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步态训练法的效果
为了探讨在脑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引入步态训练方法的治疗效果的目的,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进行治疗的48例脑瘫儿童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步态训练的方法进行下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以便分析其治疗疗效,现将具体报告论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述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进行治疗的48例脑瘫儿童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步态训练的方法进行下肢功能的康复治疗.经过检验得知,全部48例脑瘫儿童患者都满足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的诊断标准要求.其中观察组患者24例,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4±0.8)岁;对照组患者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3.6±0.7)岁;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下肢功能障碍等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全部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本次针对对照组的24例患者运用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康复治疗方案,借助强制性诱导运动技术以及神经促通等方式,对脑瘫患者实施相关的有效治疗,以达到帮助患儿提高下肢关节活动度,恢复相应功能的目的.在此项康复训练中涵盖了坐起.站立.体位改变.肌力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身体协调平衡度等项目内容,并且保证该训练时间约为40min/次,1次/d,一个星期达到4~6次的进度,共计训练1~3个月[1].1.2.2观察组.本次针对观察组的24例患者在采用对照组的康复训练方法的同时,引入步态训练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患者分别做以下项目的康复训练[2].第一,对髋关节的屈伸训练,此项训练要求患者一面仰卧,一面通过拉伸患者双腿,做到分髋.摇髋俩法,进而降低患者内收肌群的张力,然后依次方法进行多次训练;第二,骑马训练,该项训练旨在要求患者骑上诸如滚桶.木马等物体,以帮助患者的痉挛肌肉受拉之后出现张力下降的目的,进而尽快恢复原有功能;第三,扶杠侧行训练,让患者通过此种训练,依靠自行运动安排的方式,使得全身的关节和肌肉得以舒展.放松,进而根据剪刀步态的训练形式,逐渐恢复下肢运动功能.1.3下肢功能的评分方法将两组脑瘫患儿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后都采用粗大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实施下肢功能评分,其中D项指的是站立项,E项则指的是走.奔跑以及攀登项目[3].1.4统计学处理本次临床研究全部数据资料都利用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通过对两组脑瘫患儿进行系统.科学地治疗训练之后,不难得出,采用粗大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实施下肢功能评分中的D项和E项的评分值相较于治疗训练前得到提高(P<0.05),而经过康复训练之后的观察组评分值相较于对照组也提升(P<0.05).3讨论脑瘫作为一种常见疾病[4],多由于从妊娠到新生儿出生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的脑部出现功能性病变的病症[5],一般来说该类疾病是永久性的,对于治疗康复工作是一个巨大挑战[6].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得知,通过各类不同的运动训练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正常的运动,保持姿势发育的正常,以便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而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动作便是步行移动,其主要依靠下肢功能的协调与发挥,其中离不开稳定和协调的控制.针对脑瘫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是下肢的行走训练[7].由于脑瘫儿童患者在行走过程中会出现肌肉张力异常或者痉挛状态,导致走路时产生后仰.前倾以及下肢僵硬等现象,尤其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患儿来说,在实施步态训练的过程当中,会由于下肢功能的失常影响到身体的平衡,形成各类不同形态的步态,而步态康复训练正是纠正与消除这些异常步态的目的,使得脑瘫患儿重新获得正常的行走姿态,尽快恢复下肢功能作用,因此,步态训练对于治疗恢复脑瘫患儿的下肢功能具有很大的疗效.根据本次研究分析得出,步态训练是一种临床上实用的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患者的下肢功能康复治疗具有显着治疗效果[7].参考文献[1]李小萍.步态训练在脑瘫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121-122.[2]王晓.个体化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3):206-207.[3]陈天聪,叶一卫,程佩锋,等.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平衡功能与步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7):633-636.[4]陈小芳,刘牡凤,张瑞先,等.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者尖足步态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8):44-46.[5]刘跃琴,刘璨,刘兰,等.大强度减重步态对脑瘫儿童的功能性步态及耐力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4):67-68.[6]程惊晶.减重步态训练对学龄前脑瘫患儿行走功能的观察[A].//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重庆: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296-296.[7]李红霞,陈龙伟,李树伟,等.三维步态实验与分析在脑瘫患儿步态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11:217-221.
