、可接受的。比如一部历史题材的正剧,它无法合理的去展示玄幻以及超现实的东西,因为戏剧也是需要逻辑的,但是如果借助了“戏中戏”的表现手法,就能够合理的转化为有逻辑的情节,比如借助梦境、想象情景等来表现,这既不会使观众觉得不够合理脱离现实又能够把演员想表达的内容呈现在舞台上。正是这种手法,在戏剧中创造出了如梦如幻,似梦似真的戏剧情境,也可让一部戏剧在真实与虚假中来回穿梭,更能使观众感受到梦境的真实和梦醒后的启发。
“戏中戏”对于演员的反作用力之一便是能够深化演员的舞台形象,大戏剧中的小戏剧可以进行多重有机的结合。例如具有悲剧基调的戏剧整体穿插一个“小喜剧”,或者两部不相干的戏剧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上,不时地进行碰撞,这无疑就是一处画龙点睛之笔,从而使演员的形象更加鲜明,对比性和冲击性更加突出。[1]在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中暗恋的哀凉,同时再加上桃花源里充斥的幽默诙谐的笑料,都是在演绎着幻想和现实的冲突,拥有与放手的对立关系。两个不同的世界,两个不同的空间,却能够被巧妙的连接在一个空间一个舞台之上。暗恋这一段着重描述展现战争的大环境下对爱情的破坏割裂,想要紧握却必须放弃,就算是近在眼前,也不能再继续的柏拉图式的抵牾。所有被寄予希望的东西和事物,全部被粉碎。云之凡最终的经历和结局,江宾柳所面对的悔恨与无奈,就好像是那可以让人隐身的戒指,没有办法去预料。当你自己意识到需要获得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在指向毁灭。这正是悲剧中典型的惯用手法,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让人们觉得悲上更悲,极大地调动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触。而桃花源重于还原陶源明笔下所描绘的精神国度的状态,在加入喜剧元素和效果的同时,又选择了一个茫然的背景,再加上再也寻不到的尴尬来收尾,但是就这个结局而言,导演的心态是忧虑与痛苦的。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在古代发生的喜剧,一个发生在现代的悲情哀剧;一个充满了现实和骨感对比的强烈无奈,另一个又充满了疯狂和欢闹的跌跌撞撞。[2] “戏中戏”不但能对人物形象起到深化的作用,它同时能够极大的放开演员的二度创作空间,演员在一部戏剧中所饰演的角色与表演者内心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戏剧《暗恋》的基调是冷的,它是在细腻、温婉、平静的过去回忆与独白中剖析男女两个主人公的心境,但是节奏有点松散过慢,这种散漫的节奏奠定了整部戏的基调,为营造整个重聚又离别的悲伤气氛创造条件;而戏剧《桃花源》是充斥着无厘头再加恶搞,市井化的倾向明显,但好像疯闹得有点过头;但是,看起来不可融合的两台戏放在同一个台上演时,却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戏中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表演欲望,深度挖掘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变化。同时因为这种表现手法的不可确定性和灵活性,又给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演技要求,必须做到表演上的自由转化,情感上的收放自如,才能在内外戏之间做到无缝衔接,使表演转换自如,游刃有余。[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