述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进行治疗的48例脑瘫儿童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步态训练的方法进行下肢功能的康复治疗.经过检验得知,全部48例脑瘫儿童患者都满足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的诊断标准要求.其中观察组患者24例,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4±0.8)岁;对照组患者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3.6±0.7)岁;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下肢功能障碍等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全部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本次针对对照组的24例患者运用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康复治疗方案,借助强制性诱导运动技术以及神经促通等方式,对脑瘫患者实施相关的有效治疗,以达到帮助患儿提高下肢关节活动度,恢复相应功能的目的.在此项康复训练中涵盖了坐起.站立.体位改变.肌力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身体协调平衡度等项目内容,并且保证该训练时间约为40min/次,1次/d,一个星期达到4~6次的进度,共计训练1~3个月[1].1.2.2观察组.本次针对观察组的24例患者在采用对照组的康复训练方法的同时,引入步态训练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患者分别做以下项目的康复训练[2].第一,对髋关节的屈伸训练,此项训练要求患者一面仰卧,一面通过拉伸患者双腿,做到分髋.摇髋俩法,进而降低患者内收肌群的张力,然后依次方法进行多次训练;第二,骑马训练,该项训练旨在要求患者骑上诸如滚桶.木马等物体,以帮助患者的痉挛肌肉受拉之后出现张力下降的目的,进而尽快恢复原有功能;第三,扶杠侧行训练,让患者通过此种训练,依靠自行运动安排的方式,使得全身的关节和肌肉得以舒展.放松,进而根据剪刀步态的训练形式,逐渐恢复下肢运动功能.1.3下肢功能的评分方法将两组脑瘫患儿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后都采用粗大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实施下肢功能评分,其中D项指的是站立项,E项则指的是走.奔跑以及攀登项目[3].1.4统计学处理本次临床研究全部数据资料都利用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通过对两组脑瘫患儿进行系统.科学地治疗训练之后,不难得出,采用粗大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实施下肢功能评分中的D项和E项的评分值相较于治疗训练前得到提高(P<0.05),而经过康复训练之后的观察组评分值相较于对照组也提升(P<0.05).3讨论脑瘫作为一种常见疾病[4],多由于从妊娠到新生儿出生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的脑部出现功能性病变的病症[5],一般来说该类疾病是永久性的,对于治疗康复工作是一个巨大挑战[6].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得知,通过各类不同的运动训练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正常的运动,保持姿势发育的正常,以便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而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动作便是步行移动,其主要依靠下肢功能的协调与发挥,其中离不开稳定和协调的控制.针对脑瘫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是下肢的行走训练[7].由于脑瘫儿童患者在行走过程中会出现肌肉张力异常或者痉挛状态,导致走路时产生后仰.前倾以及下肢僵硬等现象,尤其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患儿来说,在实施步态训练的过程当中,会由于下肢功能的失常影响到身体的平衡,形成各类不同形态的步态,而步态康复训练正是纠正与消除这些异常步态的目的,使得脑瘫患儿重新获得正常的行走姿态,尽快恢复下肢功能作用,因此,步态训练对于治疗恢复脑瘫患儿的下肢功能具有很大的疗效.根据本次研究分析得出,步态训练是一种临床上实用的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患者的下肢功能康复治疗具有显着治疗效果[7].参考文献[1]李小萍.步态训练在脑瘫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121-122.[2]王晓.个体化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3):206-207.[3]陈天聪,叶一卫,程佩锋,等.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平衡功能与步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7):633-636.[4]陈小芳,刘牡凤,张瑞先,等.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者尖足步态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8):44-46.[5]刘跃琴,刘璨,刘兰,等.大强度减重步态对脑瘫儿童的功能性步态及耐力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4):67-68.[6]程惊晶.减重步态训练对学龄前脑瘫患儿行走功能的观察[A].//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重庆: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296-296.[7]李红霞,陈龙伟,李树伟,等.三维步态实验与分析在脑瘫患儿步态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11:217-22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489.html